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
人才美学的重要开创者薛永武
潜心多年的研究力作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教育孩子,是一场智力与能力的较量!
《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掌控不如陪伴,呵斥不如教导!
家长才是每个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
帮家长找到方法,使教育变成陪伴
让智力得到开发,让能力得到升华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著名人才学家郑其绪大力推荐
书 名 《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
原书出版单位
作 者 薛永武
著作权人 薛永武
合 作 方 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如同一张白纸,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比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薛永武潜心研究多年,撰写本书,深刻探讨在家庭教育领域中值得家长深思的100个问题。与其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倒不如让他们从小就掌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简介】
薛永武,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人才美学的重要开创者、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部设置)。1996年就在大学组织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2000年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人才的博士生导师。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薛永武显然更加了解如何教育孩子。在铺天盖地的“让孩子回归天性”的教育理念之中,薛永武认为,如何让孩子在玩乐之中得到成长和启迪才是关键。100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带来的不仅仅是100个改变,更是让家长从全新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孩子得到成长,不再“熊”下去!
【短评】
冲着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的名号打开这本书,这是一本用心之作,作者并没有用太多花哨的文字,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用心。他所提出的方法相对比较实用,并不是理论的泛泛之谈。——读者 清新小范
孩子刚刚上小学二年级,除了让孩子无忧无虑地成长,也开始对他的未来产生了迷茫。无意中看到了薛永武老师的微博,看到他的很多内容受到很大触动。虽然总是说孩子快乐和幸福最重要,但又有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看过此书才知道应该如何教导孩子,如何理解孩子内心,如何帮助孩子成长。——读者 倔强的微笑
自从生了小孩之后,常常看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综合而言,这是一本“老调重弹”的著作,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是很多书里常说的。薛永武老师不仅仅在讲述孩子的心理变化,更是在教家长该如何面对这些情况,让我收获良多。——网友 我爱胖达
【长评】
100个思考,告别“熊”孩子
薛永武教授的新作《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现如今,“熊孩子”已经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网络上,对于“熊孩子”的讨伐随处可见。很多人都陷入沉思,为什么孩子会变“熊”?其实,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上天赐予世界的一个天使,常常是父母错误的教导和示范,导致了“熊孩子”的出现。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孩子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大多都是由于家长不正确的教导方式所导致的。薛永武教授作为一位人才专家,非常清楚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所占的比重和决定性作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很多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如果等坏习惯已经养成再去纠正,常常为时已晚,所以,必须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100个思考,实际上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典型的100个问题。有很多家长总是会想,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出现这些问题,又总是找不到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发生在家长身上。尽管现在都在提倡“让孩子回归天性”这种教育理念,但实际上,又有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我们希望孩子在快乐成长的同时,也能够成为家长心中的骄傲、成为祖国的未来的希望。
薛教授的著作让我们对家长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家长,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守护者,更是孩子们的指路人。所以,父母同样需要学习,做孩子的好榜样,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郑其绪(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人才学家,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高教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会学术部副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科学加经验,带来家庭教育启示
在很多家庭教育的著作中,薛永武教授的新著《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是一本非常值得家长们阅读的好书。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很多家长都会忽略家庭教育这个环节,甚至认为教育的主要角色是老师,而非家长。可以说,在学前及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都极其重要。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成年人在教育、照顾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爱与亲情往往会演变成为过度溺爱,那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呢?我认为至少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要正确的爱,什么是正确的爱?就是有要求的爱,有原则的爱,有度的爱,有教育的爱,培养孩子做人的爱,增长孩子自身本领的爱。二是扬长激励,人才成长的规律是扬长成长,每个人的长处是不同的,人才是多样的多元的,人才类型差异大,因此不要攀比,不要只看到一种成才模式,成才道路千奇百怪,相信孩子总能找到自己的成才道路,发现优点,给其机会、空间和土壤即可。
