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宝贝》部分连载 第一章

《超级宝贝 》——父母最易忽略的十二个育儿关键简介

点击查看原图前言

这是一本直指父母养育子女核心问题的书。作为父母,我们最强烈的本能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在父母们身上,我经常能看到这种本能的表现。通常在小宝贝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奇妙时刻,爸爸妈妈总会急切地查看孩子是不是有着齐全的十个手指、十个脚趾。我们希望孩子是健康的,但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又不仅仅是健康。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安全、幸福,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力,希望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色。

在《超级宝贝》这本书里,詹博士以她的智慧和育儿经历,回应了父母们的希望,消除了父母们的担心。在书中,詹博士探讨了今日的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与问题,并把父母们所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十二个切实的方面。

这十二个问题并不是随意选择的。科学与经验证实,在这十二个影响巨大的关键方面,小小的行动就能使孩子的人生发生重大的改变。本书的每一章都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从中你可以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家里的问题,并学到如何去做。学习并参考这本书中给出的建议,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不再仅仅是隐藏在你心中的想法,而会切切实实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

这十二个重要问题之一的玩耍以及玩具,也是育儿方面我最喜欢探讨的话题。玩耍并不会干扰孩子的成长,而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环节。孩子在玩耍中获得的乐趣能够促使他们更为专注地去进行有利于成长发展的活动。某些娱乐活动,如看电视或某些能够自动表演的玩具,会人为地满足孩子与生俱来的对玩耍和成人关注的需求,但也会使孩子丧失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乐趣(类似的,如果孩子总是吃那些部分氢化的加工食品,也就难以体会到成熟多汁的桃子的自然美味了)。

为了发现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玩具,我建议你关掉电视机,拿开那些只能让孩子被动观看的玩具,好好地关注你的孩子。很多孩子都会拿起身边的各种东西自然地玩起来,这时你可以仔细观察并记录,看看孩子会选择玩身边的哪些东西。另一些孩子则会不知所措,情绪低落,这时你要做的就是陪着孩子玩,和孩子沟通互动,慢慢地,孩子就会自己选择一些东西去玩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然地玩耍,可以使父母从孩子的选择中了解孩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孩子会对新学会的技巧有着强烈的兴趣。有着适度新奇感的活动对孩子来说是最有乐趣的。在刚刚掌握某个技巧后,孩子往往会反复去做来显示自己的成功。但最终他们会感到厌倦,开始稍稍改变做法保持自己的兴趣,或者转而去做其他事情。太新、太难或压力太大的活动都会使孩子感到沮丧而失去兴趣。

育儿的乐趣之一就在于为孩子找到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活动,给孩子提供机会,通过探索和玩耍来学习成长。适度挑战是我最喜欢用的一个概念,它的适用范围也不仅仅是在玩耍方面。詹博士通过本书中所探讨的十二个关键问题来帮助你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本书每一章中所建议的活动都具有挑战性,充满乐趣,难度适中而又富于成效。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只有孩子受益。在运用书中理念的同时,你也会逐渐变成更有安全感、更快乐、更有能力、更有创造力的家长。你会变成自己长久以来一直想要成为的那种父母。

也许更令人兴奋的是,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亲密融洽。你们会享受彼此间相互尊重的感觉,也正是这种相互尊重会使你和孩子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回应对方。这种关系不仅仅在孩子是你的“超级宝贝”的短暂时光里,更是在整个人生中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艾伦·格林,医学博士,美国儿科学会会员 《健康环保养育宝宝》的作者

自序

《超级宝贝》这本书不是要告诉你如何培养出一个无所不能的孩子,也不是要提出一个令人备感压力的新理念——你必须培养一个完美的天才儿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我收集整理的三岁之前儿童的重要研究资料,以及我作为一个医生和育儿学者的临床经验,还包括我身为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妈妈在个人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此外,在本书“专家的意见”部分,一些优秀的美国育儿专家针对一系列基本育儿问题,从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烦意乱和大发光火到怎样与一个词不达意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等多方面给出了建议。本书的目的是给家长们提供独特而有益的育儿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

你可以从头到尾地通读本书,也可以只阅读感兴趣的章节。每一章的内容你都可以在家尝试,来增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书中的大多数育儿方法简单易行,例如你可以一边指着某本书中的文字一边读给孩子听。而另外一些可能不太容易,例如让孩子接触一门外语。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尝试书中适合你孩子的建议,希望能给你和孩子带来愉快而有意义的体验。

每个作者写书都是出于特定的兴趣或者希望与他人分享某个自己所关注的话题。对我来说同样如此。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不管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通过“詹博士”育儿专栏,我就已经非常热衷于为家长们提供育儿帮助了。如今,在成为一名家长之后,我对育儿事业的热情,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我的第一本书《培养乐观自信宝贝的分步指南》,引发了我与其他父母分享育儿经验的兴趣。在写作本书《超级宝贝》时,我希望能分享我所有的研究成果和所用过的方法,帮助读者应对婴幼儿早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最初的三年可谓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个时期里,孩子开始产生感情,形成自我概念,并学习信任他人。家长们当然还有机会在孩子的其他一些成长发展阶段更好地育儿。重要的是,作为家长是否能意识到这些关键阶段,并知道如何去做。过去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如食物、干净的尿布或者有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安然入睡。而今天的父母,除了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各种让他们更强壮更聪明的便利条件之外,还要为孩子打下一个健康坚实的身心基础,让孩子茁壮成长。

然而和我们的父母相比,我们也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更大的挑战。我们孩子的许多食物都包含着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和添加剂,而在我们小时候并没有这类问题。与过去相比,电视的内容、形式和普及程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毫无疑问,童车、婴儿车和即插即用的乐高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便利同时也给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现在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抚摸自己的孩子并让孩子与环境进行互动。也许有时祖父母们会说,“我们没有做过这些事,你们还不是长得好好的。”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的父母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来帮助我们促进孩子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儿童中心一项最近的调查显示,婴幼儿的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无法通过恰当的教育,获得发挥全部潜能的机会。这种担心甚至超过了担心婴儿猝死、肥胖、自闭症和意外事故。毋庸置疑,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而令我们高兴的是,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开发孩子全部潜能的最好机会是在最为关键的三岁之前。

研究人员现在发现,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儿童出生时的智商水平会有多达30%的差异。一个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的50%由先天因素决定,另外50%则来自后天的塑造,这就要看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和亲子关系是否能发掘出孩子的全部潜能了。《超级宝贝》会告诉你该怎样去做才能发挥为人父母对子女的重大影响。

智力的不同方面都有各自的发展“关键期”。根据芝加哥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莉萨·埃利奥特博士的研究,所有的大脑神经发展都会受到孩子经历的影响,而当大脑的某个区域一旦已经发展细化完成,即在它的关键期结束之后,重新改变的机会就会变得非常有限。在本书中,我将介绍大量你需要了解的有关关键发展期的知识,并提供能让孩子获益的最佳方法。

培养一个超级宝贝,应从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同时着手。所谓智商培养,就是使孩子的智力水平达到可以进入优秀的幼儿园或者学校的要求。所谓情商培养,则是使孩子通情、达观,能够调节自己的感情并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波动。我们知道,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主要是由早期的亲子关系和感情体验来塑造的。本书中的建议,尤其是关于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的部分,将有助于孩子在这个方面建立重要的心理基础。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经常告诉我的病人我不会让他们去做任何我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作为一个作者,我也持同样的观点。在本书中,我建议你和你的孩子去做的每一件事,我和我的女儿都同样在做。我的一些建议能立刻让你看到满意的效果,而另外一些比如学习婴儿手语之类,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必须承认,当我花费大量时间不断和双胞胎女儿进行婴儿手语沟通而毫无效果时,我曾经怀疑过自己。但当我的一个女儿在不到一岁的时候,第一次用手势表达了想要牛奶,和我成功进行了交流的时候,我的疑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婴儿手语打开了女儿和我们交流的大门,也大大地减少了女儿的沮丧情绪,使我们之间更亲密并能更好地相互理解。

