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跟父母有关?

看到上面这段文字,说不定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那么,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我又该如何是好呢?”
“对讨厌学习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他就能自己学习吗?”
这确实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思考,那就是:孩子为什么会讨厌学习?
说实话,我小时候就特别讨厌学习。平时,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几乎从来不做,寒暑假作业拖到快开学时也还没动一笔,等开学后再借同学的作业来抄,以应付老师的检查。上课时不好好听讲,什么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就更不用说了。上初中之后,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只有临考前会突击学习一段时间。
我如此讨厌学习,后来却有了180 度的大转变。现在,我非常爱学习,平时一有时间就读书,不管工作多忙也会参加学习班、研讨会。在我周围的朋友中,也有不少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之后变成“学霸”的人。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和长大之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假设:“也许学习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这个假设多半是正确的。
这么说不无道理。通过学习,掌握了以前不知道的知识,难道不开心吗?通过学习,学会了以前不会做的事情,难道不高兴吗?这种喜悦是父母和孩子共有的,甚至可以说,孩提时代的好奇心、上进心、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和关注度,远比长大后强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相比大人,学习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乐趣。
当然,对学习的兴趣也因人而异。希望所有孩子对所有科目都感兴趣,那是不现实的。但即使没兴趣,也不至于发展到“我非常讨厌学习”的地步吧!
那么,现实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讨厌学习呢?孩提时代和长大成人之后对待学习的态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前面讲到的,孩子经常被迫学习,而大人则是自主自愿地学习。被迫做某事的时候,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不会心甘情愿。而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他一定会讨厌学习。
但是,通过w 发现孩子们讨厌学习的原因还不仅仅如此。他们还会说:
“我学不好的话,爸爸妈妈就会生气……”
“我很想玩游戏(看电视),可是必须得先学习,这样一来,我就没时间做想做的事情了。”
“如果学校取消考试就好了……”
从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实他们讨厌的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或不学习造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孩子们讨厌的其实是围绕在学习周围的各种麻烦事。比如:
◆ 学不好,父母会生气;
◆ 如果学习,就没时间做想做的事了;
◆ 考试成绩总是被父母拿来和别人比较,考不好的时候,还会遭到批评。
将心比心,即使是现在这个年龄的我,如果因为某事没做好而受到指责、批评的话,我心里也会不高兴,也会讨厌拿我和别人进行比较。
由此可见,要想让孩子喜欢学习,或至少不讨厌学习,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把各种令人讨厌的、跟学习有关的麻烦事清除掉。下面针对以上孩子三大厌学原因,我一一提出解决办法。
学不好,父母会生气
这个问题好解决,只要父母学会不生气就可以了。反正再怎么生气,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因此提高,更不会让他爱上学习。
有一点必须引起父母的注意:很多孩子已经把“学习不好”和“父母生气”当成一种具有必然联系的固定思维模式了。所以,即使父母提出的是建设性意见或提案,很多孩子也会认为父母是在批评自己。因此,建议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问题小心处理,最好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渐渐摆脱“只要考不好,父母就会生气”的思维模式,从而心平气和地接受“考不好”的事实,并从中吸取教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会占用游戏时间
解决这个问题就稍微有点难度了。因为学习势必要占用时间,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后面会具体讲到。
在和孩子交流时,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完全不愿花时间学习。如果能够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他还是愿意学习的。
考试成绩总是被父母拿来和别人比较
成绩被父母拿来跟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作比较,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事情。
我就是这样的,当时我甚至认为有学习成绩好的兄弟姐妹,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每当爸爸妈妈对我说“你是老大,应该表现得更好些”,我就非常不痛快,在心里嘀咕:“别再拿我和别人比来比去了,行吗!”
