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教,养出好小孩》

    点击查看原图                                                 

    连载六:                                               家庭不是社会的演习场 ——摘自《慢慢教,养出好小孩》   

  一天晚上临睡前,秋秋坐在被窝里,扳着指头,嘴里喃喃有声:   “我来把作业数一下……作文写完了,背书背过了,练习册好了,AB卷好了,《课课通》好了,订正的好了,书上要求家长签字的也签好了……我作业写完了,我作业居然写完了!”   她的声音里有一种雀跃,仿佛对自己写完了作业难以置信。   我很惊讶:“作业不是每天都要写,每天都写完了的吗?”   “是啊,可是我总是有点不敢相信。脑子里总会想着,是不是都写完了,有没有少写漏写的,有没有写错什么……总觉得明天又会受到惩罚。”   这小小孩子的脸上出现一种隐忍的担忧表情,小小的心,已经被想象中的恐惧攫获了。   我当即默然。      一位妈妈讲述过这么件事:晚上做完作业,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发现语文的“小状元”(练习册)不在书包里。妈妈帮着他一起找了找,实在找不到,妈妈安慰儿子说:“明天我会与老师打声招呼,别担心。”孩子上床睡了,平时只要5分钟就能入睡,今晚却辗转反侧好久。早上六点钟妈妈起床,孩子也模模糊糊醒了,眼睛都没有睁开却说了一句:“‘小状元’找到了吗?”   这位妈妈说:“我听了不知是何滋味,这孩子这么小就会操心了。我让他不用担心,妈妈答应了会与老师说说,让他继续睡……当我出去买早点走到楼下窗口时,听到一声开门的声音,抬头一看,儿子穿着睡衣站在门口看着我,初冬6点钟的早晨,天才蒙蒙亮……”      残酷的生存竞争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演练,孩子已经在承受许多原本不该由他们过早承受的东西。   在我听到的有关教育的观点中,最为振振有词而危害性最大的,便是这种:家庭是社会的演习场,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家庭教育就应该模拟社会要求来对待孩子,这样将来他们才能适应社会,在社会竞争中获胜。   社会化的要求是无法阻挡的,孩子在学校就在逐步了解和适应这一过程。尤其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国度,既有强调纪律与服从的文化传统,又面临生存竞争剧烈的现代化困境,孩子们受到的社会法则约束会来得格外早与格外强烈。“没有一个国家的儿童像中国儿童一样,这么早进入社会规范,被告知秩序与服从的重要性。他们小小的自我尚未自由生长,就已经被指明了方向”(许知远)。   童年期的孩子已经学会压抑自己的天性接受各种强化训练,他们要面对同伴的竞争、老师的要求。如果回家以后爸爸妈妈也只有吆喝斥骂,那小孩子岂不是变得完全孤立了?   当下,成年人尚且渴望着一片净土以抚慰焦虑的灵魂,渴望着家庭、亲情、自然等等来治愈心灵,为何独对孩子严厉苛责?   孩子有自身成长的节律。大自然的安排,孩童就要像个孩童,因为当他成人之后,这种状态是再也不可能体验了。   让他们有一个作为纯粹的人自由发展的阶段,从人格上来说会更丰满一点,更完全一点,内心的创造性也会更强一点。   如果这个阶段被压缩、压榨乃至缺失,内在的损失是更多表面的成功也无法补偿的。   家庭与社会在人生分饰不同的角色,不能按照培养社会机器的方式去培养人。把家庭当做社会的预演场,剥夺了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归属感,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令人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