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真你就赢了》(连载五)

点击查看原图

自主招生,是舍还是得         对自主招生,一定要理智看待,如果没有考虑好,盲目地随大流挖空心思去准备,很容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高三第一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随着中学阶段最后一个寒假的临近,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战歌便唱响了。报名、笔试、面试……一轮轮的层层选拔后,学校会筛选出认为值得给予优惠加分的学生,然后这些同学得意地带着5—60分的“先天优势”走进高考考场。   额外加分,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因此每年都有很多考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培训”等方式,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加分的名额中。我争取高校自主招生加分的过程不敢说有什么成功经验,但教训真的是多多。   高三第一学期,正是进入高三总复习、学习开始紧张的重要过渡期和提分期,本应一门心思扑在眼下的学习上的我,心思被自主招生搅乱了。第一波轰炸来自报名阶段:首先是学校的推荐名额会按照年级排名分派下去,得到学校推荐的同学可以免去相应学校的投递资料以及审核环节,直接进入笔试;没有得到推荐名额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几所大学报名、投递资料,自荐成功后可以参加笔试。我呢,两种推荐方式都经历了,通过学校推荐得到了人民大学笔试资格,通过自主推荐得到了北京大学笔试资格。这里,真的要感谢爸爸妈妈所做的工作,尤其是在自荐中,我除了写自我介绍的稿子外几乎没有耗费什么精力,是他们悉心地帮我选择学校、查报名流程、整理报名资料,最后帮助我顺利取得北大的笔试资格。和那些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报名的同学相比,我得以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课程内容,专心备战高考。   在这里的经验有两条,第一,首先要争取学校推荐名额,在争取不到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往心仪的学校投递尽可能完善、优质的报名资料,突出自己的优势、风格、特色,或许就会得到审批人员的青睐,自荐成功获得笔试资格;第二,不要让乱哄哄的报名事项扰乱了学习节奏,繁杂的事务可以尽量交给父母处理,因为暂且不谈是不是能拿到加分,即使拿到了加分,最后拼的依然是高考成绩。   得到了人大和北大两所我都比较心仪的大学的笔试资格,是时候思考眼前这个寒假该如何度过了:是花大把力气在准备自主招生笔试上,还是依然主要准备高考、不分太多时间给自主招生?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认为自己并不是自主招生所选拔的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学生,而是勤勤恳恳、平均发展、没什么一技之长的普通学生,如果这个假期把过多的精力花在自主招生上也不太可能得到加分,而到那时候我再想追回那些浪费掉的时间怕是不可能了。于是,我就把自主招生这档子事看得可有可无,寒假没做什么准备,只是多看了些爸爸给整理的时事评论、热点报道,准备一切顺其自然。   或许是因为心态放得平,没有什么压力,我走入“北约”和“华约”的考场,面对那些有些奇怪的题目,坐在一个个看起来很强大很胸有成竹的同学们中间,内心也没有什么波澜,很淡定地做完我能做的题,便走出了考场。爸爸妈妈问我考得如何时,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还行吧,没什么感觉。”   我是真的没什么感觉,没抱什么期望,显得好像很不在意、很从容。但或许,在我内心里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面试资格甚至争取到一些加分的,不然在出成绩后我也不至于那么难过——人大和北大的考试我都以2分之差与面试资格失之交臂。   为什么只有2分?若是20分、200分,我也没有遗憾了,但这仅仅2分所给我带来的损失却令我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样的差距其实是只要稍稍多一些努力,就可以弥补上的。出成绩的第二天,班里热闹非凡,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了面试资格,有的甚至可以参加两三个学校的面试,大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祝贺。而我呢,只能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羡慕地看着意气风发、满面春光的他们,唉声叹气于自己的失败。可是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尽量少在自主招生这件事上花功夫”是我做的选择,现在这样的结果只能,也只应由我一个人承担。   自主招生失利给我带来的打击不小,几天都是闷闷不乐,怅然若失,懊悔、不满、愤懑的情绪时不时涌上心头,让我很难平心静气地投入学习中。