薛永武教授在书中针对孩子成长中的100个典型问题,结合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和育儿经验,更结合他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法,融科学性、艺术性、经验性、针对性于一体,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手册,对于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钟祖荣(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人才学家。民盟中央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等。)
【上市新闻】
薛永武,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人才美学的重要开创者、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部设置)。1996年就在大学组织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2000年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人才的博士生导师。
数年磨一剑,薛永武为“山型人才”培养模式代言
作为中国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薛永武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在2000年,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山型人才”教育模式。“山型人才”,是指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人才,薛永武指出: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像一个“山”字型,在“山”字中,中间的“︱”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主要专长;“山”左右的“I”代表主要专长的双翼;“山”中的“_”即“山”字的底部,代表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宽基础或基本能力。整个“山”字型意味着人才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有一门主要专长,同时还围绕着主要专长,具有两门次级的专长。
那么,对很多家长而言,如何培养“山型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2015年7月,薛永武为所有家长带了最新力作《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全书不仅充分介绍了在孩子的成长期间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和培养,更是带来了他对于家庭教育的100处思考。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都在以“让孩子回归天性”为主,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却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承担家长的责任,在家庭教育领域中又该如何扮演好家长的角色。薛永武提出:“很多父母虽然重视教育孩子,但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甚至是溺爱孩子。这本书不仅要告诉很多父母,为什么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更要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或那样教育孩子。本书站在人才开发理论的高度,针对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对教育孩子的不同方法和不同理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注重人才开发理论与人才开发实践的结合,全方位地探讨教育孩子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对于广大父母教育孩子成才有一些借鉴意义。”
人才研究会专家纷纷力挺
薛永武作为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推出力作《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引来多为人才研究会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的关注。
从过去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同,现如今的家长又无限推崇“让孩子回归天性”的教育理念,但掌握不好“度”,便形成了“熊孩子”。毫不夸张地说,网络上对于“熊孩子”的讨伐随处可见。这种现象让很多人都陷入沉思,为什么孩子会变“熊”?其实,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上天赐予世界的一个天使,常常是父母错误的教导和示范,导致了“熊孩子”的出现。
著名人才学家,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高教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郑其绪为《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撰写评论时这样说:“薛永武教授作为一位人才专家,非常清楚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所占的比重和决定性作用。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有很多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如果等坏习惯已经养成再去纠正,常常为时已晚,所以,必须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常务副理事长钟祖荣也发声力挺。他认为:“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模式呢?我认为至少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要正确的爱,什么是正确的爱?就是有要求的爱,有原则的爱,有度的爱,有教育的爱,培养孩子做人的爱,增长孩子自身本领的爱。二是扬长激励,人才成长的规律是扬长成长,每个人的长处是不同的,人才是多样的多元的,人才类型差异大,因此不要攀比,不要只看到一种成才模式,成才道路千奇百怪,相信孩子总能找到自己的成才道路,发现优点,给其机会、空间和土壤即可。”
在暑假即将到来之际,人才研究会首席专家薛永武教授呈现自己最新力作《让孩子走向成功和卓越》,不仅要帮助父母们认清家长要承担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分享自己在培养孩子成才的经验。
【序言】
这是奉献给广大父母指导孩子成才的一束智慧之花,也是我们对孩子培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拙著在超越具体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人才开发最先进的理念,融入了人才学界以及我对人才开发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父母培养孩子的一般规律;第二部分::婴、幼儿期的教育;第三部分:儿童期的教育;第四部分:少年期的教育;第五部分:青年早期的教育。每个部分思考 2 0 个问题,其中,有的问题是对培养孩子最直接的理论思考和高度概括,有的则是从具体可感的故事入手,然后从具体到一般,进行深入研究,举一反三。由此出发,我一共提炼出了 1 0 0 个思考。
女儿乳名燕子,因为她的名字中有个“乔”字,所以,老师和同学们有时也喊她”小乔” 。女儿6 个多月开始说话,,6 岁上小学,1 6 岁上大学,2 0岁读硕士, 2 2 岁读博士,表现出了优良的素质和能力。我在大学从事教育3 0 多年,研究人才学 2 0 多年,对人才开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大学生的情商和潜能开发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了人才美学,提出了培养人才的“鸽子模式”等多种新的观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几乎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这个美好的愿望是非常可贵的,但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作为父母来说,不仅要为了孩子的教育与成才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更需要有科学的育人方法,既要懂得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发现和掌握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的特殊规律和方法。