和尝试与她们用手势沟通时一样,在决定让孩子们学习外语时,我同样产生了一些疑虑。但是既然在这方面进行了充分研究,并且相信所接触到的资料,我就开始在读书、玩耍和听音乐时,都试着坚持使用不同的语言。这样做的成果十分显著,如今我的两个三岁大的女儿都已经学会听说西班牙语和汉语普通话,要知道,我们家中并没有哪个人的母语是这两种语言。

既然我的写作目的是让你了解到一切有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育儿知识,那么在本书中如果不包括有关有害物质和食物的章节,会让我感到自己的失职。由于儿童正在发育中的大脑、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都还很不成熟,所以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化学品、激素和食物添加剂的伤害。我并不是一个毒物学家或营养师,所以写作本书的这一部分主要依靠新闻资料、相关研究成果与该领域的顶级专家访谈以及我自己的判断。非常希望这些对我有益的经验也同样适用于你。

这是一本教育和启迪父母的书。我写作本书来帮助你和孩子一起享受和参与他们的成长,同时在他们思维、心灵和精神的成长过程中积累必不可少的重要体验。作为作者,我本人最大的希望就是本书能给你一定的启发,让你有机会享受到在培养健康、快乐孩子的过程中幸福的点点滴滴。

第一章:有效沟通:给孩子独立人格

恐怕你很难找到一位从来不想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的家长。但是很多家长只是在关注如何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却从来没有想到听话从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沟通。由于宝贝们太小了,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忘记他们也是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喜好、想法和感情。

我们常常并不在意婴儿对周围环境以及对我们的感受。在忙乱不堪的一天中,我们会不说一句预先提醒的话就突然把她抱起来,放在换尿布台上。有时候,听到电话铃响了我们会不做任何解释就把她放进婴儿床,然后跑出房间。我们甚至只是担心孩子能否正常发育,而不能接受她以自己的步调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在照看孩子时,我们似乎常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真正需求。

如何让孩子听话

建立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之间不仅能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依赖关系,还能帮助孩子建立信任、自尊和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随着时间的积累,当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诺言时,这种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就会形成。在我们家有一条规定,就是孩子下楼梯时必须空着手,不能拿任何东西。在我的女儿昆西十五个月大时,我丈夫对她说:“昆西,你要知道这个规矩:在你下楼梯的时候,手里不能拿任何东西。你可以把要拿的玩具放回自己的房间,也可以把它交给我,等你下楼后我会再把它还给你。”因为我丈夫总会信守承诺,帮她拿玩具下楼,所以女儿每次都会把玩具交给他。女儿慢慢理解到爸爸是可以信任的——他一定会把玩具还给我。我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并且得到了她同样的信任。有很多次当昆西快走下楼梯时,我都在想:“如果我现在把玩具给昆西,她肯定会把玩具带到餐桌上(我们家还有一条规矩是玩具不能放到餐桌上),我还得再把玩具要过来,我真的不想面对这样的麻烦。”然而,我实在是不想轻易破坏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所以在走下楼梯后,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即使昆西已经完全忘记了要拿回玩具这件事,我们还是会在楼梯口把玩具还给她。正是因为这种信任,昆西现在非常听我们的话。

互动还意味着彼此的合作性交流。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孩子发出信息时,你要能够明白并给予回应。建立一种良好的交流方式会让你和孩子都受益良多,而这种响应关系的培养应该始于婴儿时期。当宝贝对你微笑时,你应该及时回应给她笑容,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被关注并能得到回应,这能让她感到自己与父母息息相关。当孩子刚开始牙牙学语时,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家长要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并给予回应,建立一种彼此可以理解的对话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你给宝贝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那就是“我看到你了,我正在倾听你的想法,我关注你想表达的每一句话”。   对归属感、理解、意义和人际联系的需求激发了人类的各种行为。在《积极的训练:三岁之前》一书中,作者写道,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寻求和他人的联系。我们也知道,那些和父母、家庭、团体有着良好关系的孩子出现行为异常的可能性较小。当孩子们的感觉良好时,就会表现良好。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爱、受到鼓励和尊重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与人合作,更富于爱心并尊重他人。{nextpage}

说出所见

我看到的一件看似简单却很有启发性的事,彻底改变了我对幼童时期亲子沟通的认识。那是在我参加的一个亲子班的课程中,当时我们一群妈妈正聚在房间的一角闲聊,有人招呼我们的朋友佩奇也来参加。而她在过来前,先俯身蹲在儿子面前,看着她四个月大的儿子并对他说:“杰克逊,妈妈过去和阿姨说几分钟话。你随时都可以听见妈妈的声音,如果要找妈妈,让妈妈知道,我就马上回来。”当我听到她对儿子说话的方式时,我马上就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成为的家长的样子。这样的家长会帮助孩子了解他们可能想要了解的事情,会告诉孩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从而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这样的方式非常有效。

叙述事情的经过是建立互信关系的重要方式。所谓叙述,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

(1)告诉孩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就要把你抱起来了”,“现在医生要给你打一针了”);

(2)叙述孩子的感受(“我看到你撞到自己的头了”,“你真是喜欢这个玩具呀”);

(3)让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五分钟后我们要开始收拾玩具了”,“我抱你一会儿你就要去睡觉了”)。

也许你会这样想:“她还只是一个婴儿呢,她不会明白我在说什么的。”首先,我们不能确定婴儿是否真能理解语言的含义,然而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即使孩子不能明白确切的词义,但他们至少能够感受到你的语气和音调。在学会说话之前,你就要让孩子能够明白你的意图,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逐渐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并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

向孩子叙述事情还有以下六种作用:

1. 有助于找到和孩子的交谈内容。有时候很多初为父母的成人,尤其是做父亲的,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些什么。其实叙述就是一个吸引孩子、增进你和孩子关系的好方法。与其安静地给孩子换尿布,不如给她详细地叙述一下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在做些什么。而且你现在对孩子说得越多,她以后的词汇量就会越丰富(详见本书第5章)。

2. 能够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如果你从来都不告诉孩子你正在做什么,其实就等于把孩子当成了一件物品。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处在孩子的位置,在没有人给你任何解释将要做什么的情况下就被换了尿布,是不是会感到不安?这种感觉就像你的妇科医生只给你做检查而不告诉你她将要做什么一样。

3. 能够从最初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果从一开始就用和其他成年人谈话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就不需要在孩子开始学说话时突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了。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往往会使用你和她说话的方式来与你交谈,因为正是你塑造了她的这种行为,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此感到惊讶了。

4. 能够帮助孩子产生预期,进而形成安全感。当孩子清楚地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时,就会感到很安全。这种安全感会逐渐发展成为信任。而孩子对你产生的信任会大大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5. 能够培养孩子的控制感。如果孩子能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就会自己做好准备,而不会一直很惊讶地面对变化。请给孩子自己控制事态、应对变化的机会,这样她就会更听大人的话。

6. 能够防止孩子发脾气。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成熟,你会遇到更多的不配合。此时,良好的交流方法就是你的一张王牌。就在前几天,我和女儿昆西到儿童活动中心去玩,在活动时间结束的时候,很多孩子因为不愿离去而在那里耍赖撒泼。当父母真的带着孩子离开时,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大发脾气,这当然让家长深感烦恼和无可奈何。我注意到这些家长其实都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都是在活动结束时,突然对孩子说,“现在我们该走了。”突如其来的宣布立刻让孩子们开始反抗,而对此父母们的做法则是直接抱起孩子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并理解孩子在面对事情时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在一次类似的情况中,我的处理方式与其他家长略有不同。在我们需要离开游乐场之前的五分钟,我和昆西进行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我:我们五分钟之后就要走了(让她知道我的期望)。

昆西:我想再玩一会儿。

我:妈妈明白你很喜欢在这儿玩儿(尊重并认可她的要求)。让妈妈告诉你我们的计划好不好(给她做前期准备)?你可以再玩五分钟(为她的过渡做好准备),然后我们就得和玩具说再见,洗手,之后到车上去。你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走,也可以让妈妈抱着走(给她尊重和选择),你自己来选择怎么做,让妈妈知道你想要的就行了(在我的允许范围下,给她选择的权利并同意她自己做出的决定)。

