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谈青少年儿童阅读

前些年,我在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上百所中小学进行演讲并进行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我将我的语文观、作文观以及阅读观直接讲给中小学老师、校长以及学生。
我这样行动,是因为有感于中国知识分子作用的局限。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个人的回音壁,声音来回振荡。这些宝贵的声音对他们来讲其实并没有太重大的意义,然而这些声音对于广大的社会也许非常珍贵。
我有感于中国教育的单一化。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纬度的单一化。我们的教育只有一个纬度就是知识教育,再一个纬度教育就是文化。而人是由多个纬度构成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纬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纬度。许多学校让我给他们留一句话,我常常写道:“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
当下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非常糟糕。一方面现在有许多有远见的教育专家、教育界高层人物、校长、老师开始注意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现在更特殊的问题不是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广大中小学校还是重视孩子读书的,但是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却显得一筹莫展。现在孩子手上有一些书是不值得读的,他们只是满足了小孩的欲望。千万不可看到孩子手上捧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时就喜形于色,关键是看他们读什么书。要读就要读好书。
其实世界上的好书不多,不仅好书不多还有坏书。它们损坏了我们的感觉。英国作家有一句话: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我将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如今我们没有足够的打精神底子的书。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中国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一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绘本的阅读。美国、欧洲、日本中产阶级的孩子在这个年龄上要消耗大量的绘本,这些绘本是四五岁小孩的启蒙,他们读这些绘本之后才迎接那些五花八门的书籍。在中国作家协会的一个会议上,我提出“打底子工程”的意识。
最近我常常使用一个词,这个词叫做“文脉”。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有文脉。天下的书一种是有文脉的,一种是没有文脉的。而今天我们的书太多太多是没有文脉的,这些书不利于我们成长,甚至对于我们的写作没有任何用处。我想起我5岁的时候无书可读,我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有一柜子的书,在这些书里面,有一套鲁迅作品的单行本。因为没有书好读,我只好读鲁迅的书,读着读着我就读进去了,到了中学我是学校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孩子。我记得我写作文的时候鲁迅的境界、作品和鲁迅说话的腔调就顺着我的笔流淌到作文本上。几十年前我不知道这叫做什么,几十年后我知道那个东西叫做“文脉”。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这个词送给孩子们。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曹文轩介绍:

当代著名作家,精擅儿童文学,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