如果你的孩子周围有学习成绩很好的朋友,不管你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考出好成绩,也请不要互相比较。因为比较没有任何好处,只能让孩子讨厌学习。
除此之外,孩子们讨厌学习还有其他一些理由。比如:
“学习太难了,所以我不喜欢。”
“我不懂,所以讨厌学习。”
类似的理由,也是最接近原始本能的理由:太难的书,谁也不想看;怎么都听不懂,谁会想学呢?于是,孩子自然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问孩子:
“想办法把它弄明白,不是很有成就感吗?”
“当你把它弄懂之后,没准就会喜欢上它。”
如果父母教的方法足够高明,就不会让孩子说出这样的理由;如果孩子因为太难、学不懂而不想学习,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用更简单、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教会孩子。这个问题与其说出在孩子身上,不如说出在父母的教育方法上。
分析了孩子讨厌学习的原因之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如果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完全可以让他改变。具体的做法就是:
◆ 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

◆清除各种与学习相关的、令孩子讨厌的因素。

“不用大人教,我自己做对了呢!”

怎样才能让讨厌学习的孩子喜欢上学习呢?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一个女孩子,她是正上初中三年级的三品结衣。{nextpage}
精彩案例
“门门功课都是1 分”的女生,竟能获得高中入学推荐资格?
我第一次见到结衣时,她刚刚升上初三。要问我为什么会对结衣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因为她以前的成绩单中,以5 分制计算,门门功课都只有1 分。
像学校老师、补习班老师这样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见到如此“精彩”的成绩单,恐怕都会摇头叹息或嗤之以鼻吧。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 “门门功课都是1 分”的成绩单。
如果你听说有位成绩如此之差的孩子,你能想象出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吗?是我行我素、劣迹斑斑的不良少年吗?是患有学习失能症的孩子吗?还是从不学习只知道玩的孩子?
现在中学的成绩单,记录的已不单单是孩子的考试成绩,还会记录课后作业情况、上课听讲态度等。说得极端一点,如果孩子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只得0分,但平时却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那么最终也能得2 分或3 分。
所以,如果在这种评分体制下只得1 分,就说明孩子不但考试成绩差,而且平时根本不写作业,上课也不注意听老师讲课。
另外,由于对学生的评价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学校评分时也会非常谨慎。在我上学的那个时候,老师就已经很少给学生打1 分了。
日本教育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单每科平均评价为1 分的只占2% 左右,以40 人的班级为例,某个科目得1 分的最多只有1 人。可以说,结衣一个人就把她们班上所有的1 分都包揽了。
如前所言,如果一个孩子门门功课都只得1 分,说明她不仅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通过和结衣的接触,我发现她对自己小圈子之外的所有人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无论是父母还是同龄的孩子。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错的都是别人。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老师、孩子、朋友、父母的抱怨。当然,我想她在背后也肯定说过我的坏话。除此之外,结衣也很少遵守约定,遇到事情总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她很任性,一旦不如意便会大发脾气;她不会认错,经常和别人吵架;她做错事情之后,还总是辩解,为自己开脱。
说实话,当初刚接触结衣的时候,我想:“如果可以选择,我可不想和这样的孩子打交道。”如果我是她的班主任,我也会每门功课都给她打1 分吧!
另外,不用多说,结衣极度讨厌学习,而且也没什么自信。在做题的时候,她对自己的答案完全没有信心,在下笔之前肯定会问一句:“这样行吗?”
不管做什么事情,结衣都不愿付出努力,只是应付一下了事。在我看来,有些事情只要她努力就能做到,可她却总是说:“反正不管我怎么做,都做不好。” 她身上一点也没有向困难发起挑战的欲望,而且,在所有事情中,她最不愿意面对学习,因为成绩实在太差了,而她实在不想面对一个“学习无能”的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你有什么感想?不过,我可以先把结果告诉你:在我第一次见到她的9 个月后,她获得了一所私立高中的入学推荐。与其他孩子相比,她竟然很早就确定了理想中的高中!
