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指手画脚,不如巧妙地袖手旁观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本来嘛,想要改变人心,怎么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有些教育工作者会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如此这般,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但世间没有这样单纯的因果关系。和孩子交流一两次,就能让他的学习热情大爆发,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从成功激发结衣学习热情的过程来看,我所做的都是些再简单不过的小事,也没有应用任何高深的教育理论。说得更明白些,我做的都是些理所当然的小事。
实际上,在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过程中,我基本上没做什么事情。非要说我做过什么,充其量只是认真倾听、不打断孩子说话以及发现他小小的进步并及时表扬。仅此而已。
反之,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却有不少。比如:
◆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孩子说话;
◆ 即使孩子不学习,也不能发火;
◆ 即使孩子做错了题,也不能责备;
◆ 不能拿别的孩子或孩子的过去和孩子作比较;
◆ 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也不能说出来,假装没看见;
◆尽量不去教孩子等。
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与要做的事情相比,不能做的事情多得多。也就是说,与“指手画脚”相比,“袖手旁观”更能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有段时间,我满脑子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们到底希望父母怎么做呢?”我特别想知道,在孩子们心中,父母怎么做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经过各种思考之后,我觉得,要想知道真相,最好还是问问当事人,于是决定直接向孩子们求证。可是我的心中又产生一丝忧虑:“直接问孩子,他们会说真心话吗?” 听到孩子们的回答之后,我发现这个顾虑完全多余。
孩子们的回答既简单又直率,没有任何客套或欺瞒的成分。于是,在我的补习班里,我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你们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怎么做,才更愿意学习?”我询问的对象都是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结果,不管什么样的孩子,回答几乎都是一样的。认真的孩子或是粗心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或是成绩差的孩子,沉稳的孩子或是活泼的孩子……无论什么性格,无论男孩女孩,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要管我!”
具体的回答如下:
“希望爸爸妈妈不要那么啰唆。”
“学习这事,全权交给我就行了。”
“希望他们不要多管闲事。”
“他们不指手画脚就好了。”
虽然每个孩子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意思都是一样的。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呢?”孩子们回答:“我有自己的计划,会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可爸爸妈妈总是在一旁唠叨个没完,‘这个做了吗?’‘那个看了没?’烦得我都没心情学习了。”
“爸爸妈妈虽然说‘学习的事情,你自己处理’,但我自己学习的时候,他们又说我这没做对那没做对。最气人的是,接下来又会来一句 ‘你自己再好好想一想’,这不是莫名其妙吗!”
接下来,我还会问得更深入一些:“那么,除了放任不管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让你们喜欢学习?”
“嗯……没有。”“如果多给我点儿零花钱,我可能会听话一点。”
看来,还真是没有其他好办法了。
父母们总是认为,只有对孩子做些什么事情,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讽刺的是,在孩子眼里,反而是父母什么也不做更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学习。
我相信这也是孩子的真心话。其实,孩子们本身是有学习热情的。只要父母不去干扰他们,这热情总有一天会发出芽来。所以,与“做些什么”相比,可能“什么也不做”确实更好一点。
当然,所谓“什么也不做”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始终在一旁默默地关注孩子。
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相助,什么时候该做个透明人。与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相比,想办法为他制造一个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的环境更为重要。这也是我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得到的重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