之后,在离开前三分钟,我又提醒了昆西一次。到了该离开的时间,当昆西告诉我她还是想继续玩时,我充分认可了她的感受。然后,昆西又告诉我她不想让别人玩这些玩具,于是我们就一起找到了一个高高的隔板并把玩具放在上面,因为放在那里的玩具别的小朋友就拿不到了。在做完这些之后,我们就去洗了手,昆西最后的决定是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到车上。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离开的整个过程都很安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我称不上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但是因为使用了本章中与你分享的这些方法,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估计至少减少了50%孩子大发脾气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而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有效沟通的十大要点

作为一位家长,你在孩子面前的角色不应是一个发号施令的独裁者,而应是一个向导、一位导师。你必须不断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职责,具有的权力、影响力和重要性。孩子们能十分敏锐地察觉到父母的情绪、感情、语言、声调及其他信息。孩子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和他们有关,并会不断地从你说的每一件事中寻找与自己有关的线索。在贝特西·布朗·布劳恩的著作《告诉我该说什么》中,她谈到了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的四种类型:

● 语言交流。语言交流不仅指我们实际上说了什么,还要看我们是怎样说的这些话——用词和音调,大声说,还是柔声细语等。

● 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指的是肢体语言,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面部表情和抚摸孩子的方式等。

● 倾听。倾听主要是指你能否听懂孩子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 行为示范。作为榜样,你如何给孩子展示一个恰当的行为模式。

有效沟通的十个要点涵盖了上文提到全部四种沟通类型。在孩子的任何年龄,使用这些秘诀都会提高你与他们进行沟通的能力。

1. 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

大多数父母都发现,告诉孩子大人想要什么非常容易,而倾听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则困难得多。真正的倾听和理解孩子不仅是指你听到了她正在说什么,更需要你透过这些信息来了解她真正的需求。举例来说,每天吃过晚餐后,两岁半大的查斯丁都会告诉父母他是“约翰宝宝”。而约翰是他两个月大的表弟的名字。查斯丁的父母没有仅仅告诉他“不是的,你不是约翰宝宝。你是查斯丁。你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他们耐心地倾听他,问他一些问题,并且和他在一起玩。查斯丁想要倒退成为一个“小宝宝”的表达,使他的父母意识到,查斯丁实际上是需要更多的关心。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倒退或表现出需要更多关心的情况很是常见的,比如当孩子刚刚开始学爬、学步、学说话、练习如厕或者换到一个大床时,宝贝们有时会倒退到以前不会这些技能的状态。事实上,对于长大成为一个“大男孩”或者“大女孩”这件事,幼儿是感到十分矛盾的,他们通常会通过这样的倒退把他们的矛盾表达出来。

孩子们在出生后并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汇量储备,对于幼儿来说,完成一个简单的句子都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当孩子特别兴奋或者不安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作为家长,你应该做的是俯下身,平视孩子,耐心地给予孩子全部的注意。通过这样做,你给孩子传递了下面的信息,对于我来说,你是最重要的,我关心你的一切。请关掉电脑和电视,挂断电话,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让孩子知道她值得获得你全部的关注。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无论是在婴儿时期,宝宝在换尿布时通过踢腿来表达不想被换尿布的愿望,或是在八个月时,直接把她玩不好的玩具扔了出去,还是在她3岁时亲自告诉你她讨厌她的保姆,作为一个家长,你应该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描述,并将你的理解表达出来。比如,你可以使用下面的说法:“我发现你现在真的不想换尿布”,“这个玩具看起来并不好玩”,或者“保姆很难像爸爸妈妈一样,是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太多的父母并没有这样说,相反他们选择了对孩子说:“别动了”,“不要扔你的玩具”,或者“你应该不是真的讨厌你的保姆”。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感到无法与父母分享他们的感情。许多父母担心认可孩子负面的情绪会让他们感觉更糟,但事实恰恰相反,给孩子一个空间释放负面的情绪,通常会让这些情绪消失得更快。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允许孩子们去做他们想干的一切事情。比如说,应该绝对禁止你的孩子打、推别的小朋友,或者揪别的小朋友的头发。在自己家里,孩子们需要家长给他们建立一些规则并且切实去执行规则,这样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安全。简单地说,孩子们可以表达各种感情,但他们的行为则需要加以限制。

幼儿们是通过家长对他们的反馈来了解感情的。孩子们出生时并没有能够描述感情的现成词汇,慢慢地他们才能学会如何表达各种情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作者海姆·吉诺特发现:孩子们是通过照镜子来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大人对他们感情的回应来了解自己的感情的。如果一个孩子的感情能够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正常释放,他就能够更好地成长,在做事时也能表现得更加专注。让孩子明白她的感受是正常人类体验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

3. 建立孩子的成功感

我们不能在本应入睡的时间带孩子去吃晚餐,还要求她表现很好,也不应该把一个水晶摆设放在孩子可以够得着的地方而指望孩子不去玩它(也不把它摔坏),更不要因为孩子在吃了番茄酱意大利面之后弄脏了衣服而生气。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并对孩子抱有现实合理的期望。

我们的宝贝都想表现得很好。但是即使有时候孩子好像在专门和你对着干,你也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他们本来的意思,作为一位家长,理解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在出生后的前几年里,孩子大脑的理性水平还非常低,他们的行为更多是由本能所控制的。作为一个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婴儿集团的总裁阿利森·拉托那经常说:“有时候孩子无法让自己的身体停下来。”换句话说,虽然有时候你认为孩子应该知道怎么做会更好,但是孩子的本能会让他们无法停止某种行为。

在一位朋友的孩子的两岁生日聚会上,我就亲身经历了能够充分说明这个观点的一件事。当天,聚会的主人在地上放了瓶装水、果汁和冰块各两大桶供客人自取。当时,我的女儿正开心地玩着冰块和水瓶,在我们旁边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她好像也对这些光滑闪亮的冰块十分着迷,当她把手伸进一个冰桶时,她的妈妈抓住了孩子的手并大声说:“不要摸!海莉,不要摸!不要摸这个!”这种极端的反应把小女孩吓坏了。但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带她离开这个冰桶,而是继续站在那里,看着她的女儿。对于小海莉来说,这个冰桶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她完全控制不住,又把手伸向了另一个冰桶。这次她的妈妈一下抓住孩子的头并大叫起来:“不要摸!我告诉过你不要摸的!我和你说话的时候你要看着我。看着我!”

当我找到一个机会和这位妈妈交谈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的女儿海莉只有十八个月大,今天这个孩子就是故意和她过不去。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一幕中许多事情都错了。首先,一个十八个月大的孩子在大多数时候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本能的——即使有些时候你看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做得很好,也不要期望她能一直如此。其次,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大叫着说“不”,只可能吓着她,而无法教给她任何东西。第三,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持续注视着别人的眼睛,很有可能会让她的注意力保持在对视这件事上,反而使她无法听清楚你在说什么,也就听不进去你的要求了。从我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盛夏的生日聚会上,让十八个月大的孩子玩会儿装在桶里的冰块,相对来说是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的。当然,假如别的妈妈不能接受这种行为,也应该立刻把孩子从吸引她的冰桶旁边带走,而不应该大声训斥和羞辱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做了自己本能想做的事。

专家的意见

糟糕的环境影响

尽管并不是我发明的,但我经常会使用“糟糕的环境影响”这个贴切的说法。

糟糕的环境影响是指,一些时候孩子的坏习惯是由她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造成或者加重的。比如,没有睡午觉或者没有吃饭,睡得太晚或者起得太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参加了一个人太多的生日聚会,等等。我们身边这些糟糕的环境因素会直接反映到孩子的行为或者不良行为上。比如,当你去看望祖母时,看到她咖啡桌上精致的陶瓷茶具,你很可能会顺口就对你两岁大的孩子说“不要碰”。可问题是,面对这样闪闪发光的茶壶,谁可以抗拒得了不去摸一摸它呢?具体的环境使得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良好。

