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羽毛球从买球拍开始

点击查看原图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从小事做起

孩子说想学打羽毛球,家长会怎么做呢?

替孩子买好羽毛球拍,替他报名羽毛球培训班,然后再带他去训练?

忽然有一天,果果也想学打羽毛球……

果果看到别人打羽毛球,自己也想学,我和果爸很赞成。

趁周末,我带着果果去体育用品商店买羽毛球拍。到了商店,我在休息区一坐,果果就开始挑选羽毛球拍了。

各种各样的羽毛球拍,琳琅满目,各色品种应有尽有。他选的时候不知道选什么样、什么价格的,一脸的无奈和茫然,果果就问售货员:

“阿姨,您好,您看像我这样的小孩,应该选一个什么样的羽毛球拍好呢?”

售货员就问他:“会打吗?”

果果说:“不会。”

售货员就推荐了几副羽毛球拍,供他选择。

在选择的时候,他发现旁边有个售货员阿姨在给球拍穿线做网,果果很好奇,觉得这样的羽毛球拍更好,就说:“阿姨,我也要买那个可以穿线的拍子。”

于是,售货员就帮果果选了一个空拍子,他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阿姨是怎么穿线的。看了一会儿,我就问果果:“如果想成为一个穿线工,你觉得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果果自己总结到:“必须细心、耐心,还要有责任心。”

“然后呢?”我继续问。

“还有手指要灵活、灵巧,手眼协调要好。”

然后我继续问:“那你能做吗?”

果果说:“我可以,因为我有耐心、有责任心,但是我手眼协调不够好,动作不太熟练,训练一下,熟练之后就可以做好了。”

说完,他就兴奋地对阿姨说:“我可以试试吗?我觉得我已经看会了。”

阿姨同意了。

于是果果拿起线,笨手笨脚地开始了。但是果果穿了一会儿,就交给了阿姨,宣布不穿了。

我问:“为什么不继续穿了?”

果果:“太不好穿了,妈妈。”

我说:“你不是说你有这个‘心’那个‘心’的吗?”

果果:“我现在就剩下好奇心了,别的‘心’都没了,这个活儿太费劲了。我已经会做了,但不想做。”

“哦,那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你会坚持做完呢?”

“不得不做的时候。”果果想了想总结道。我释然,心想,有这些收获已经很不错了。

接着,他又在羽毛球区域转悠着看羽毛球,想买一桶。可转完后发现,价格有一个十几元钱的,有一桶十几元钱的,还有好几百的。他不知道应该选哪种,就疑惑地问:

“妈妈,羽毛球的价格怎么多少钱的都有啊,都不知道买什么好了。”

我说:“价格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是什么影响了价格。”

半小时里,果果就到处比较差异,我在一旁等着。通过观察,果果发现数量、产地、品牌、材质、包装等都会对价格产生很大影响。

后来我就问他:“既然这些因素影响了价格,那你买羽毛球的时候会买什么价格的?”

果果:“不知道,还是要打打试试的。贵的、便宜的、中等价位的我都要买,我看看贵的能打多长时间,便宜的能打多长时间,中等价位的能打多长时间。”

说完,他又转向售货员:“阿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售货员建议他买最便宜的,因为他是初学者。果果最终还是买了三种价位的羽毛球各几个。在果果看来,高、中、低档的都要尝试一下,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不是说贵的就是好的。

在一个体育用品商店,花两个小时时间选羽毛球拍和羽毛球,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个“开头”——这个选购的过程,以为学会打羽毛球才是重要的,但我要说,学习某项技能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收获远远大于学会某种技能本身。这个过程也是一次家长跟孩子沟通、跟孩子在一起分享成果的过程。

 

首先,这样一次小小的购物,是最容易产生误区的地方。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打羽毛球是重点,所以替孩子包办买球拍,包办选教练、选场地,督促孩子练习。其实不然,打羽毛球只是一项运动,它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多练自然就会了。家长应该从孩子想学习打羽毛球开始,就做个有心人,抓住每个教育的契机,从如何选器材、如何让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学下来、如何在学习中看待胜负等事件中,不断地对孩子实施影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其次,平平淡淡才是真,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品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不可能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吃喝拉撒玩才是生活的主体。“买羽毛球”这个案例,最关键的就是想要家长知道,要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就像“给羽毛球拍穿线”这个活儿,果果以为他可以做,但一动手就发现自己做是可以做,但不愿意做,不喜欢做。果果总结自己动脑子行,动手嫌烦,重复的工作不喜欢做。那什么情况下他才会做?不得不做的时候,他才会做。所有这些,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感知、去了解、去思考。这样他才能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像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迷茫,为什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学校、家庭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从小培养他们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优势所在,也就没有职业认知和喜好,注定会迷茫。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应该符合生活的需要。

在果果自己挑选羽毛球拍的过程中,我非常用心地引导、提问。果果所进行的各种比较和选择,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自我认知的过程。这就是细微生活中的亲子教育。

这让我想到: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开车在路上,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词“闪婚”。

果果就问我;“什么是闪婚?”

我说:“闪电给你什么感觉啊?”

果果说:“很亮、很快、很危险。”   

我说:“你觉得婚姻呢?像闪电一样的婚姻是什么?”

果果说:“很亮、很快、很危险的婚姻叫闪婚。”

“不对,婚姻不能是亮,应该是很快、很强烈、很危险的婚姻。”果果又自己总结到。

后来我跟果爸都很认同果果的看法。我理解的闪婚也就是快,但没想到强烈和危险。

所以,赋予孩子思考的能力,孩子的答案就是多彩的。

后来有个家长告诉我,有一次孩子问他什么叫“垃圾邮件”,他就想起了我讲的果果的这个故事。然后,他就问孩子:“垃圾是什么意思?”孩子就回答:“没用的。”“那垃圾邮件呢?”“没用的邮件。”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是要多元化的。有些方面,父母可以很强,让孩子可以依靠、依赖,给孩子安全感;但父母更要学会示弱,学会提问题,让孩子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无论是旅游、购物,还是孩子随口问的小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细节。怎样在这些生活小细节中引导孩子,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家长需要花点心思,学会问问题,做好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