《慢慢教,养出好小孩》(连载八)

点击查看原图

连载八:

理想主义者的漂亮落地
——一位中国妈妈的养育实践
文/三川玲
每一位母亲都会懂得自己对孩子的深情。我们希望孩子好,希望他快乐,希望他有美好前程……对孩子的巨大期待使得母亲们变得焦虑。我们越爱一个人,便越会担心他。 这也许可以从源头上解释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焦虑的妈妈。 妈妈们害怕没有从婴儿期开始抢跑,输在了起跑线上;害怕学外语晚了,错过了语言学习敏感期;害怕在幼儿园没学完拼音和100以内的加减法,上小学之后会显得像个傻瓜;害怕没有进最好的小学,然后不能进最好的中学,再然后进不了最好的大学;害怕没有练芭蕾,以至于没有一副受用终生的窈窕身材;害怕没有练钢琴,没有高贵的气质;害怕没有留洋,变成低人一等的土鳖;既害怕女儿早恋糊涂下嫁一个混小子,又害怕眼光太高成了剩女…… 这么多的“害怕”让妈妈们变得焦虑、急躁,常常严苛地对待孩子。她们其实知道孩子童年的使命是玩耍、发呆,她们知道孩子不该做那么多作业,她们知道孩子应该看些有趣的课外书而不是作文大全,她们知道孩子如果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努力会非常幸福,她们其实不喜欢无忧无虑的表情从孩子的脸上消失殆尽……然而她们不敢,她们害怕输掉孩子的人生。 放弃苛刻的要求,远离社会标准的碾磨,给予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样真的会让孩子输掉人生吗? 《慢慢教,养出好小孩》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这本书的作者章红是一位作家和编辑,同时还是一位母亲,有一个十八岁的女儿秋秋。她以一位母亲的本能爱着孩子,以一位知识女性对人生的认知养育孩子,不急不躁“慢慢教”,养育出了一个优秀出色并且在世俗意义上也挺成功的女儿。 在社会心理普遍焦虑这个大背景下,看章红养育女儿秋秋的故事,简直觉得她在冒险。 比如,她认为孩子都是“食爱小兽”,你只需以无穷无尽的爱喂养他(她),居然不担心这样会宠坏小孩。一个朋友来她家聊天,秋秋在聊天的过程一直被章红揽在怀里,“有时候秋秋插嘴,我就回应一下;有时候她跑开,过会儿又跑回身前,便继续揽她在怀”,女友说,“你对你的女儿真好,以后我也要对我女儿好一点。”……无论周围的人如何反应,章红一直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 还有,章红居然无视其他孩子在兴趣班如火如荼地学弹琴、跳舞、画画,却喜欢梵高说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里,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花”,而且还真的这么做了:让孩子尽情地接触自然。在其他孩子苦练技艺之时,秋秋却可能在掏路过的每个墙洞,从中掏出“树叶、细枝、虫子壳、飞蛾或者黄蜂的尸体”。 尤其让人诧异的是,当所有人都相信就像农民要种田、工人要做工一样,写作业是学生的天职,这位母亲却可以容忍孩子到寒假的最后一天才想起写作业,允许平时作业如果多到影响睡眠就让爸爸代劳…… 念小怪买了几大箱子一辈子都写不完的各式花色的笔记本。影响睡眠, 在金钱问题上,这位母亲居然能够在家里乱放零钱,让女儿自己拿,容忍女儿买了几大抽屉各式花色的笔记本,即便孩子买了垃圾零食,被大小孩骗走钱,居然也不曾大惊小怪,继续秉持“在金钱上也给予孩子部分自由”的理念。 我要说,章红女士做的这一切,从本能上,从观念上,我其实都非常认可。 我们常常会激愤地说:童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教育本来应该是这样子! 但我们紧接着会说很多“但是”:但是这是在中国!但是老师这样要求的!但是别人都那样做…… 愤怒的“本来”和懦弱的“但是”组成了描述当下家庭教育的一个典型句式,控制了大多数家庭的人生和命运。在茫茫人海中,父母们获得了一种“我不知道对不对,只知道大家都那么做”的安全感。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完《夏山学校》的时候,心情是如何激动。夏山学校不是一个虚构的乌托邦,而是英国伦敦100公里之外一个真实的存在。在全世界都在说“本来……但是……”的时候,尼尔先生用60年的教育实验,告诉我们“本来应该这样子,然后我们这样子做了”之后的可能性。 现在,作家章红,携手自己的孩子,用自己十几年的养育实践告诉大家,“本来应该这样子,然后我们这样子做了”在中国的可能性。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对于你的信任,孩子的成长会交给你一个答案,不断地向你确认,这并不是一场冒险,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既有美好的明天,也有快乐的今天。今天不必为明天做牺牲,儿童不必为成年做准备。 章红的女儿秋秋后来就读于一所全美排名前50的文理学院。该校给予她每年3.2万美元奖学金。她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喜欢生命中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最为乐见的,是理想主义可以落地,而且还落得非常踏实和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