我常常听到一些年轻的乃至中年的父母谈教育孩子难的问题。确实,千年大计,育人为本。为了培养优秀的孩子,身为父母,无论是知识分子、公务员,还是工人和农民,都应该为孩子的成才承担父母应该担负的义务和责任。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父母不太重视教育孩子,而很多父母虽然重视教育孩子,但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甚至是溺爱孩子。这本书不仅要告诉很多父母,为什么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更要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或那样教育孩子。本书站在人才开发理论的高度,针对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对教育孩子的不同方法和不同理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注重人才开发理论与人才开发实践的结合,全方位地探讨教育孩子的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对于广大父母教育孩子成才有一些借鉴意义。
我相信,许多父母仔细阅读这本书,一定能够改变你们教育孩子的思维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我相信,在你们的正确教育下,你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要告诉广大父母很重要的几点体会:
第一,你要教育孩子成才,你必须自己先接受人才学方面的教育。每位家长都应该懂得人才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正确的人才开发理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可以设想:你如果不懂得人才学,不知道什么是人才,人才有哪些类型,人才成长有什么规律等,你培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必然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约定俗成的一些惯性,不但没有让孩子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很可能事倍功半,而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第二,你要教育孩子成才,你必须自己先接受夫妻学方面的教育。年轻人在结婚以前,男的要学会怎样当一个好丈夫,女的要学会怎样当一个好妻子,男女双方都应该学会夫妻和谐相处的艺术,因为只有夫妻和谐相处,小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这样的家庭才能够做到优生优育,而优生优育这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你要教育孩子成才,你必须自己先接受父母学方面的教育。每对夫妻在为人父母以前,即在结婚以前都应该学会为人父母的艺术,作为年轻的父母,不但能孕育和诞生一个肉体的生命,而且对孩子还应该学会能养会教,能够当合格乃至优秀的父母。
第五,你要引导孩子成才,你必须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学会因材施教,学会开发孩子潜能,掌握孩子成才的特殊规律,挖掘孩子的成才要素,学会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天下之大,没有无用之材,只有我们不会用的东西。孩子无论智商高还是智商低,父母对高智商的孩子,要促进其锦上添花;对智商较低的孩子,父母依然可以通过情商的训练和提高,来促进智商的提高。你要坚信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六,你要指导孩子成才,你必须掌握“寓教于乐”的艺术。“寓教于乐”是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概括,对于我们教育孩子依然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作为父母,千万不能经常板起脸来把自己当权威,执掌孩子的赏罚大权,而是一定要学会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第七,你要指导孩子成才,一定要认识孩子的成长进步绝非一蹴而就,绝非排球战术中的“短平快”,绝非运动场上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长远的人生目标,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与坚韧的意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成长与成才,除了为孩子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以外,不但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还要有科学的人才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知识修养,具有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掌握科学的育才之道。
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章句下》 ) 。祝愿广大父母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祝福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薛永武
2 0 1 4 年 5 月于青岛观海轩
【样张】
第一部分:父母培养孩子的一般规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共性。作为父母来说,应该了解培养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本部分就是根据许多父母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培养孩子成才的一般规律。
1 . 家长应该懂得人才开发学
寄语:父爱和母爱是一种能力。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就要具备人才开发的能力,懂教育,才能会教育。
父母要教育孩子,你必须进入父母的角色,要具有为人父母的能力。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家长应该懂得人才开发学。人才开发学是研究人才开发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建议读读拙著 《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8 年版)。
怎么才能具有为人父母的能力呢? 在这方面,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初为父母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更谈不上如何教育孩子。二是社会缺乏对为人父母的培训机制。甚至就连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许多家庭也知之甚少,很多人只是按照既定的生活习俗或者惯性结婚成家,在基本不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做了父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仅凭简单、本能的父爱和母爱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如果你本身就不是合格的父母,你凭什么去教育你的孩子呢? 岂不是让孩子一出生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吗?