但是,消沉了几天后,我忽然惊醒了,回头看看自己竟然在这样紧张的时候毫无意义地消磨掉了这么多黄金时光。于是,我在自责中,下定决心要调整好心态,走出这场失利的阴影。   首先,我告诉自己要接受这个已经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且认识到这个结果是由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是我自己之前的选择,没有什么可以怨天尤人的,也不必懊恼,因为这个结果谁也不可能预料到。第二,我得想明白现在该做什么,是颓废感伤、虚度光阴,惋惜于已经失去的,还是重整旗鼓、再接再厉,把握眼前当下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正所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过在准备高考中的加倍努力来弥补自主招生中损失的分数,不至于处在太劣势的地位,这才是正理!那些拿到了加分的同学也未必就会比我强吧,你们靠着加分进好大学,就凭裸分,我也能进!   想明白了这些,我感觉自己干劲十足,整个人状态都焕然一新,更加勤奋了,因为有了压力和动力,精力更加集中,学习的效率也高起来。高三的第二学期,我的成绩慢慢稳定在班级的第一梯队,想必和这一个重大挫折后的奋力拼搏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那时我侥幸得到了5分或10分的加分,我是不是就会以为自己得了北大、人大的入场券,会骄傲自大、有所懈怠,最后反而带着加分与它们失之交臂呢?以我对自己的了解,还真的有可能。   对于自主招生每个人看法不一,对待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对自主招生,一定要理智看待,毕竟在高三的最后阶段,每个人的精力都非常有限,如果没有考虑好,盲目地随大流挖空心思去准备,很容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首先,要想明白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拿到加分,是不是一定要拿到加分,为了那些加分值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如果胜券在握或者精力充沛,那么不妨多费些心思争取一把;而如果觉得自己能力完全不够,肯定没戏,那么放弃也罢,不必遗憾;如果像我这样处于中间徘徊的位置,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可以在尽量不影响准备高考的前提下,适当准备,但不必看得过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最后,无论处在哪个层次,即使是对自己最有把握的同学,也有可能在这场非常规的选拔中败下阵来,这时候调整心态就非常重要。自主招生的失利不能证明我们学得不好,更不能证明我们在未来的高考中不能考出理想成绩。没有拿到加分也没什么,咱要是拼命努把力,也可以像我一样,知耻而后勇,最后骄傲地裸分上榜!          上北大、港大,还是出国            没有一条路是绝对好或不好的,但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唯其如此,才能收获最多的学识与成长。         近年来,高考生对大学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与美国的各所大学也成为很多考生心目中的理想去处。面临如此多的选择,我们该如何考虑,何去何从?   首先,是否要出国读大学?这一点要及早考虑、尽早决定。高一时,我曾有过出国读书的念头,于是整整一个暑假完全沉浸在托福训练中,学校的英语作业全部被我搁在了一边,因为我认为托福的难度超过并涵盖了课内英语学习。开学交作业时,我向英语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解释了我这个假期的托福学习情况,说明我没有写作业的原因。   老师点点头以示理解,然后问我:“是已经决定好要出国了吗?”   “啊,这个……也没有完全决定好,只是觉得那条路可以走走看,也有可能不出国。”我有些含糊了。   “嗯,我的建议是,是出国还是在国内读大学,这个要尽早决定好。因为准备出国势必要在托福、SAT这类东西上花费大把的时间,而这些除了提高英语水平,对准备高考几乎是没有益处的。而像你现在这样犹豫不决,一会儿想出国一会儿又想高考,很可能顾此失彼,最后两边都走不好。”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班主任的这番话点醒了我,于是我开始慎重地考虑是否出国的问题。第一点,出国读书的学费高昂,如果家庭不富裕,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考虑是否出国时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然如果成绩优异,有申请到奖学金的信心和决心,分担父母的经济压力,那么就可以另当别论。第二点,独自在国外求学要面临很多问题,首要问题是语言关。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要在全英文的授课环境中跟上大学的节奏,需要很强的英语功底,而这就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这,你能否接受,是否认为值得?