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教,养出好小孩》

点击查看原图

连载四:                                    试着理解孩子的逻辑                                   ——摘自《慢慢教,养出好小孩》             看到一个母亲在论坛上控诉女儿:成绩一直很好,可是最近语文考试却得了零蛋。为什么呢?原来没有来得及写作文,怕被老师骂,就没交卷。卷子没交,老师就给了零分。   妈妈怒不可遏:就算没写作文,也得交卷啊!   是的,在成人眼中,这错误愚蠢得不可原谅。但是她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她还不知道如何去预测后果权衡利弊。她按照自己的本能选择了逃避一途:没写作文,那就设法不让老师看到那页空白,那就不交卷。不交,把卷子藏起来!如果有可能,她还想把自己藏起来呢!   一位妈妈说,她快被女儿气死了,原因是没考好且罢了,还把这事瞒着家长。“上次数学连续两次考砸,都没说她。现在她倒好 ,撒谎成瘾了 ,这回非得好好惩罚她!”   具体分析一下这个谎言:   首先,瞒着是怕挨骂。妈妈对待分数的态度,早就让孩子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般预料到说出真相的不妙结局,所以选择隐瞒。   当孩子考了第一名,你夸她“你真棒!”,孩子考了第20名,你难掩失望之情。这些微妙的信息早就传递给了孩子,你究竟如何对待成绩这回事,小孩子心中跟明镜似的。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你的孩子爱你,有时她撒谎,只是害怕让你失望。     如此为孩子们辩解,是想说明类似的谎言自有可以理解的理路逻辑,家长们完全无需上纲上线,动辄从道德层面进行解读。   当父母的,都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当孩子隐瞒起生活中一小块,或者用谎言遮盖起一个事实,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便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盲区,父母们便恐慌了。   只有无所不知才能全盘控制。当你挥起道德的利剑劈向孩子的谎言,也请你意识到,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么正义,也许你只是不满于自身权威遭到的挑战,是你身上的“霸权狂”在发怒。   你和孩子都是人类之一分子,你们身上存在人性共同的特质,包括虚弱的可笑的那些层面。请你随时省察自身的人性,并从人性的角度,而不是道德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谎言。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开明、理智、民主的妈妈,从不曾在学业上给秋秋过大压力。然而有过这么真实的一幕:    初中,大考之后,某晚听说分数出来了,便急不可耐地上校网查询。   我也很好奇,在旁边看。    “你不许和我一起看!”她说。    “我是你妈妈,当然得了解你的成绩。” 无懈可击的理由,她只好容忍了我,但有许多条件:   “如果我考得不好你什么也不许说!”   “好,我什么也不说。”   “脸上也不许露出愁苦的神色,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伤害!”   “好。”    “也不许幸灾乐祸!”    “好好,不幸灾乐祸……我一个字都不说,只嘻嘻傻笑行了吧?”    “不行!我会觉得你那是在笑话我!”     我这才知道,就算我从未明确说过“你要考多少分”“你要多少名”,我对她分数的反应这孩子全都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的。

     一位妈妈下班到家,发现早上给女儿列下的计划一样都没有执行。中午和傍晚妈妈打过两个电话询问,孩子说已经完成了哪些课程,只余下哪些没有完成。   但真相是:一样都没有完成。     妈妈生气,大声嚷嚷,拿塑料衣架威吓,或者在女儿身上抽两下。声势搞得蛮大的。此时这个二年级女孩是如何反映的呢?   她躺在床上,眼睛闭着,一脸肃穆,说:“我得了拖延病。”   我一时没听清,追问她。   她说:“拖延病。”   我说:“是什么意思?”   她说:“就是不想做功课。作业很多的时候。”   我问:“是考试前功课特别多的时候吗?”   她说:“不是,从二年级开始时就感觉比一年级功课多了,就得了病了。”   整个过程她闭着眼睛,保持严肃的表情。   我问:“你也很痛苦吧?”   她点头。我的眼泪止不住地落下来。女儿觉得自己得了病。她心里也对自己充满了批评,甚至也抗争过。她无法抗争过去。结果是被我责骂。   心里好难过,好难过。   这个小姑娘不做功课又撒谎,若是“严格要求”简直罪不可赦。实际上她自己也承受不了这个局面,她明白自己陷在困境中了,幼小心灵已经感受绝望与悲哀的滋味。   这时候父母到底是要据此责怪她,还是伸手把她拉出来呢?是去宽容和怜悯她以稚龄之年要承受的压力,还是冷酷地要求她必须做正确的事?     这位妈妈能够倾听到女儿内心的声音,感受到女儿的痛苦,这是令人欣慰的。当妈妈说“好难过好难过”的时候,是设身处地体验了女儿的困境,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感受与思考了。     这是要为妈妈击掌的。     你相信吗?你的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加渴望爱你,取悦你,让你开心,赢得你的赞美。     他一直有成功的愿望,向善向好的愿望。     当他做不到的时候,其实承受着巨大的内心谴责。他还没有能力理解自己,表达自己,所以你看到的可能是“不懂事”“不在乎”“不要好”的表现。     家长要去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失望。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帮助他从失望中走出来,努力去达成他的愿望。     责怪与排斥永远不会给你带来一个好孩子,只有理解与慈悲才能帮助你和孩子一起更好地生活,帮助你们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