更有甚者,一些不到结婚年龄的年轻人如果未婚先孕,稀里糊涂的就当了爸爸妈妈,或者不懂得教育孩子,或者干脆就送人,甚至直接把婴儿扔掉等,不要说培养孩子成才了,就连孩子基本的生存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
父爱和母爱是一种能力,作为称职合格的父母,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就要具备多种能力,懂教育,才能会教育。
根据我们培养孩子的经验和理论研究,做父母的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在做父母以前,就要掌握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理论上了解婴儿、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掌握孩子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智力和个性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科学的指导。
第二,了解优生优育的一般规律和潜能开发的特殊规律。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还应该成为孩子一生的顾问,只有了解优生优育的一般规律和潜能开发的特殊规律,才能对孩子因材施教。
第三,要了解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各种复杂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亲切自然,又要谨言慎行。要时刻记住:父母对孩子具有最直接的重大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父母只有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榜样,才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样适合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根据我的调研,目前很多父母在这三个方面普遍缺乏必要的修炼。还有一些父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归结为孩子“不懂事”,病急乱投医,采取“棍棒式”的粗暴教育,或者采取其他偏激的教育方法,或者奢望经过一番说教能够一蹴而就。
培养孩子与科学种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科学种田的过程中,农民只有按照季节适时耕耘土地,适时播种,根据庄稼不同的生长特点,适时施肥、浇水、锄草、灭虫,只要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到了收获季节,一般都能够丰收。同样,父母培养孩子也是如此。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父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适时优生优育,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孩子一般都能够成才。
我们要培养好孩子,必须具有培养孩子的本领,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任何父母应该遵循的育才之道。因此,作为父母而言,为了自己的孩子成才,你自己首先要先接受如何为人父母方面的教育。
2 . 家庭教育要学会以人为本
寄语: 父母以人为本,要把孩子当人来看,就是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与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思潮,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遵循的管理原则。“百度一下”以人为本,可以见到“以人为本”的相关词条已经达到了百度显示的最大词条量 1 亿条,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关注度显然已经超过了 1 亿个词条。
问题在于,既然以人为本如此重要,影响如此之大,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那么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应该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如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培养呢?