第三点,留学异国还要解决很多生活上的困难: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上的偏差,即所谓的“culture shock”;欧美发达国家的白人对黄皮肤的我们的不了解与可能发生的歧视;远离家乡、亲人、朋友,需要自己解决所有衣食住行的问题;在美国这样枪支买卖合法化的国家留学所带来的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决定是否出国,需要仔细斟酌、思考的问题。然而,我自己的思考未必全面,我们还可以通过询问老师、父母、有留学经历的学长学姐等,尽量多地了解留学的利与弊,权衡过后再做决定。   在充分比较出国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恋家、喜欢安稳的我放弃了出国,选择安安心心准备高考。   高考前后,是否要报考香港地区的高校又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报名时倒无须多虑,尽量报上你喜欢的便是,因为最后是否能录取还未可知,但多一条路总没有坏处。最迷茫、纠结的时刻来自高考出成绩之后,港校已经通知可以录取,但心仪的北京大学尚未公布分数线之时。那时的我就面临这样两难的局面。   我报考的香港大学在出高考分数之后几天就告知我,我已经被录取,必须在两天之内决定是否接受录取。而与此同时,北大的分数线尚未公布,而最为恼人的是我的高考分数处在预测的分数线边缘,存在很大的落榜风险。这样一来,我不知如何是好:如果选择香港大学,那么我的档案将被提走,即使我的分数超过北大的分数线也无法被北大录取;如果放弃香港大学,那么我的资料将被删除,即使我没能考入北大,也再也没有了进入港大的机会,只能抱憾去第二志愿的大学读书。   那两天真是一种煎熬,翻来覆去地考虑的全是这件事。为了更多地了解香港大学,我几次拜访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了一年书的邻居姐姐,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听她给我介绍香港地区高校的学习、生活。我了解到,在香港地区读书首先依然是花销较国内大很多,不仅仅学费接近美国大学,而且衣食住行消费都比较高,娱乐休闲社交活动又会带来大笔开销,像我这样没有得到奖学金的人如果家里条件一般,需要慎重选择;香港地区的所有高校都是全英文授课,本地人讲的又都是粤语,因此如果想在香港过得自如,就得额外掌握英语和粤语两门语言,否则学习、生活都难以适应。   除此之外,选择香港地区的高校会遇到同选择美国大学一样的挑战。香港地区高校的教学方式更为自主,这一方面能极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研究成果、与人交往的能力,一方面对较为传统保守、内敛羞涩、不善言辞的同学又是一重考验。还有,有没有信心离家独自在陌生的地方照顾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正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对很多研究生想出国,甚至以后想长期居住于国外的同学,港校不失为一个不错的跳板,可以帮助我们更早更快地适应西方式的教学方式与独立的生活。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看你想要学的是什么科目。香港这个城市有其活跃、精明、现代、国际化的氛围,是否符合你想学习的专业气质?香港的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教学特色、学科优势与弱势,录取你的大学与专业,是否研究成果卓著、教学水平够高?   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我认为我想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强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我的个性未必适合在香港谋发展,以后我也没有出国生活的打算,加上我从小到大对北京大学的憧憬与向往,并且几次分析后我认为我被北大录取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再三权衡后,我放弃了香港大学,选择等待北大的录取分数线。   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欣喜于这个我最想要的结局。我很庆幸自己当时仔细慎重地考虑后,做出了这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虽然即使到了现在,在听说我被香港大学录取又自动放弃后,仍然有人会摇着头发出“香港大学多好啊!你怎么不去那儿读书啊?”的感叹,我的心中也会漾起丝丝惋惜的涟漪,但是我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从我的角度来讲,我选择了我爱的熊掌,有舍有得,实在没有什么遗憾。   在内地的大学、香港的大学,还是国外的大学的选择上,仔细思虑、反复权衡、谨慎决定。没有一条路是绝对好或不好的,但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唯其如此,才能收获最多的学识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