有时候,大多数孩子发脾气都是因为他正受到这种糟糕的环境影响。孩子会学习表现自己,并且陶醉于自己的这种能力。而当要求受挫时,孩子就可能会找茬般地发一发脾气。但是当你的孩子突然没有原因的暴怒或者几近崩溃的时候,当他非常地不合作或让人生厌的时候,这常常就是糟糕的环境影响造成的结果。

预知会引起孩子发怒的起因和爆发的心理极限,有助于避免孩子的发作,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正如不同的孩子对饥饿和疲劳,对人群和新的环境,对各种各样的刺激,都有着不同的容忍度一样,对于不同的孩子,环境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如果你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与性格特点,给予他合理的期望,再加上承认存在糟糕的环境影响,这简直就像为处于发脾气这个黑暗隧道的尽头的孩子带来光明的火种一样棒。

——贝特西·布朗·布劳恩,儿童发展和行为专家,养育之路公司的创始人,《告诉我该说什么》和《你不是我的老板》的作者

4.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当孩子们的感觉很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得很好。如果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被别人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对孩子大喊大叫、羞辱、伤害或者命令,会让他们表现得更好。但实际上,这些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它们造成的坏影响可能会很快显现,也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以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这种影响会一直存在。在你使用了这些严厉的方法后,即使孩子乖乖地听从了你的命令,你也要注意她已经对你产生了不满,而且你在她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也被严重地破坏了。

有一天,黛安娜来找我做育儿咨询。在戴安娜童年,自己的父母十分严厉,如果她不听话,父母就会毫不犹豫地对她大喊大叫,打她并羞辱她。有一次她两岁的女儿拉娜不想离开公园时,戴安娜大声呵斥拉娜,骂她是个“捣蛋鬼”,还威胁说要把她单独留在公园里。她发现拉娜这次哭得比以往都要厉害许多时,戴安娜意识到自己一定是犯了严重的错误。就这样,被女儿的反应吓坏了的戴安娜来到我的办公室。事实上,当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而孩子不愿意去做的时候,对她喊叫、骂她或者羞辱她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这种情况下,移情更能促进理解,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想留在公园里,因为这里很好玩,但是我们现在不得不走了。”这样能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并和她有着共同的感受,但同时要保持自己的原则。与感觉到被羞辱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己的感受被了解的孩子更愿意去做那些让父母高兴的事。其实在夫妻生活中,你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吧?假如在公共场合,你的丈夫生气地对你大喊大叫,你能心情舒畅地答应他的要求吗?不,你一定会反击他,并且很有可能因为太生气而懒得理他。在这一点上,幼儿和你没有任何不同。

不能打孩子的十个理由

虽然美国儿科学会一直强烈反对打孩子这种行为,并且一再提醒家长,“打孩子是效果最差的管教方法”。但是据统计,在美国仍有90%的家长会打孩子,这常常是出于无奈或绝望,因为他们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了。而下面这十个理由将告诉你为什么说打孩子是一个错误的主意。研究人员指出,家长打孩子的次数越多,这些有害的副作用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1. 打孩子会使孩子认为打人是正确的,打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假如比利打了他的小妹妹,我们先是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因为他打妹妹这事又打了他,这完全是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虚伪做法。这样的话,就会让比利认为有理由使用武力解决冲突,而这种想法只会造成更多的打斗。

2. 打孩子会损害其认知发展。在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莎丽·巴尔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对二到九岁的孩子进行了认知测试,结果发现被打过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低于没有被打过的孩子。

3. 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虽然被打时的疼痛或者惊吓可能在当时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任何正面作用。挨打只能使孩子害怕被打,并不能帮助他们在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建立自己的正误观来防止未来犯下同样的错误。在孩子由于从饼干桶里偷拿饼干而被打后,学到的可能并不是不能偷拿东西,而是尽量避免被发现。

4. 打孩子无法教会孩子尊重父母,只会让孩子惧怕父母。只有在建立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有良好的表现。而打孩子这种行为明显和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只有在不惧怕的前提下,孩子才可能尊重父母。

5.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通过她所察觉到的别人对她的看法,开始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的。在孩子发展自我概念的时期,父母是孩子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人。挨父母打的孩子会很自然地猜想,世界上原本应该最爱他们的人也不一定会爱他们,这就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6. 打孩子会让孩子认为打他们所爱的人是对的。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从小遭受殴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击他们的父母,在长大以后,有这样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殴打自己的女朋友。

7. 打孩子是一种具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行为。在关于打孩子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中,伊丽莎白·格肖夫用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表明,打孩子会导致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出现违法或者反社会性的行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攻击性及反社会性的刑事犯罪行为会不断升级,最终在长大成人后极有可能虐待他们的配偶和儿女。此外,这个研究还同时指出,打孩子会增加校园打架事件的概率。

8. 打孩子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和恐惧。2003年,一项关于打孩子会如何改变大脑化学物质的研究发现,一岁以下曾经被施以体罚的孩子在遇到新情况,比如妈妈离开房间后立刻进来一个陌生人时,大脑会频繁地出现使人精神紧张的荷尔蒙皮质醇压力峰值。研究者的结论是,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9. 打孩子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进行无保护及危险性行为。一项关于体罚研究的分析发现,从小遭受殴打或者其他体罚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可能出现以下问题:以语言或体力强制对方进行危险性行为(如在婚前性行为中不使用避孕套)和自虐性的性行为(如性交时进行击打)。

10. 打孩子更有可能导致家长对儿童的虐待行为。预防伤害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指出:在不打孩子的母亲中,只有2%被举报有虐待儿童的行为,而在曾经打过孩子的母亲中,发生过虐待儿童行为的则有6%。打孩子会使虐待儿童的发生率提高12%。

5. 避免争夺控制权

大约在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意志了。他们已经长大了,不但在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要求,而且已经可以让你知道他们的需要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最急切想要的就是独立自主。我们都听到过宝贝们声嘶力竭地大哭着说:“我要自己来!”应该说,这个时期对于家长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

你越试图控制你的孩子,就越有可能产生你和孩子间的控制权争夺。我不主张你让孩子来制定规则,但是我建议你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让宝贝和你一起来做这件事,你需要的是宝贝的合作而不是抵制。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渴望帮助和取悦爸爸妈妈,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并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

在你直接为孩子做出决定,而不是以建设性的方式给予指导时,往往容易和孩子发生关于控制权的争执。作为一个家长,你的职责应该是教导宝贝如何正确地行使她的权力。惩罚和羞辱当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下面的这些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尽可能早地给孩子们创造做决定的机会。在婴儿时期,就可以让孩子开始做一些选择,“你是要红色的毛毯,还是要蓝色的毛毯?”“你是想要这个奶嘴,还是那个奶嘴?”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一直要给她提供这种做选择的机会。“你是要自己下楼梯,还是想我抱你下楼梯?”“你是要桃子,还是要梨?”提供这些选择的机会可以让孩子明白,在你看来,她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她可以为自己做出决定。这也有助于帮她养成做选择的习惯——这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无论何时尽可能给孩子两个可接受的选择。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不仅意味着给予了她权利,还会让她更少地和你唱反调。当幼小的孩子感到自己拥有了权利之后,她对你的配合默契程度会让你惊喜万分。最近,在一次聚会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位来访的妈妈注意到她的女儿拿着我家宝贝的一个布娃娃,正玩得爱不释手。根据她以前的经验,这位妈妈自嘲道:“等会儿我把这个布娃娃拿走时,我家宝贝一定会大发脾气的。这儿马上就会一团糟了。”过了一会儿,为了避免这场混乱,这个妈妈问我:“你是否介意让她先把这个布娃娃带回家呢?”这里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妈妈能够换个角度来解决问题。对此,我建议她说:“你为什么不试着问问她:‘在你离开前,你是想把布娃娃拿给我,还是想把它放回玩具篮呢?’”别的妈妈们也都认为可以如此尝试一下。这位妈妈去做的结果令她深感诧异,她的女儿非常开心地把玩具放回了玩具篮,最后带着微笑和妈妈一起离开了。

提醒孩子她拥有决定权。在给出两个可接受的选择后,提醒孩子选择哪个由她自己决定。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决定吧”,“你来选择”,“这取决于你”,或者“你选吧”。这些话语都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增强孩子的权利感,并且减少她的抗拒。{nextpage}