父母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心孩子,发展孩子。对于培养孩子来说,父母以人为本,应该注意掌握以下三点:
第一,把孩子当人来看。“把孩子当人来看”这句话看起来好像是一句多余的话,天底下哪有父母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看的? 其实不然。很多父母可能都会认为,自己非常疼爱孩子,怎么可能不把自己的孩子当人来看呢?实际上,很多父母虽然非常疼爱孩子,但并不知道怎样疼爱孩子,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要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扭曲了孩子作为人的本性;要么,把孩子当成家里的小宠物,无原则地过分溺爱,混淆甚至是扼杀了孩子的是非观念。“溺”,就是“淹没在水里”的意思。溺爱,就是父母过分地疼爱孩子,用无限制的“爱”“淹没”了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父母懒惰和无能的表现,也是一种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行为。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把孩子当人来看呢? 这里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能够希望自主的表现各种感情。同时,任何孩子都具有自己的话语权,即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力。如果不了解孩子作为人的这些特性,父母客观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压抑和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感情,也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美国家庭中教育孩子有若干法则,其中的声音法则要求父母做到: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其中的求同存异法则要求父母做到: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因此,父母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学会鼓励和引导孩子能够真实的表达各种感情,另一方面鼓励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以人为本的核心是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特别是对于孩子不同于父母的思想,无论是对错,是全面还是片面,父母都应该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分析,弄清楚孩子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父母的倾听孩子说话,这是一门大学问,对于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第二,把孩子当朋友。孩子在本性上一般都希望能够与老师和父母等长辈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就需要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交朋友,把孩子当朋友来看。父母既然把孩子当朋友,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如果父母高高在上,就必然在心理上与孩子产生隔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做对了事情或者取得了好的学习成绩,可能会主动向父母汇报,而一旦做错了事情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父母面前回避和掩饰,那么,父母就不可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产生“叛逆心理”以后,父母特别要注重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影响父母把孩子当朋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父母片面认为孩子不懂事,无法理解父母或者大人的一些事情。根据我的调研和观察,很多孩子几岁时就具有了与大人沟通的初步能力,甚至就连几岁的孩子竟然能够欺骗大人。《三国志》记载,曹操十几岁的时候,做中风状欺骗叔父,竟然也瞒过了父亲。所以,我的结论是千万别小看了孩子的智力,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真正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最亲的 朋友。
第三,孩子是与父母血脉相连的亲骨肉。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父母与子女之间血脉相连,这种血缘关系是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作为父母而言,应该从内心认识到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好子女,而不要把培养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负担和包袱。在这方面,有些父母是非常不合格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生不能养”,“能生不能教”。当父母缺乏对孩子爱的能力的时候,一旦发现孩子学习成绩落后,往往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这类父母不是反思自身的教育存在问题,而是一味地埋怨和责怪孩子,甚至惩罚孩子,对孩子进行棍棒式教育,忘记了父母与孩子的血肉联系,或者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由孩子任性发展,忘记了父母应尽的责任。一些虐待孩子的父母,不但没有给孩子亲情的温暖,甚至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底线,简直连禽兽不如,因为禽兽很少有虐待自己孩子的现象。虎毒不食子,为人父母岂能虐待自己的孩子?
根据新浪网 2 0 1 4 年 4 月 1 7 日刊登的大洋网 – 广州日报消息, 5 岁的小女孩小婷因为调皮,被母亲毒打入院,经抢救 5 天,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根据中国新闻网 2 0 1 4 年 5 月 1 9 日报道:“美父亲为管教 1 岁多女儿将其扔进泳池 被控虐待儿童” 。为教训 2 3 个月大的女儿,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P h o e n i x )男子科里•麦卡锡 (C o r e yM c C a r t h y)将其扔进泳池中。监控视频显示,麦卡锡将不足 2 岁的女儿米娅 (M i a)头部朝下扔进泳池,好在泳池里已有一名女子,她迅速将吓坏的米娅捞起来,以免其沉到泳池底部。麦卡锡称,此举是为给女儿一个“玩水的教训” 。视频曝光后,麦卡锡被捕,并被控虐待儿童。凡是虐待孩子的父母,根本没有把孩子当人来看,也不可能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不单纯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实实在在的管理之道、待人之道和育子之道。作为父母,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心孩子、发展孩子。
3 . 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寄语: 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不是判断孩子好坏优劣的绝对标准,父母也不能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永远保持班级的前三名。
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成绩观,不能简单的以成绩好坏高低评价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的成绩不重要,而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尺度。
