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闹矛盾家长最好别掺和

小孩子在一起生活,一起玩儿,发生摩擦、纠纷、争执的事是常有的。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妥善处理而动起手来,发生肢体冲突。
过去,家庭里孩子比较多,孩子养得不那么娇,家长一般不大干预、介入;或是因为家长主要的精力都忙于生计和家务,解决全家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诸事,就是知道了,也顾不上多管。即或是干预,一般也都不管谁是谁非,而是责己严,责人宽。先责备、管教自己的孩子,向对方诚恳地道歉,检讨自己没有管好孩子,姿态很高。
今天与以往可不同了。
很多家里只有一个“宝贝疙瘩”,看的比眼珠子都金贵,发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里的大人往往要直接插手干预,并且多是护着自己的孩子,即或是自己的孩子先发难动手,也要责备别的孩子,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儿亏。显得很缺乏修养。
这是典型的“护犊子”,我都替这些做父母的感到难为情。
其实,小孩子之间发生摩擦、争执或冲突,一般并不是因为什么大不了的矛盾或利害,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由于孩子小,不会妥善处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而已。而且,小孩子很豁达、宽容,就是发生过摩擦、争执或冲突,一般也是不会记仇的。
要是没有家长掺合,没准儿他们一会儿就“偃旗息鼓”了。家长直接干预,纯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添乱。还很有可能把简单的问题给人为地复杂化了,伤了家长之间的和气。
您说,为小孩子的事大人伤和气,何必呢?犯得着吗?
常常有这种情况,家长为小孩子的事在这里较起“劲”来没完没了,唇枪舌战,互相指责,而刚刚发生冲突的孩子很有可能早已“和好如初”了,又到一起玩耍了,使家长很尴尬。
有时候,大人还显得没孩子豁达、宽容,有“修养”,让孩子都瞧不起。
有个妈妈接孩子离开幼儿园,在路上闲聊的时候,听孩子说了一句“谁谁今天打我了”。妈妈一听,火气就顶上了脑门子:
“啊!告诉妈妈,是谁这么胆大妄为,竟然敢打我的孩子!我找他算账去,跟他没完!”
尔后又关切地问:
“宝贝儿,他打你哪儿啦?告诉妈妈。还疼吗?宝贝。”
孩子说:“就打我手一下。不疼,不疼。一点儿也不疼。”
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推推搡搡、碰碰撞撞的事不可避免,能有多疼痛?家长何必那样紧张,一点儿也沉不住气,跟个小孩子似的。真的没法说。
今天别的孩子打了、推了或碰撞了你孩子一下,没准儿,明天你的孩子会打了、推了或碰撞别的孩子一下,为小孩子的事,没有必要那么较真。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要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也是培养、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或是交由老师处理解决,可以保证公平、公正、合情合理。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或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的锻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提高适应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哪个人也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长的,渐渐长大的,家长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遇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最好还是让孩子自己学着处理,家长还是不要掺合为“好”。
(本文摘自赵忠心家庭教育的博客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