给孩子提供帮助别人的机会。幼儿们是通过“硬连线”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所以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自主性,他们会经常抵抗一些命令,但是如果向孩子求助,他们则会非常高兴地作出肯定回应。“现在去桌子那儿。”这样的命令很可能会遭到抵抗,但是像“我需要你的帮助,请你帮我把餐巾纸拿到桌子这边来好吗”这样的求助往往更有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尝试“即时立刻”的表达方式。比如当你要对孩子说,穿上衣服我们才能吃早餐时,请对你的孩子说:“你一穿好衣服,我们就吃早餐。”而不是你常说的:“等到你把衣服都穿好了,我们才能去吃早餐。”因为你这样说会引导宝贝去尝试,看看你到底愿意等多久再吃早餐。但是如果你采用了我告诉你的“即时立刻”的方式,就会很有技巧地避免孩子拖延时间。

给孩子提供客观的信息来做判断。不要大叫着对孩子发号施令说:“把你的脚从桌子上拿下去。”当然,更不要滥用给孩子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比如,“你太粗野了,把你的脚从桌子上拿下去。”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先给孩子冠以一个罪名再说话的方式是极为错误的,我们管这种方式叫做对孩子的个性抹杀。请尝试对孩子进行客观地描述,比如,“脚应该放在桌子下面,而不是桌子上面”。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你的家庭价值观,比如,“在我们家里是不打人的”。

6. 建立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

尊重孩子绝不是指没有任何规矩,让她为所欲为。尤其当孩子长大一些之后,不给孩子制订规矩实际上是家长的失职。因为这些规矩能让孩子获得安全可靠、被关心的感觉,能使所有事情可以预期和控制。当你在路上开车的时候,停车标志、交通信号灯、车道分隔线会让你感到安心,它们会让你知道哪里可以走、前方有什么情况。在家庭里,限制和规则也起着同样的作用,而与交通规则唯一不同的是,在你的家里,这些规矩是用爱的方式来实施的。

实际上,孩子们是需要规则和限制的。在你管教孩子的时候,他们也许会大哭大闹,但是你要清楚,这些规矩会让你的宝贝们切实感觉到你很关心他们。此外,你还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事先知道规矩是什么十分重要。玛格达·格伯在她的著作《你的自信宝贝》中指出,“听话,就是家长先为孩子建立一套规矩,然后再负责监督孩子去执行。孩子需要知道你对她言行的期望是什么,然后才能配合你,做到听话”。请确定你要说的意思是什么,然后把你真正要说的意思正确表达出来。不要对孩子进行空洞的威胁。小家伙们其实在不断地观察着父母是否真的会监督他们按照规矩行事。当父母并没有做到强制他们守规矩时,其实是传递给了孩子这样的信息:

● 我说过的话可以不算数。

● 这些规矩对你无效。

● 我也不见得能做到。

7. 言传身教

礼貌言行的形成是逐步发展的,需要具备了解他人的感受并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而这些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要求孩子,“用哪些词更礼貌呢?”或者“说对不起!”。然而,这种做法只能使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去重复礼貌用语,既不能教会她尊重他人,也不能教她学会感激、同情或者理解他人,而这些都是礼貌言行的基础。

言传身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每当我丈夫帮助了我,或者出色地履行了做父亲的职责之后,我都会用我的方式让他知道,我是多么地感谢他所做的一切,而且我这样做的时候,总是尽量当着孩子的面来进行。在后来,当我的女儿门德斯大约两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生病吐在了床上,我丈夫立刻来到她的房间,帮她更换了床单,并安慰她。当他做好后要离开房间时,在一片黑暗之中,我们听到门德斯说:“爸爸,谢谢你照顾我。”她这出乎意料的反应是如此的真诚,在那一刻深深地温暖了我们的心。

8. 认识到你所使用的语言的力量

父母必须谨慎措辞。特别是“贴标签”这种行为,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和蔑视,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乔伊总是早上不高兴”,“这个奥利维亚,真是个坏孩子!”)。对一个孩子性格的评价往往会成为他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孩子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成年人懂得比他们多,他们相信我们的评价胜过他们自己。一个被断定为“害羞”的孩子到最后就会相信她是害羞的。给孩子某种特定的论断还会掩盖住孩子真正的优点。比如,一个害羞的孩子可能具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在决定何时开始以及如何去做之前,他都会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环境。这样的孩子在与他人熟悉之前,就能够对别人有所了解。在这种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他还可以发展出其他的一些优势。

甚至一个表面看起来是褒义词的论断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限制,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不能去尝试其他不同的方面。比如,你总爱叫爱玛“好女孩”,而有些时候爱玛并不认为自己“好”,尤其当你把新生的弟弟带回家来时,因为她感到自己不是“小”的孩子,她的反应可能是想扔掉他。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你告诉她的(她是一个“好”女孩)和她真正感受到的(她不是一个那么“好”的女孩)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将会引起她相当大的焦虑。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打扰到你,要告诉孩子(是她的),而不是她本身这种行为让你感到烦恼。你甚至可以告诉孩子你根据她的行为所做的逻辑推论。举例来讲,你可以这样说:“你把勺子扔到地上了。让我想一想,你一定是吃饱了。”而不是说:“你太不小心了。”这不但会让孩子区分出她的行为和她本人的不同,也会帮助她理解她的行为会产生的后果。

骂人或者不雅昵称造成的伤害会一直影响着孩子。在育儿讲座中,不论何时,只要我谈到这个话题,总是不可避免地有一两对父母承认他们正对孩子使用有伤害性的绰号或者言辞。比如,一个妈妈承认她叫自己的孩子“笨蛋”,一个爸爸叫她骨架有点大的小女儿为“马克牌卡车”。父母的言辞具有强大的力量,既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或者增强——也可以彻底破坏和毁灭——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感受。

9. 给孩子留出过渡时间

孩子,尤其是幼儿,都有自己的活动节奏。和我们相比,他们的节奏要慢得多,特别是当他们正在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时,这一点就更为显著。在你要他们停止这个活动去进行一个新的活动时,请给他们两次提醒,让他们有所准备,这样可以使过渡更为顺利。“还有五分钟我们就要停止画画,收拾颜料去洗澡了。”两分钟后,再次提醒孩子:“还有三分钟,我们就要停止画画,收拾颜料去洗澡了。”有时候,孩子玩得太投入了,可能会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或者听到了故意不理你。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蹲下来,与她的视线相平,再清楚地和她说一遍。如果她还是没有注意到,那么你还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后背或者肩膀,让她注意到你。时间到了之后,提醒孩子,然后再给她片刻时间调整,就可以过渡到下一个活动了。

很多家长都发现,唱歌可以更加顺利地让孩子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上。比如在我们家打扫卫生时,我们就唱“打扫歌”:

打扫起来,打扫起来,

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

打扫起来,打扫起来,

每一个人都来帮忙。

很多家长都发明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我的一个朋友会在他们结束一个活动而开始另外一个活动时,一起唱“再见歌”。一旦你的孩子长大到可以唱有歌词的歌时,唱歌能帮助她感受到自己是大家中的一员,这种体验也会让事件转换变得更加容易。

10. 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幼儿需要边界和限制。对孩子说“不”可以帮助她形成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原则。这样做可以让她知道,她不能得到所有她想要的东西,还能让她学会如何去应对不能立刻得到满足的要求——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她如何对自己说“不”(比如,“我已经吃饱了,我真的还想吃第二块巧克力蛋糕吗?不,我想我还是不吃了。”或者“我累了——今天的微积分课,我就逃课吧。不,实际上这对我不好。我应该去上课。”)。也就是说,你永远不应该只是为了说“不”而对孩子说“不”,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在一天之中,我可能会表达二十次“不”的意思,但是几乎从来不会真正说出“不”这个词。原因在于,假如你整天都在说“不”,那么“不”这个词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力量,而孩子就会开始听而不闻。只有当孩子快要碰到热的火炉或者就要跑到大街上时,我才会说“不”。通过有选择性地使用,“不”这个词被赋予了非常严肃的含义。在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三岁的幼儿如果长期处于一个不断被训斥的环境中(比如“不要”、“不能”、“停下来”),与那些很少接触到负面反馈信息的孩子相比而言,他们的语言技能会更低。或许是由于他们接触到的语言很少,他们的智商也更低。如果你只是说“不”的话,你的孩子也就只能听到一个词汇,然而假如你说的是“请不要这样做”或者“如果我们换这个玩具来玩,你觉得怎么样”,你就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词汇,也就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智商了。

