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相逢——记《父亲和女儿》阅读分享会(配视频)

点击查看原图 《父亲和女儿》 海豚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故事会开始了,大家一起观看完短片每人拿到新版《父亲和女儿》中两三张不带字的图画,接下来,没有限定,没有预演,故事缓缓地流淌出来:

   点击查看原图

我昨天就在想要怎么给大家读这本书,我就说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悲伤的事情欢乐读,这是我本来设计的今天读书的基调,但是一到这个场里,就不由自主地带入真实的感觉。我看这本书看了好多遍,所以现在让我来以第一幅画面开头,我一下四个开头都有了,所以我特别想知道大家读这本书的感觉,希望大家不要受我的开头影响。我尽量希望它是一个欢乐的开头,欢乐的开头就和影片偏了很多。)

点击查看原图

这是一个爸爸和女儿经常溜达的路,可是有一天,很奇怪,爸爸不像以前那么的欢乐,只是默默地说:“是时候了,我们走吧!”

 

点击查看原图

和往常一样的路今天好像特别特别的长,爸爸每次都是带着女儿骑得飞快,可今天他蹬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好像把时间拉得更长更长。他们终于骑到了大堤,爸爸带着女儿奋力地蹬了上去。

 

点击查看原图

在岸边,父亲把车支在了大树上,女儿把自己的小车放在爸爸车的旁边,爸爸蹲下身去亲吻自己的女儿。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女儿站在岸上,静静地看着高大的父亲划着船远离堤岸。

点击查看原图

船越来越小,越来越远,父亲也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

点击查看原图 

我在堤岸上眺望,我一直地眺望,我把脚尖踮起来,我跳上去。

点击查看原图 哎?怎么还不回来?那我,就自己骑自行车走?哼!我走啦!
点击查看原图

(断一下,我觉得如果是在跟小朋友读这本书,我不会用刚才这种方式讲,我大概会说:)

点击查看原图 哎你看,这个小朋友她长大了,她的裙子好像是颜色不一样一点,她在看什么呀?
你看这个叶子,它好像是要枯的样子,它怎么朝这个方向飘着呢?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刚才那个大概是到秋天,这个大概已经进入了冬天。

点击查看原图 我骑车的时候更费劲儿了,我骑到了往年我送爸爸走的地方,然后望着远方等了很久,但是也没有看到他回来的身影。我就在这儿凝望着,站了很久。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她还是不由自主地走上了堤岸,望着爸爸多年前远去的地方。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这张图片可以看到,是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点击查看原图

月亮升起来了,夜色很静谧,所有的这一切,爸爸都会看到吧!

点击查看原图

(我怕跟不上趟,我先说,刚才整体看完了,我心里很悲伤,作为一个老人。)  

点击查看原图

这个姑娘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点击查看原图

然后他们带着孩子去玩,他们觉得,我们也该放手了。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又是一个冷漠的冬天,只有树,还有大地的苍茫,在这看似空白的景物里面,好像是有一种声音在流动。

点击查看原图

已经作为妈妈的女儿,依旧来到了这棵大树下,看着远方,远方似乎什么都没有,又似乎什么都在眼前。

点击查看原图

(问妈妈:这是那个自行车吗?

点击查看原图

然后呢,女孩把自行车停在了岸边,决定去找爸爸。

 点击查看原图 (这是什么动物?)她看见一只水鸟单脚站在池塘里。

点击查看原图

(我呢,也挺感动的,有两句歌词吧。)

点击查看原图
长长的路,就要到尽头,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她时常听到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来这片芦苇荡……”
点击查看原图
然后,在死的时候,她喃喃地说:“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点击查看原图

到这儿,我把这个故事的基调转折一下吧。) 

点击查看原图

生命周而复始,女孩找到了一处自己呆着特别舒服特别安逸的小窝。

点击查看原图 

这是一只茧,这只茧飘在美丽的天空当中。

点击查看原图

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蜕变出来的,这只茧里的毛毛虫突然发现了什么,准备破茧而出。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女孩从“茧”中站了出来,她仿佛感觉身体里边再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她向远处望去,她好像听到有人在喊她:“请到这边来。” 
点击查看原图
循着那个仿佛若有若无的声音,女孩向前奔跑啊奔跑……
当她抬起头来看的时候,她愣住了,她看到一个特别熟悉的身影就站在那里。
她轻轻地走了过去,因为她知道,那不是爸爸吗!
 