结衣这样的学生也能获得高中的入学推荐?任何人都没想到这种结果,包括我、她的爸爸以及她周围的人。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只有她自己一脸得意,脸上仿佛写着“理所当然”4 个大字。
在开始辅导结衣时,我意识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她对学习的“情绪”或者说“态度”。
结衣对学习的厌恶已经深入骨髓。不,也许应该说她对学习已经超越了厌恶的情绪,根本就不承认“学习”这一事物的存在,特别是上了初中之后。据说,从初中一年级到我第一次见她,她根本就没怎么学习。虽然也来学校上课,但老师说的话完全没有进入她的耳朵。用结衣自己的话说就是:“上课的时候,我要么和朋友聊天,要么就是睡觉。”
以英语为例,她连“Run”(跑)这个单词的意思都不知道,“Student”学生)这个单词也不会拼写,26 个英语字母都写不全,经常把“b”和“d”搞混。数学也是一样,不会计算分数,更不用说解方程式了。再说语文,小学生都会的汉字她不会,语法什么的一条也没记住。
像结衣这种勉强具有小学知识水平的孩子,要想掌握初中生的学习技巧和知识,恐怕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想要短时间见效是非常困难的。冷静地想一下你就能理解,初一、初二整整两年时间没学习,想马上提高学习成绩简直是不可能的。如今她已经初三了,如果按照正常进度教她初三的知识,她怎么听得懂呢?于是,我针对结衣的情况,找到了特殊的应对方法。
方法一: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错觉
在我看来,要想改变结衣的态度,必须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才行,也就是说,要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果。对于结衣这种性格和境况都很特殊的孩子来说,如果让她静下心来学习却又不能马上见到效果的话,她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她会说:“什么呀!不管我怎么学,结局都一样!算啦!不学啦!”
但如果能在短期内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也会让她感觉:“真的有效果呀,我再加把劲试试看呢。”这样再稍微坚持一下,又会有新的成果。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让孩子从心底涌起热情和干劲。由此可见,越是像结衣这样的孩子,越要尽快让她做出点成绩来。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呢?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让结衣产生某种“错觉”。我想让她觉得“学习这件事,我没问题”或者“只要我一努力,成绩准能提高”。
也就是说,让她相信自己能行。这种方法是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即使孩子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力并没有任何改变,只要产生“我能行”的错觉,考试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很多孩子的父母对我说:“我家孩子只来上了您一节课,考试成绩就有明显提高,真是太令人吃惊了!”其实并不是因为我教学水平有多高,再高的教学水平,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提高孩子的实力,也是不可能的。我利用这一节课所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产生错觉,让他们误认为自己能行。
我们都知道,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人的心情会对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大人当然也会有这种现象,不过孩子受心情的影响更大一些。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孩子的心情会对考试成绩带来很大的影响。
方法二:通过赞美让孩子产生“自信的错觉”
可是,像结衣这种平时根本不学习、上课不听讲、对人态度差、行为又顽劣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产生自信呢?哪怕是“自信的错觉”也好呀。肯定会有很多父母有类似的疑问。
确实,结衣的言行态度基本上没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勉强去表扬她反倒会让她觉得我假惺惺的,甚至会对我产生不信任感。于是,我决定先从倾听她的话入手。在听她说话的过程中,我不去打断,只是抓住适当的时机附和一两句,比如“喔,是这样啊”“嗯,不错”“真有意思”之类。
我这样做,是想让结衣感受到,我并没有生她的气,也不想要责备她。而且,因为她在学习方面实在差劲,所以我和她搭话时尽量不提学习的事,而是想办法赞美她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
“哎哟,结衣,你的字写得不错嘛。”
“现在还没上课,你就把教科书和文具盒拿出来了,准备得真妥当啊。”
“老师讲话时,你听得很认真嘛。”
实际上,结衣的书法根本谈不上好;上课前她可能把教科书拿出来了,但文具盒什么的是我顺口表扬的;而且她只有高兴时才会听我说话。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会放过每个表扬她的机会。也许值得表扬的地方只在她身上一闪而过,但赞美的语言从我嘴里说出来,还是会让她受到莫大的鼓舞。
