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A+育儿法 》部分连载(1)
孩子在六岁前应该发展出哪些心理能力
帮孩子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自主意识随着孩子长大,在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个一岁多会爬会走的孩子,会通过东爬西走,去自己想去的那个角落,或触摸到自己想触摸的东西。爬来爬去、摸来摸去的活动逐渐让他们在15 个月左右产生了身体的独立意识。
之后,他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争取心理的独立。和爸爸妈妈在街上走,他看见马路边上的蚂蚁,要蹲下看,父母虽然不感兴趣,但在旁边等着,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他就产生一种感觉,“我和别人的爱好可以不同,并且我的爱好可以被满足”。如果大人在那个时候说“快走,快走,几只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并把他拉走,他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我的爱好无关紧要”。这种事情如果时常发生,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减弱,就不会去敏锐地观察环境,发现喜欢的东西和事情。
当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公园玩得开心,不想回家,他在练习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自己在静静地摆弄几个小玩具娃娃或飞机,按自己的想法来玩,他是在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
自主不等于为所欲为、不听话、执拗。真正的自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的一个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感,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候上学,睡前要刷牙洗脸,适度、合理地和周围的人分享。孩子学会在这些时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主意识才健康全面—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只有当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够的满足,他们才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在某些事情上约束自己。当孩子的行为过多受控,他们会选择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比如该出门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过斑马线,家长让快走,他反而慢走;在家看起来事事听话,到了学校却为所欲为。这样的行为表示孩子的自主意识还处在混乱无序的阶段,有待完善。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主意识的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他在家长为他设立的日常生活的大框架下自主地生活,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拜亲访友、做家务、去幼儿园等由家长合理地安排,但是框架下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主导自己的生活—睡觉前和刚起床后干些什么,去亲友家时带点什么玩具和书来消遣,穿什么衣服,是不是四处热情地和大人打招呼,把饺子包成什么样,等等。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孩子脑中自然而然呈现的口头禅是“我想做”,“我能做”,“我能试试”,“我要说服他们”,“有时我也要放弃自己的想法”。
心理自主最宝贵
自主分身体自主和心理自主。最宝贵的是心理自主。
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能一个人上幼儿园,一个人去给家里买东西,是一种身体的独立。但更重要的是意志的独立。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事情干,想出事情干,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说“不”。干事情时他先采用尝试过的方法,发现不灵会尝试新方法,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出主意。他是一个主动的孩子,一个有了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成分—自主意识的孩子。哪怕他不敢一个人上学上街,他仍然有一颗独立的心。相反,那个一个人去上学的孩子也许是不得已,他的行为就不是自我选择的,称不上独立。
送六岁的莉莉上学,我们会聊天、看人、看景,我还趁等车时让她读中文字卡。当她非要驻足观看地铁里的击鼓艺人,非要拿一块钱放到艺人的钱罐里,她在行使自主权、增强自主意识。当她和我们一起旅行,她选择观察哪个景色,在哪个角落拐弯,回答哪个陌生人的问题;当她回家向我诉说学校里的烦恼,和我辩论一个问题,要求我别穿某件衣服,她也是在行使自主权、增强自主意识。很多家长把身体和精神独立混淆,以为一个六岁的孩子能自己上学,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能一个人外出旅行,一个中学生一个人能在国外居住读书就是独立。这些都是我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情。我十七岁去北京上大学前,几乎没离开过居住的小县城一步,但上大学后,去北京、出国,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在那个小县城狭小的家里,父母总是尊重我大大小小的选择,养成了我心理上的独立。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最重要,千万不能忽视。
自主意识让孩子受用终生
六岁前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主意识,终身受用。
自主意识强的孩子不会见到别人玩什么他也学,见到别人学什么他也要,看到别人不公平对待一个小朋友他也跟着起哄。因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他会选择并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力排众议去为一个受欺负的小朋友鸣不平,他会产生很高的道德情操。
自主意识薄弱的孩子,碰到新人新事物容易不敢尝试,盲目模仿,没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不能成为领导者、创造者,甚至接触了负面的行为和人,还很容易误入歧途。他们遇事容易气馁而引起别人的嘲笑,导致自尊心受伤害。因为自卑,会自动放弃很多学习成长机会,变得“穷者越穷”。