下面的十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说出“不”这个词,却表达了“不”的含义:

● 告诉孩子,她还可以做什么。

● 试着说:“因为……所以我不想让你这样做。”

● 分散注意力以及改变关注点。

● 用一个能接受的物品来代替不可接受的物品。

● 提供两个具有可行性的选择。

● 阐明规则。

● 在解释原因时,使用与孩子的年龄相适合的言辞和例子。

● 推迟满足孩子的要求。

● 运用幽默来化解问题。

● 认可隐藏在孩子未被同意的请求所蕴涵的愿望。

提示:确保在家里孩子能够进入的房间中,孩子的活动是安全的,这样你就可以不用说太多的“不”字了。

关于孩子使用安抚奶嘴的小提示

请注意,安抚奶嘴不是一个可以随时塞到孩子嘴里的插头。它应该被用来抚慰或者帮助孩子自己平静下来,而不是用来打断她。哭是孩子们进行表达的方式,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空间来释放自己的感情。不要试图转移宝贝的注意力或者设法打断她的表达,试着把你所看到的直接表达出来:

你看起来很不舒服。”

“你现在非常不愿意换尿布。”

“你不想从浴盆里出来吧,外面太冷了!”

“这么大声吓了你一跳!”

你不该产生这样的感受

帮助你的孩子分辨和表达感受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不太可能采取其他具有破坏性的方式了。

许多父母担心倾听孩子的负面感受就是对那些情绪的认可,会使孩子感觉更糟或者去伤害他人。但实际上认可孩子的感受能够帮助她摆脱负面情绪的控制,并从这种经历中学会掌控自我。

所有的感受都没有对错,即使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这些感受,或者仅仅只能接受其潜在的部分感情。当涉及感受这个问题时,父母说的最为错误的话就是:“你不该产生这样的感受。”在我的第一本书《培养快乐自信的宝贝指南》中,我总结出五种不能这样说的原因:

● 由于某种感受,孩子现在感觉“很糟”。

●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寻求理解和同情的时候,你告诉他们“你不该产生这样的感受”。这无异于打断了他们的表达,只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能被理解。

● 能够自由表达感受,孩子就不会进行破坏性的行为。

● 被告知“你不该产生这样的感受”并不能改变孩子的真正感觉,而且如果这样做,孩子在感觉不好之外,还会为自己本来正常的情感体验感到内疚和沮丧。

● 如果孩子们的精力被浪费在抑制自己的感情上,就不能用来去做其他对他们有益的活动了。

有效沟通的实例

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们在语言上简单的斟酌可以完全改变孩子的感受。下文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对孩子的感受做出恰当的反馈、如何保持自己的原则,以及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你可以反复使用这些简单易行的话语,应对孩子三岁之前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最初就和孩子运用这种话语交谈,慢慢形成习惯,孩子长大成人后,这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会让她受益匪浅。以下所有场景和反应都来自家长和孩子的真实经历。

专家的意见

儿语的力量

你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简单的步骤,把一切转化成孩子的儿语:简短的词组,大量的重复,还有把相当于孩子情感强度三分之一的内容用你的语气和手势反映出来(你的表现既不要太戏剧化,也不能过于平淡,我把这个适合的程度叫做达到“甜蜜点”)。由于幼儿难过的时候,她的左脑(即她的语言思维中心)会处于关闭状态,只能理解非常简单的语言,因此就必须使用这种方式来与她交谈。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会发现,当孩子非常高兴的时候,自己会很自然地使用这种原始的谈话方式(比如,你是否发现当你为孩子的成功而兴奋得欢呼时,你会这样说:“耶!耶!你做到啦!哇!哇!干得好!”……这就是所谓“儿语”。)。然而,出于某种原因,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我们说起话来却像个絮叨的“精神科医生”。我们会过于镇静和乏味,这让小宝贝们觉得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请先放松一下,等孩子开始安静下来,你再与他进行平和地解释和讨论吧。

接下来,特丽(一个叫比利的三岁男孩的妈妈)讲述了她是如何在家中使用儿语的。

“在六个月前,我听说了‘儿语’这个方法,尽管感觉这样做有点傻,起初说儿语时我也有些尴尬,但是这半年来的每一天,只要比利发脾气,我就会用这种方法让他安静下来。现在,我已经非常擅长‘儿语’了,在几秒钟之内,我就能平息大多数的状况。

“比利发脾气时经常是这样一种模式:他先是开始尖叫,紧接着就要声嘶力竭地大哭。我呢,就会立刻投入这个情景之中,用差不多和他相同的感情,重复着他的话和他的情绪。如果我停下得太快,他就会又开始哭,那我就要再次开始‘儿语’:‘比利仍然在发火,在发火,在发火!他生气啦!比利说:不,不,不……不!’如果他停止尖叫了,转而迷惑地望着我,看起来比较平静,那就是给了我可以进入下一个步骤的信号:我就会开始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提供一些其他的解决办法。”

“最初,比利发脾气的时间会持续五分钟左右。现在他不高兴的时候,仍然需要几分钟的安抚才能平息下来,但是只要我开始使用‘儿语’来模仿他的部分情绪,他通常就会立刻停止发火。”

这些步骤或许听起来有点古怪,做起来也需要一些努力才能掌握,但是只要稍加练习,它们就会真正节省你大量和宝贝斗智斗勇的时间。以我的经验而言,只要把充满关心、关注和爱的讯息转化为“儿语”,你至少可以在一分钟或者更少的时间内,迅速解决宝宝至少50%大发脾气的状况。而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很快提升,甚至成为对宝贝最有耐心及最擅长和宝贝合作的家长!——哈维·卡普博士

畅销书和DVD《街区上最快乐的婴儿》和《街区上最快乐的幼儿》的作者,更多内容请访问网站www.thehappisetbaby.com

场景一:当你给宝贝换尿布的时候,她哭了。

不要说:“你很好,没问题的。”

试着这样做:描述你所看到的。“我听到你哭了。你听起来十分的不高兴。我能感觉到你不想要我给你换尿布。我会尽量用最快的速度给你换,不会让你难受太久的。”

理由:换尿布时孩子的感觉并不好。当你不高兴的时候,如果朋友告诉你“你很好,没问题的”,你会感觉得不到理解。讲述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她知道你理解并尊重她的感觉。你仍然控制着这件事(换言之,她的尿布仍旧被换了)。但是你是带着理解孩子感觉的心做的这一切。通过描述她的感觉,你也可以教会她如何了解他人的感受,这对她的情商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场景二:孩子把玩具扔到了地上,然后大发脾气。

不要说:“别扔它!它只是一个玩具!”

试着这样做:“我看到你把玩具扔了。你好像非常的不高兴!你看起来不愿意和它一起玩了。”

理由:毫无疑问,对你而言,只是一个玩具被扔到了地上,但是对孩子而言,这却是非常难过的表现。此时使用移情的方法可以使她感到被倾听,从而帮助她更快地平静下来。使用这种方式来回应她,你就会成为能够抚慰她的充满安全和理解的源泉。

场景三:你的宝贝不愿意坐进儿童坐椅。

不要说:“马上坐到你的椅子里去!”

试着这样做:“你是想要自己坐进去,还是想要妈妈把你抱进去?”

理由:在有限制的前提下,将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可以大大减少她拒绝的理由。如果她仍然拒绝坐进儿童坐椅,你可以说:“你看起来好像不饿。或许你太累了,不想吃饭了。你是想去儿童座椅还是想去婴儿床?你来选择吧。”假如她不选的话,就让她知道如果她自己不能做出一个决定的话,妈妈就会为她做决定。告诉她你会数到三(慢慢地数),如果她还不选的话,你就为她决定。她有可能是真的太累了,已经没有力气做决定了。

场景四:你让宝贝去睡觉,而她在卧室里像个野孩子一样疯跑。

不要说:“停下来!快去睡觉!”