第一,许多父母要求或者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保持班级的前三名,从总体上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一切父母的美好心愿,但这种良好的心愿大多数只能是一厢情愿,是“ 烟袋锅子一头热” ,因为这种愿望从宏观上来说违背了孩子成绩的客观规律。可以设想,任何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无论多少次考试,实际上每次考试的成绩只有 3 个学生是前三名。这种结论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即使把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它仍然只有3个人是前三名的学生。即使在一个非常差的班级,通过“矬子里拔将军” ,仍然可以考出前三名;即使最优秀的班级,通过优中选优,也可以考出前三名。但前者的“前三名”与后者的“前三名”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具有天壤之别,因此,父母所谓孩子的前三名,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凡是超过三人的任何组织,如果要对组织成员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排名,那么,任何组织就都有前三名。沿此逻辑进行推论,我们父母本身是否都是所在组织的前三名? 我们父母是成人,都不是所在组织的前三名,我们又凭什么非要求孩子们当前三名不可?这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是恰恰相反:对自己宽,对孩子严。
第二,父母以学习成绩高低判断孩子是否能够成才,这个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学习成绩往往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许多中小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因为我们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教材或者书本知识的考察,而相应地缺乏对课外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实际上,孩子在学校里学好书本上的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仅靠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对于孩子的成才来说是根本不够的。有些孩子虽然不太喜欢学习书本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也不愿意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事实上,孩子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反应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许对于孩子的成才更为重要。因此,父母评价孩子的时候,在重视孩子的文化课考试成绩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我女儿在中小学的时候,虽然成绩大部分时候在前几名,但也有考试不理想的现象,偶尔也有获得十几名甚至中等成绩的时候。对此,我们很少责怪和批评女儿,一方面分析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另一方面鼓励孩子戒骄戒躁,同时我们还特别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为了鼓励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许多父母说了一些善意的谎言。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谎言就是许多父母总会说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总是 “双百”或者都是“满分” ,是班级的“前三名” ,甚至是“第一名”。实际上这种善意的谎言可以不攻自破。其道理非常简单,父母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在班级考试中一次也只能有3人是前三名,全体父母绝不可能都是前三名。许多父母善意的谎言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总体上严重脱离了实际,客观上不符合孩子学习的实际情况。
第四,要运用发展的眼光,以辨证的观点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学习因势利导。孩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关键看父母能否激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能否激活孩子内在的发展潜力。为此,父母需要对孩子有耐心、恒心和信心,要打持久战,人才开发是一场特殊的“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心急吃不下热面条,不要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要鼓励和引导孩子树立“马拉松”意识,要努力再努力,要敢于笑到最后,不要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此外,还有四种情况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一是孩子在小学阶段,很多孩子的考试成绩虽然都在 9 0 分以上,但如果按照成绩进行排名,即使 9 0 分以上的孩子,也许一排名就成为班级的中游甚至是倒数多少名了。对此,父母千万不要以成绩排名来苛求孩子。二是孩子因为心态和情绪等主观因素还不够稳定,因而考试的时候可能发挥不太稳定,有时候发挥很好,有时发挥一般,有时可能发挥很差。三是教师阅卷有时候难免有误差甚至是失误,客观上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四是根据我对各类学校不同年级毕业生的调研,许多学习成绩在班级比较好的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往往能够脱颖而出,而不一定是只有前三名才有出息。
4 . 鼓励孩子多参加社团活动
寄语: 孩子参加各种拓展活动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学习某些技能,而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健康力、想象力、反应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各类学校或多或少能够组织一些以社团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外素质拓展活动,比如中文剧社、演讲会、辩论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手工制作、训练营等。作为父母来说,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孩子尽可能参加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
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参加拓展活动的重要意义。许多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反映了家长对拓展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孩子如果处理不好专业学习与拓展活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应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但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绝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要全面发展,促进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得到协调发展,因此,学生参加拓展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应该认识孩子参加拓展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各类适合自己发展的拓展活动。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来看,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比培养孩子的某种专业技能重要得多。
