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造成对立的批评方法

之所以有很多家长都觉得批评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是因为大部分青春期孩子都不会认真听家长的批评。被大人批评时,孩子的反应大体上可以分为3 种类型:

◆认真听取型;◆ 反抗型;◆ 无视型。

如果孩子属于“认真听取型”,那我们大人自然省心又省事,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另外两种类型。因为“反抗型”和“无视型”的孩子都不会认真听大人说话。

我们大人批评孩子的目的,无非是想帮孩子修正前进的方向,或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得让孩子听进去。

那么,就没有什么高明的批评方法能让孩子听得进去吗?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孩子被批评时,到底是什么心理状态?他们是怎么变得不愿意听大人说话的?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禁忌,一是“责备”,二是“紧追不舍”。下面举例来说明。

一天,一名学生忘记做家庭作业,而且他不做家庭作业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可以说是“惯犯”。老师发现后,便开始批评他:“为什么没做家庭作业?”学生写作业是理所当然的,学生心里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开始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因为昨天有课外活动……”

不管怎么听,这句话很明显就是一个借口。老师当然不会接受。于是老师说:“家庭作业是昨天上课时布置的,说好今天要交的!你老是这个样子,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渐渐地,老师的理性就会开始被感情所支配,而那位同学也会变得激动起来:“话虽这么说,可我实在没时间啊!家庭作业我做不完!”

老师和学生之间你来我往地争论着,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各说各的,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出现。

回想一下,这样的场面你是不是也经常碰到呢?其实,在大人与大人之间也常常会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对话,就会发现,批评的一方有两种禁忌的行为。第一是“责备”,第二是“紧追不舍”。这样,被批评的一方往往就会有如下反应:

◆ 受到责备时,就会想办法保护自己,为自己开脱。

◆ 被别人紧逼时,就会想办法逃跑。

可以说,这是所有人类的本能。如果我们以一种责备的口吻说话,对方肯定会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保护自己;而如果我们一再追问,对方肯定想逃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虽然纠正孩子的错误是大人的责任,但如果大人一开始就采取责备的态度,沟通肯定将难以顺利进行。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一样,不但老师的批评难以奏效,而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还会陷入僵局。

孩子一回家就坐在沙发下看小人书,脏衣服脱了随手就往地上一扔。你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就多说了几句。可孩子十有八九听不进你的批评,不是反抗就是无视。如果大人对孩子过于责备或紧追不放,只会让亲子沟通陷入没完没了的僵局。

那么,我们该如何是好呢?我的建议是,反其道而行之。与“责备”相反的行为是“保护”,与“紧追不舍”相反的行为是“放过”。既然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非责备,更不是逼迫孩子,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批评,首先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保护他,然后在批评的时候还要为他留一条可以逃走的退路。这样的话,即使是不太开心的话题,孩子一般也愿意听。

具体该怎么做呢?有一次,我在批评一名高二的男生时,就采取了下面的对策。

这位同学非常喜欢亲近别人,和别人都是自来熟,喜欢和同学做肢体上的“亲密接触”,经常亲密地摸别人、亲别人一下。对于男同学,做这样的举动倒没什么,可是对于年龄相仿的青春期女同学来说,这种行为就是“骚扰”,因此有些女同学很讨厌他这种行为。

当然,他本人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不良目的,也根本没想过要骚扰女同学。他无非就是想和女同学搞好关系,更好地与其交往。

一天,终于有个女同学忍无可忍了,跑到我这里来告状:“请你一定要做点什么!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女同学都讨厌他‘骚扰’我们。”随后,我把女同学的意见如实地传达给了那位男同学。当然,我并没有说出告状女同学的名字。那位男同学听到我的话后,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脸震惊地僵在了那里。

“我并没有那个意思的……”他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最后,我是这样对他说的:“作为老师,我个人认为你并没有骚扰别人的意思。不仅如此,你还想和大家都搞好关系,你的心中关心着每一位同学。所以,我希望你把心中的想法全都说出来,告诉大家,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理解你的。这样,你也好,女同学也好,就能更好地把握彼此之间的心情,误解也就不攻自破了。有句俗话说得好:‘谣言不过75 天’(日本俗语,意思是谣言只是一阵风,不久就会被遗忘。——译者注)。你忍耐两三个月如何?等这段时间过去,你和同学们的关系又会像往常一样了。”

那位同学在心里想了一会儿后,对我说:“我知道了,谢谢老师!”说完后便转身离开了。虽然他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我能看出他原本沉重的脸上显现出了一丝轻松的表情。

从那天开始,那位男同学再也没有对女同学做出过度亲密的举动。

所以,只要站在保护孩子的立场上,并为他们留一条退路,即使是批评,孩子也能接受。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够按照自己的期待,纠正他们的错误。

不过,站在保护对方的立场上,并为其留一条退路的批评方法,还是比较难操作的。接下来,我再为大家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共鸣批评法”,即在与孩子产生共鸣的同时再批评他,这种方法能和“保护-留退路批评法”取得同样的效果。

当孩子没做家庭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和孩子产生共鸣:“我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忘记做作业。放学回家后就把作业忘得一干二净了。”

听到这儿,孩子一定会说:“可不是,我也忘得一干二净了。”然后,我会接着说:“是啊。不过,我也知道家庭作业不做是不行的,所以还是会乖乖地把作业补上。”

如果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批评,孩子就能感觉到:“我听到了不错的建议。”因而孩子便会很容易接受我们的批评,其实他并不会把那当作是批评。

如果孩子没有遵守约定的回家时间,太晚回家,妈妈就可以婉转地说:“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经常很晚才回家。和朋友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也经常惹你外婆生气。但有时我也会突然想,啊!太晚啦!不行!我得回家了。”

先共鸣、再批评,这比单纯的批评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不但不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还能让孩子欣然接受我们的意见。

“保护-留退路批评法”和“共鸣批评法”这两种批评方法,你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试一试,相信一定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让孩子听话。

保护-留退路批评法:以保护孩子为前提基础,同时还为孩子留一条退路,在此基础上提出批评。

“妈妈知道你课外活动很忙,没什么时间。可是作业不仅是对上课的知识点的总结,也有助于你的备考,只要你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把活动的时间留出一点给作业,就能把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到时候也不用担心被老师批评,这样不是很好吗?”

共鸣批评法:先试图与孩子产生共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议、批评。

“妈妈在上学的时候,也时常忘记做作业。”

“可不是吗?我现在也经常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我也知道写作业是必须的,所以还是会乖乖把作业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