她会在心里想:“看来,只要我愿意做,还是能做好的。”所以,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孩子认为自己能行,这种感觉积累下来,便会形成自信。渐渐地,“只要我愿意做,就能做好”就会变成现实了。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强迫会使他产生反抗情绪,结果就根本不会学习了。此时如果再进一步强迫他,他就会开始讨厌学习这件事,进而讨厌强迫他的父母。孩子绝对不会听自己所讨厌的人的话,所以,一旦我们成为他讨厌的对象,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上述情况,除了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外,在他练习足球、棒球、游泳、钢琴等时也时有发生。也许孩子发现了新的兴趣点,也许练习中遇到了瓶颈,也许他开始谈恋爱了……这些因素都可能让孩子暂时无法集中注意力。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放轻松。青春期的孩子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事情,我们就不会过度干涉孩子。很多事例告诉我们,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继续投入练习之中。
然而,有时遇到点儿风吹草动,父母就先坐不住了,担心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发生什么事情了?”然后想方设法强迫孩子继续坚持练习,说些“好不容易练习了这么多年,现在放弃的话就太可惜了”之类的话。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的强迫之下,反而放弃了坚持多年的兴趣爱好。我小时候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建议父母,不要在孩子没心情的时候强迫他做某件事情。
当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时候,我们就假装没看见;而当他开始学习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和赞美他们。如果孩子完全不学习,那就找学习之外的理由来表扬他们。{nextpage}
另外,即使孩子做事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也能找出表扬的机会。比如,孩子在背后说某位老师的坏话,我们可以这样说:“有那么讨厌的老师,你还能每天坚持上学,真了不起!”如此一来,每天上学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成了值得赞赏的事情。
再比如,孩子讲其他孩子坏话时,我们可以说:“哇!他也太过分了!那样的孩子你都能跟他相处得不错,太佩服你了。换作我的话,可能早就和他打起来了。”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表示认可和佩服。
其实,上面提到的都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每一件都不值一提,甚至说完可能就忘了。但这些话却对结衣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她的态度和言行举止都有所改变,面对我时不会再露出那种露骨的厌恶表情,甚至还会微笑着和我搭话。
像结衣这样的孩子,不管在学校还是补习班,被认可、被表扬的机会都很少。因为学习不好,老师对她的评价很低;又不擅长运动,在运动会上难以成为大家的焦点;在美术、生活技能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学校举办文化节时难以崭露头角……再加上朋友不多,因此能够认可她的人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结衣很少有机会从周围人那里得到表扬和认可。对于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没有人认可,很容易让他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对于没有价值的自己,他当然也没有信心了。结果,孩子就把不能认可自己的人都当做敌人,根本不会听他们说话,还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认同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和他相处,孩子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尤其是平时不被认可的孩子,这种天性更加敏锐。他会感到“这个人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并很快接受我们的好意。结衣就是这样。她对我的抵触消失了,愿意和我说真心话,还渐渐开始听我的话。“今天该看这本书了!”对于我发出的学习指示,她能用心地听,也会认真落实,不会闹别扭了。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到初中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期末,结衣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变化的种子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就连门门功课都是1 分的孩子也有改变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发现和把握了。只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他认为“只要我愿意做,就一定能做好”,那么短时间内就会发现孩子的明显变化。
方法三:让孩子认为“是我自己做成的!”