引导孩子参加各类拓展活动,激发孩子某些方面的潜能,促进孩子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比如孩子参加演讲比赛,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非常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孩子参加手工制作,可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但能够锻炼身体,而且非常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培养坚韧的意志,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
在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要正确利用各种所谓“魔鬼训练营”的训练方式。魔鬼训练营起源于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训练”。在美日魔鬼训练计划中,魔鬼训练是“磨练之路”,需要近乎野蛮、残酷的意志训练,往往超越常人生理极限、心理极限的训练模式,其宗旨是锻炼人的意志、心智和团队精神。但这种魔鬼训练营的训练方式,客观上往往违背了被训练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容易导致拔苗助长。因此,学校如果组织学生参加这种魔鬼训练营,应该慎重选择相关项目的难度,不要盲目跟风。
父母让孩子参加各种相应的拓展活动主要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某些技能,也不是为了获得某项活动的成绩,因为孩子参加各种拓展活动,只是促进健康成长的手段,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
另外,孩子参加各种拓展活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选择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比如孩子比较胖,在参加体能训练营的时候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反而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
5 . 辨证看待孩子的攀比心理
寄语: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预防和及时矫正孩子的虚荣心,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权力观,克服盲目的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心理除了与同学比学习成绩、比特长以外,还有很多孩子比穿衣戴帽、比书包、比玩具、比首饰、比电脑、比压岁钱,比下馆子,甚至比父母的职业、职务、收入等。由于攀比心理作怪,不少孩子分散了学习精力,影响了学习,不但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能养成孩子的虚荣心以及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误导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虚荣的攀比心理,甚至走向了违法犯罪道路。对此,很多父母往往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与溺爱的方式,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孩子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要解决孩子的攀比心理,首先要正确认识攀比心理的产生问题。攀比心理是每个人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人之间互相攀比职业、职务、薪酬、房子,甚至还往往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的攀比不知不觉就会影响孩子的攀比心理。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小明和小军是同班同学,期末考试小军考了前几名,而小明则考了班里的后几名,小明的爸爸批评小明,说 “ 你吃的、穿的、用的哪样都不比小军差,怎么学习比人家差这么多?”小明想了想,理直气壮地反驳爸爸说:“你怎么不和小军的爸爸比,你俩年龄差不多,人家小军的爸爸是市长,你才是个小科长”。小明的爸爸于是只能无语。
其次,父母要充分认识虚荣心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权力观,引导孩子认识哪些事情可以攀比,哪些事情不能攀比。孩子由于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种影响,很容易产生不正确的攀比心理。作为父母来说,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知识、能力比金钱和权力更重要;让孩子认识到,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来说,只有知识和能力才是最重要、最根本和最持久的,而金钱和权力则是外在的,暂时的。在这方面,尤其是具有一定职务掌握实权的父母,不能让孩子享受干部子女的特权;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父母,则应该杜绝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恣意挥霍;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较差的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努力追求知识和能力,避免盲目与其他孩子攀比,要自觉克服孩子虚荣心的滋长。父母要对孩子的虚荣心因势利导,或者防患于未然,或者把虚荣心矫正于萌芽状态。
再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攀比思维,攀比要有一定的可比性。作为父母来说,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天底下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都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要具有适应家庭和环境的能力。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许多因素是无法攀比的,比如说,任何人的出生时间、出生地、出生家庭、个人相貌以及亲生父母都是个人无法选择的,孩子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情况不同,如果别人家庭的收入比较高,又没有其他比较大的花费,可能就会在孩子身上多花费一些;但如果自己家庭收入不高,又有多项较大的支出,那么花费在孩子身上的钱自然就会少一些。另外,特别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家庭的收入高低是一回事,孩子的消费是否合理则是另一回事,不能绝对按照家庭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孩子的花费情况,关键是既要看家庭收入的多少,还要看孩子的花费是否科学合理。正确的方法是:在确定孩子科学合理消费的前提下,如果家庭的经济状况又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还是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消费需要。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把孩子的攀比心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父母要牢记孔子说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权力观,对孩子的攀比心理因势利导,把孩子的攀比引导到追求学习与成才的道路上来,加强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审美教育,帮助孩子克服不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孩子们互相比学习,比进步,比成才,在互相比较中彼此取长补短,取得共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