试着这样做:“我发现你很难让你的身体停下来。看来你需要我来帮助你。”

理由:幼儿们并不是总能让他们的身体停下来。他们运动的冲动和需要比让他们自己停止下来的能力要大得多。有时候他们需要一些温和的帮助。对一个年幼的孩子发怒是不公平的,更何况她还没有成长到你所想象的具备这种技能的年龄。

场景五:你给孩子做了一些小甜饼干,在吃完了你给她准备的一份后,她还想再多要点。但是你不想让她吃多了。

不要说:“不!你不能再吃了,你吃得够多了。”

试着这样做:“我知道你非常想再多吃点饼干,明天你就可以继续吃了。如果你现在还饿的话,可以多吃点盘子里的其他食物。”

理由:你不能让孩子形成一种缺乏食物的感觉,这会增加孩子去囤积食物或者发生饮食失调症的可能性。此外,你也不要使用食物来引起和孩子间对控制权的争夺。应该让孩子知道,如果她还饿的话,她就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同时也提醒她吃东西是因为身体需要,只要她想要,这里还有很多的食物触手可得。

场景六:在游戏时间结束后,你的儿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把所有的玩具都收拾好了。

不要说:“宝宝真是个好孩子!”

试着这样做:我们可以变着花样说“我看到……”,你可以说:“你把所有玩具都收拾好了!你甚至还把所有的书放到了正确的位置上!”

理由:如果说他是个“好”男孩是因为他收拾好了所有玩具,那就暗示着,如果他不这么做,他就会是一个“坏”男孩。“好”和“坏”隐含着道德上的判断。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要求做,就说他们是“坏”孩子。一个被冠以“好”孩子称号的孩子,在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为了不想失去这个称号,他有可能会去欺骗他的父母,比如说,他可能不知道这个玩具应该放在哪儿,而将玩具随意放置。最好只去描述你所看到的场景,这样就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得到了关注和尊重。{nextpage}

场景七:在莎莉家举行的一个聚会上,你的孩子从莎莉手里抢走了一个玩具。

不要说:“要乖!”

试着这样做:“你从莎莉那里拿走了玩具。我不认为她已经不想玩了。让我们把玩具还给她,然后问问莎莉,如果她不玩了,我们是不是可以玩?”如果你的孩子不同意把玩具送回,那就给她提供两个可被接受的选择,“你是愿意自己把玩具还给莎莉,还是让我帮忙还给莎莉?”

理由:一些孩子在十八个月个大的时候,就开始理解物品所有权的概念,而直到他们将近三岁,才能完全理解分享的意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物品是她们自身延展出来的一部分。你会愿意和别人分享你自己的手臂吗?逼迫孩子去分享物品只会让她们产生负面的情绪。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属于莎莉的,在你拿它之前需要征得莎莉的同意就可以了。

场景八:你的宝贝把他的雨衣(透气的)拉到眼睛上面,然后哭了。

不要做:立刻帮他把雨衣拉下来。

试着这样说:“因为你把雨衣拉到了眼睛上面,所以现在你看不到外面了。如果你把它从眼睛上拉下来,我想你就会感觉好多了。”

理由:尊重孩子意味着相信他的能力。让他可以以自己的节奏分析问题,并相信他有能力解决问题。只要雨衣没有伤害到他,没有使他呼吸受阻或者真的吓着他,你就应该基于他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给他相应的一点空间,让他自己来解决问题。我承认这种情况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当遇到问题时,作为父母自然的本能就是立刻跳起来帮孩子解决,但是一直这样做会使孩子在遇事时,只会指望依靠别人来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通过战胜困难,孩子们可以巩固和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当他们把问题解决之后,我们要予以支持,为他们大声欢呼。在孩子们自己停止努力、向我们求助之前,你的最佳做法就是留给孩子一个空间,然后静静等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正如玛格达·格伯所说的,“现在你管得越多,到以后想少管时,就会越难”。

场景九:在聚会上,你的孩子拿玩具打了另一个孩子的头,把人家打哭了。

不要说:“快说对不起!”

试着这样做:“你用玩具打了卡莉的头。她看起来很难受。你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感觉舒服点呢?让我们问问她我们能为她做什么?”

理由:强迫一个孩子说“对不起”,并不能像施了魔法般的真的让她感到抱歉。当孩子们并没有真正感到抱歉时,非让他们说“对不起”,只会教他们变得不诚实。这样做会让孩子们认为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说某些话就能让其他人闭嘴,即使他们说的是一个谎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去帮助被伤害的一方,从而教会他改正错误和帮助他人。

场景十:你的孩子把她的食物扔到了地上。

不要说:“不要再扔了!”

试着这样做:“当你往地上扔食物时,我会认为你已经吃好了。如果你再这样做的话,我们这顿饭就算结束了。”

理由:当孩子们第一次坐进高高的餐椅时,他们会好奇如果他们往下扔食物,会发生什么。你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你需要先建立一个规则,再把如何去做的决定权交还给孩子。她可以选择继续往地板上扔食物,然后停止进餐,但是这是她的选择。而你要做的就是坚定你的立场,当你把她从餐椅抱下来之后,如果她开始大哭大闹,绝不要让步,但是你可以表达自己理解她的感受(“我知道你不想这样做,你想要待在餐椅里。等到吃午饭的时候,你就可以回到餐椅里了”)。如果你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去做,那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都不会再发生这样糟糕的情况了。

情景十一:你的孩子第一次在坐便器里小便。

不要这样说:“我真为宝宝感到骄傲!”

试着这样说:“宝宝一定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吧!”

理由:要鼓励孩子建立内在的动机。理想状态下,她能做到在坐便器里小便,不是为了取悦你,而是由于她具有了控制感,可以让她自己感觉更好。

如果想让孩子听话就不要做的十件事

1. 孩子在场时,不要肆无忌惮地谈论她,好像她不存在一样。你可以让她知道你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她的故事。

2. 不要威胁孩子。威胁会引发孩子的不良行为。

3. 不要诱惑孩子。这样孩子会认为表现好就会得到好处。

4. 不要讽刺、侮辱、批评孩子。这些行为都会妨碍孩子的学习并有损孩子的自尊。

5. 不要嘲笑孩子。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嘲笑,尤其是被本应关爱他们的人嘲笑。

6. 不要进行反面的对比,尤其不要在兄弟姐妹之间进行这种对比,这样做只能让孩子产生怨恨。

7. 不要使用婴儿用语交谈。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对与他交流只有很低的期望。

8. 不要批评或者更正孩子语言使用上的不当之处,这样做不但会让孩子对说话失去信心,还会让他们感到你并没有在真正倾听他说话。

9. 不要在孩子面前用拼读单词的方式来防止孩子听懂你不想让他们听到的内容。这对成年人来说,相当于有人在你背后耳语,基本上和对孩子说听不懂的外语差不多。

10. 不要和孩子一起过分打闹。把孩子扔向空中或者咯吱他们,需要你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力量,因为这很容易失手。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大多数父母都会培养孩子只做大人同意的事,骗孩子们相信听话会让成年人——也就是妈妈、爸爸、老师、阿姨、保姆等——感到高兴,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样被抚养长大的孩子,由于只会不断寻求外在动机,推理能力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阻碍。短期来看,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会让你的生活更省事,但是这个听话的孩子总会长大,进而成为一个很容易受人影响的少年。芭芭拉·克劳罗思在她的著作《宝贝值得做的事》中描述了这一现象。

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按照你告诉他的穿衣服的方式来穿衣,按照你告诉他的行为方式来行事,按照你告诉他的观点来发表看法。他会听从除他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的意见,让别人来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他并不会改变,而会一直听某个人告诉他该做什么。而问题在于:这个“某个人”并不是你,而是他的某个同龄人。这个孩子一直没有学会如何思考。

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感到不寒而栗,那么我也就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在三岁之前,孩子的个性处于一个脆弱的发展状态。他们的判断力和信念体系才刚刚开始发展。如果在这个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求孩子事事盲目地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就无法教会他们形成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或者建立自己的是非观。

专家的意见

非惩罚性管教

听到“管教”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惩罚。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探究的就是:惩罚的长期结果是什么?