考试成绩提高了,老师给的操行评语也开始转好,结衣的心情当然越来越好,但距离获得私立高中的入学推荐,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如果不尽快让她具备真正的学习实力,想要进一步提升就会越来越困难。所谓“真正的学习实力”,我认为是孩子独立学习和自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老师在一旁教的时候,孩子会解题,一到考试就做不出来了。这可称不上真正的实力。还有一些孩子,老师或者父母陪在身边的时候就学习,一个人的时候碰都不碰书本。他们原本就讨厌学习,让他们自己学习,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让孩子在没有老师、父母陪伴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学习,是培养孩子真正的学习实力的关键。为此,要经常让孩子感觉“这是我自己做成的”,而不是“这是老师教我的”。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我经常告诫自己:“尽量不要教孩子!”这是不是非常矛盾呢?教书本是老师的工作,可我却尽量不去教孩子,还把这一点看得非常重要。我这样说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如果老师把一切都教给孩子,那就等于剥夺了他自己探索、发现的乐趣。“啊!我明白了!”“我做成功了!”这一瞬间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感动。如果老师把一切都教给孩子,他就失去了体验喜悦和感动的机会。如果学习变成“只学老师教的内容”,那将是多么无聊的一件事啊!这让孩子更不爱学习了。
相反,如果尽量不去教孩子,就给他留出了探索、发现的空间,也把享受喜悦和感动的权利还给了他,这样,学习对他而言也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不想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如果让孩子认为,所谓学习就是“老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的话,他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孩子在潜意识中会觉得,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只要问老师就好,没必要自己思考啊。
反过来,如果孩子把学习理解为是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就会独立思考,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么他就会更愿意主动学习。
由此可见,为了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精神,老师“尽量不去教孩子”的确能够帮上大忙。
可对于老师来说,“尽量不去教孩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首先必须抑制自己“想教孩子”的欲望。具体地讲,当孩子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来请教我们时,我们会作出解答并教会他解决的方法。这时,孩子会非常感动:“老师,你真了不起!”从而对我们产生尊敬和景仰的感情。来自别人的尊敬之情,具有非常强大的诱惑力,很少有人能够抵制这种诱惑。另外,通过自己的讲解,看着孩子从不理解变成理解,从不会做变成会做,我们心里也会涌起莫名的成就感。这也正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啊。
老师的这种心理,其实和父母的差不多。父母看到孩子成长,会感到无比喜悦和欣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无论如何也不能袖手旁观,总想为孩子做点什么,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出于这种爱心,父母会出手为孩子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帮孩子顺利渡过难关。
可是,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样的援助行为,其实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感知、发现的机会。
“尽量不去教孩子”的策略,在结衣的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比如英语,结衣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零基础”。正因为如此,学习英语的过程对她来说是一次新鲜之旅,处处都有新发现。换句话说,凡是结衣学会的,都是新知识。
每次当她记住新知识时,我总会表示自己的惊讶:
“啊?你已经记住了?”
“什么?这个我也教过你吗?”
结衣的反应往往是:“前段时间您教过我的,您忘了?”
就这样,结衣一点点地建立了学习的自信,认为“我自己也能做好”。渐渐地,不用老师或父母的陪伴,她也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了。
不过,对孩子采取这样的策略,还是需要一点演技的。表演不好的话,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故意为之,会感到自己上当受骗了,从而失去学习的愿望。而且,采用“尽量不去教孩子”的教育方法,还有一点你必须忍受,那就是可能会失去孩子的尊敬。
“看!我比老师做得还快!”
“什么?老师,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
我经常被孩子这样“嘲弄”。然后,他们会补充一句:“行了,老师,我可以自己做。”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就特别开心,之前被嘲弄也无所谓了,因为我的目的达到了。
经常有父母向我诉苦说:“现在的学习太难了,我已经没法辅导孩子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父母不用勉强自己,只要在孩子旁边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查资料,就已经足够了。不用父母帮忙,自己解决问题,是最好不过的学习了。
的热情
如果孩子能够养成这种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在其他任何事情上他们都会变得自立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因此,我们不应该总让孩子认为“是父母教会我的”,而应该让他认为“是我自己做好的”。当孩子可以独自做事时,他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都会发生转变。
以前,孩子对于学习讨厌至极,总是有“我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出来”“无论如何我也学不会”的逃避心理。当他感觉到“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只要我努力就能学会”,学习对他来说也就不再那么讨厌了。于是,之前说过的孩子讨厌学习的理由之一——“因为不懂,所以讨厌”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