如果六岁以后的成长期周围环境没有改变,孩子天生的自主意识会继续消减。当别的孩子正是长大成人自强自立的时候,这些孩子还在等着别人指挥或照顾。不然,他就不知所措,失去生活的动力。健康的人生是靠自主意识来推动的,就像机车要前进需要机油。
缺乏自主能力会影响孩子对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
在我的儿童中文班上,孩子们每星期都有中文家庭作业。每次来上课,几个老师分头给孩子们一个个当场改作业。由于是当场改,又和孩子有充足的互动,老师们对每个孩子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方法和技能了如指掌。几年下来,老师们都感慨孩子们的态度和行为竟差别这么大。
碰到一个中文词忘了怎么说,碰到一个中文句子翻译上卡了壳,有的孩子就呆呆地坐在那里被动地等着老师告诉他们答案,有的孩子则急着冲老师大叫“别告诉我!别告诉我!我要想想”,有的孩子会自然熟练地在作业本上或自己的小笔记本上找线索,有的孩子根本没有通过找线索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每堂课下来,主动和被动的孩子收获很不一样,一年下来,两种孩子的水平就大相径庭了。令人吃惊的是,有些四五岁的孩子会比六七岁的孩子更主动,学习能力更强。
前面描述的儿童学习的主动行为,不光小学生需要,大学生也需要。
我教大学已经二十几年了。和我接触的大学生有的是我班上的学生,有的是我的研究助理,有的是我研究观察的对象。有中国的、波多黎各的、多米尼加的、美国本土的;有常青藤的,有两年制社区学院的。主动性强的学生总是用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态度来应对学业,课外自己也学很多东西,因此学习成绩就好。被动的学生很挣扎,再出色的老师也提不起他们的精神,不喜欢你问他问题,自己也不会提问题,事事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光课堂内的学习就让他们应接不暇,更别提课外的知识和能力了。因此他们成绩平平,常常有不及格的危险。
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里,我观察到一个英俊的男生,上课讨论回答问题似乎想法不少,但期末短短的一小篇文章他都写不出来,老师只好给不及格。我去找他谈,他马上坦率地和我说,他对学习、生活没什么兴趣,写东西很难,并让我看他手提电脑上的文档里已经写好的两小段,有些观点,有点词汇量,但他说:“我怎么就没有自制力去把想法表达完整,把文字组织好呢?”看来他要完成大学的学业是非常困难了。他缺少的就是一种自主向上的意识。
我还在读博士的时候,认识了一家华人。六岁的小男孩看着很乖,很安静,听说学习很好。谁知上了中学开始出现厌学,提不起精神做事,好不容易挣扎着上了大学,一年后就因为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父母开始打击很大,接受不了,但后来毅然决定负责到底,养他一辈子。显然,这个年轻人已经丧失了生活的自主意识,而他的父母将终身承担这个后果。
自主能力的缺乏会影响整个人生态度。
2010 年的早春,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系21 岁的大学生从和我的办公室一街之隔的帝国大厦86 层跳楼自杀。我不止一次地盯着报纸上他的照片,小伙子面庞英俊,笑容璀璨。从那个早春之日起,这个年轻人在世界上的踪迹就消失了,因为他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命的自主力。
我北大同班同学,毕业后就有一个跳楼自杀,一个进了精神病院。那位跳楼的同学学习特别好,一进大学就跳了一级,和二年级的我同班。挣扎着还当不了中等生的我某天考试前,有个比较难的英文单词又忘了,在哲学楼前赶紧追上这名优秀生询问,她脱口而出把词拼了出来。至今,我脑中都很难把这个优秀的大学生和那个从几十层高楼一跃而下、觉得这个世界太无聊、自己太无助的绝望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你也许会说,干吗举这些极端的例子,毕竟这是少数孩子未来的结局。但是,我要是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心理感觉和这些少数人一样,只是他们没有力量和胆量选择轻生,你又如何想?
美国自杀防御基金会报道,美国每年大约有1100 名大学生自杀,尝试过自杀、有自杀念头的超过10000 名,占大学生总数的10% 以上。自杀是大学生意外事故之外的第二大杀手。
这些年轻人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命已经没有兴趣和能力做主了。
自主让孩子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自主是任何文化的孩子都有的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天性。
一位有个二十岁儿子的漂亮中国妈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她本人事业有成,便自作主张给“没太好的别的出路”的儿子在自己公司里安排了职位。没想到儿子干了没几天就辞职了,扔下一句话:“我不想在你过度照顾的阴影下生活。”可是,没几天孩子又来找妈妈要生活费。妈妈非常不理解地向我一遍遍重复儿子的那句不要她照顾的宣言,对于孩子把“照顾”和“阴影”挂钩无比纳闷。对我来说,这个孩子还在独立和依赖之间艰苦挣扎。人的天性让他向往独立,通过辞职来争取独立。但是,他又没有培养出独立的能力,看不清独立的手段。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位有个四十几岁儿子的中国妈妈,感慨老两口和儿子的关系很畸形。“他既很依赖我们,又很鄙视我们。”我心中一惊。“鄙视”可是一个很重的词。“因为他觉得我们没有及时培养出他的独立性。”多么深刻的分析,出自一个中专教育水平的普通母亲。
现代生活很复杂,没有一套我们可以直接传给孩子的“生活圣经”。做父母的必须承认,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远见,人格也不错,但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有看透未来生活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你以为自己很能,给孩子出谋划策,让他按你替他设计的人生目标前进。其实,目前的世界变化那么快,就拿职业来说,我们听都没听说过的职业一个个诞生,全球化的发展让山东小镇和美国阿拉斯加的孩子齐聚一个平台上竞争。物质生活的便利夺去了前辈人一些简单的挑战和从中得到的满足感,让成年人的心理世界遭受的挑战变得比以前复杂很多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变得空前重要。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与时俱进,像几十年前的家长一样判断孩子未来一生需要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在快速多变的复杂社会里头脑清醒、观察敏锐、善于判断的人呢?我们没能力替他们想到做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好了。但前提是我们给他一个独立的意志和自主能力。孩子天生就有这个愿望,只要我们不抹杀就好了。
(感谢爱心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