当孩子们被惩罚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学到自律。惩罚只能提供外部推动力,而自律需要的则是内在动机。当孩子受到惩罚以后,或者会遵守规定以免再次受罚(这样可能会事事征询家长意见,毫无主见),或者会为了避免被抓而偷偷摸摸地用尽一切办法,甚至会公然反抗父母的管教,与父母开始不断争夺控制权(这就可能陷入不断重复地犯错—受罚—再犯错—再受罚的不良循环)。而父母只是一味地抱怨孩子的行为,却回避他们自己应负的责任:其实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诸如惩罚这样无效的教育方法,才让自己陷入了和孩子的权力争夺之中。

积极的管教并不提倡任何形式的惩罚,没有惩罚性的打断或磨练,没有被收回的奖励,没有大喊大叫,没有说教,没有恐吓,没有体罚,没有奖励,也没有赞扬。

此时,你可能会对这两点有所疑问,一是,“那还有什么呢?”二是,“等一下,赞扬和奖励不能算惩罚。”赞扬和奖励的确不能算惩罚,但是它们同样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这些外因不能教会孩子自律、自制,也不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机。

对于“那还有什么呢?”这一问题,在《积极的管教》一书中提供了许多非惩罚性的育儿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1)在纠正孩子之前,先去关心孩子。(2)纠正孩子的错误时,要把重点放在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上。

符合这两项基本原则的育儿方法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 家庭会议:在家庭会议上,孩子们能够学会给予和接受赞美,也会为所讨论的家庭问题而出谋划策。

◆ 好奇地提问:通过这种方法,父母可以激发孩子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该思考什么。

◆ 认可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你的支持,而不是完全地规定做法或提供直接的帮助。

◆ 积极的暂停放松:营造一个环境帮助孩子们学习自我安慰,这样做不仅能让他们感觉更好,还能促使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

◆ 计划日常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制订(或者帮助他们制订)日常活动的计划,会让他们更有动力地去执行计划。

上述只是众多积极管教方式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方式能够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并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应用个人能力。

——简·纳尔森,EdD《积极的管教》及其系列丛书的作者及合著者   更多内容请访问网站www.positivediscipline.com

赞扬带来的问题

在我的一个孩子放了个屁时,我竟然对她说:“放得真棒!”这让我意识到,我似乎已经过于沉溺于对孩子进行赞扬。而事实上,我真的认为孩子放屁这件事很棒。我一直难以相信这个事实,我所生育的这个孩子身上每个部分都是正常的,在我看来,她身体的每一个功能都是一个奇迹。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认为我的孩子是非同凡响的。不过,在听到自己脱口说出了这样的话后,我很快就读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卡罗尔·德伟克的系列著作,通过研究这些资料,我改变了赞扬孩子的方法。

在一项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研究中,德伟克首先让学生们做了一次简单的测试。完成测试后,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自己的分数和一句赞扬。不同的是,一半学生被称赞的是智力(“在这方面,你真是太聪明了。”),而另一半学生被赞扬的则是努力(“你做得十分努力。”)。接着,学生们可以选择更容易或者更难的题目。被称赞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更难的题目,被称赞智力的孩子大多选择了更为简单的题目。

在另一项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研究中,德伟克给孩子们安排了一次高于他们水平的测试,故意让他们不能及格。研究者发现,被赞扬努力的孩子只会关注自己的努力不够,而被赞扬智力的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实际上一点也不聪明。在研究的第二个环节中,仍给孩子们进行原来的测试,结果发现:被赞扬努力的孩子中有30%取得了进步,而被赞扬智力的孩子中竟然有20%退步了。

德伟克的研究指出,对于父母来说,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要注意赞扬的危害。按照德伟克的理论:“看重努力会让孩子们知道在他们的控制下,事情可以有所变化。他们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她认为给一个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并不能防止她表现欠佳,而事实上,这更有可能导致她表现不好。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了“聪明”的标签,她就会变得非常关心如何保持住自己的这个形象,这样她就有可能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或失败——而这些体验正是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专家已经在关注这一现象,对孩子越来越多不恰当的赞誉,开始形成了自恋的一代。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对一万六千名大学生进行了自恋人格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3被调查者的得分都高于自恋测试的正常分值,这个数据与1982年采取类似抽样调查的上限值相比,提高了30%。这些习惯于得到表扬和不断奖励的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后,才会感觉到如梦初醒。而结果就是,他们可能很难完成或坚持一份工作。越来越多的雇主发现,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比较难以管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不断地被赞扬,并且认为自己名副其实。这些年轻人的父母误解了自尊的意义,将自尊理解为只是赞美,这实际上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这些被父母误导的年轻人不愿履行相关义务,也无法使他们不断得到的赞美实至名归。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完全停止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父母给予适当赞美的关键在于要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过程,并做出相应的积极反馈。

有效赞扬的十项原则

1. 赞扬要具体。笼统的赞美之词,比如“干得好”、“非常棒”、“聪明的想法”,或者缺乏具体细节的表扬都是没有作用的。事实上,它甚至是有害的。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渴望不断得到家长的赞美之辞。如果不明确指出孩子被表扬的具体原因,孩子就不会为了这个原因而建立“我要这样做”的内在动机,而只是关心要得到一个表扬。得到诸多笼统的赞美的孩子会逐渐变得依赖于此。反思你的表扬是否具体时,问问自己所用的言辞是否只能针对此人此刻,“干得好”这句话你可以对收垃圾的人说,也可以对你丈夫或者对超市里帮你打包的人说,甚至可以对你的狗说。然而这句话你只能对孩子说:“你在坐便器上真有耐心,等到完全尿完了你才起来的。”对孩子来说,这才是具体而有意义的表扬。

2. 赞扬做事的过程和努力,而不是这件事的结果、成绩或者孩子的性格以及人格。使用词汇时,请注意挑选描述式的,而不是评价式的。比如:“因为你的手扶得这么稳,所以你能把积木搭得高高的。”

3. 赞扬要真诚可信。不要仅仅为了赞扬本身而去赞扬孩子。幼儿们需要知道他们可以信任你,是因为你能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诚实的评价。当你的宝贝仅仅可以做到不摔跤地走上两步的时候,对她说“你走得真好”,这显然并不真诚。应该告诉她的是,你看到了她在多么努力地去站稳。

4. 用感谢代替赞扬。当你发现孩子做到了一些对她而言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时,你可以这样对她说:“谢谢你在我做午饭的时候耐心等待。我知道你一定很饿了,等这么久一定很不容易。”

5. 用鼓励代替赞扬。赞扬是有条件的,而鼓励是无条件的。当你的宝贝第一次学会爬、第一次开始说话时,你会说:“就是这样!你能做到!只要把你的手往前再挪一点……你做到啦!”这些就是鼓励。

6. 尝试以“你”为主语。这种方式主要是用来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事物。比如,“你递给我的这本书,就是我要的那本。”

7. 尝试以“我”为主语,让孩子知道她的所作所为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比如,“当你说你认为早餐很好吃时,我能感到你是真的喜欢我做的食物。”

8. 让她知道她的行为可以影响到他人。比如“当你的小妹妹哭了的时候,你可以拿给她一个泰迪熊,这样真的能让她开心很多。”

9. 尝试给她非语言类的赞赏。有时仅仅一个微笑或者点头致意都能让孩子知道你正在关注她做了什么。

10.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的赞扬。我们有一个原则是“孩子在场时,不要肆无忌惮地谈论她,好像她不存在一样”。但赞扬是这个原则应用时的一个例外。无意中听到一个大人的赞扬,会对孩子产生不同寻常的力量。比如你可以说,“鲍比知道他的每一个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次我们打扫卫生的时候,他都会自己把它们全放好呢。”

孩子需要家长给予积极但必须真实的反馈。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不给孩子虚假的赞扬。经常有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感到难过,而去说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但是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切实地评估事物与自身是孩子形成自我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培养这种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以你对事物的正确评估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