点击查看原图

她走过去伸出手,爸爸也伸出手,她想说:“爸爸,这么多年,你一直去哪儿了呀?”

爸爸笑了笑,然后把她抱了起来,爸爸对她说:“我一直在这儿。”

故事讲完了,我们再一起听听它的另一个版本。

书虫点爸为大家深情朗读由海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父亲和女儿》。

它不是标答,也不是参考,只是众多版本之一。

关于这本书,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版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在一点一滴写进这个为“生命”留白的故事里。

开心的是,此刻我们在书中相遇……

点击查看原图

书虫点爸(阅读推广人,此次向出版社推荐重出《父亲和女儿》的故事爸爸):

这个短片我一直没看过,今天是第一次看。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图画书的时候,觉得封面特别吸引人,就像是一见钟情。再往后一幅幅翻阅画面,那种光影交错的感觉,让人觉得就是一部电影。刚才又看完短片,我觉得虽然书里不像电影画面那么连贯、有那么多细节,但是正是这一幅幅图画配上文字以后,给我一种和刚才的短片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让我特别感动。

后来在中图网上发现这本书,就告诉很多朋友去买,我注意到这本书第一版是2005年发行的,印数是10100册,是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巧合的是,当时辽教社的社长正是俞晓群先生,他现在就是重出这本书的海豚出版社的社长。在当时图画书出版没有这么繁荣的情况下,这本书能出来能做成这样也很好了,但是以现在的标准看来,这样的一本好书,因为开本缩小和版式的关系没有了电影宽幅画面的感觉,就很遗憾了,因此现在这本书重新以这样的形式出版,让更多人能看到这本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

 点击查看原图

李一慢(阅读推广人,故事爸爸):

这本书原来的版本,我买了10本送人,当时正好刚知道我爱人怀孕,就想,要是能生个女儿多好,后来孩子降生,恰好是个闺女,我在产房门前跳了起来,那种感觉真的是美妙,难以言表。我要做一个女儿的爸爸,就是这种感觉,我当时泪流满面。

有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经历,就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没过几年我父亲去世,又经历了分离的感受。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一个人要成长,要经历两次,一次是爱,一次是分离。爱,分离,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两步。现在我们说爱说的很多,说分离说的蛮少。所以,我因为和父亲的分离,再加上女儿的诞生,读这本书齐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总有成长的时候,也总有面对的时候。你不能总在爱,你一定要分离。我原来也没看过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更能理解这本书的感觉了。电影里有很多的隐喻,比书里更丰富。老人为什么往那里去呢?这是大家可以聊的。我觉得那就是一个通往极乐世界的渡口,渡人的口。我们的孩子其实也缺少分离的磨练,因为现在写专栏的缘故,我会不由地想到家庭教育方面去,这本完全可以作为“分离”教育很好的书,和以前的“死亡话题”真的不太一样。

我还想给大家讲另外一本书《跳舞》,与这本书异曲同工,今天也带来和大家分享。

(读《跳舞》……)

这两本书互相映衬,显示出文化的作用。西方的宗教文化里,我们活着是要再见面的,不像我们东方文化,死亡就再转世投胎。

你好好活着,以后我们是要再见面的。所以“好好活着”是这里定的一个方向。这本书的开头,我心里想说的一个版本是:爸爸临走前,对女儿说了几句悄悄话,女儿你好好的活着,你要有自己的女儿,当你的女儿长大的时候,你就来找我吧,就在那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爸爸的要享受每一天和女儿在一起的快乐,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时候。

点击查看原图

张冬(尚童童书总编辑,原海豚出版社编译馆总监、《父亲和女儿》策划人

刚才听大家谈读故事的感觉,有一些感觉是和我是一样的。刚才大家谈到了分离,这种分离某种角度上来看我个人认为是很美的,请允许我这样说。刚才那位阿姨说,看完这部片子太难受了,其实难受也是我的感觉之一,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一些难受之外的事情,我也会感受到一些分离之外的事情,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这个故事当年一下击中我的心扉,让我们做出一个出版的决定,又是为什么?

作家是通过故事创作讲他自己的体悟,他个人的体悟如何才能让读者感动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的故事要能讲到读者的心里去。当读者的故事和作家的故事交融的时候,这时候就产生了共鸣。我当年读这个故事时是有强烈共鸣的。这样的共鸣,来自于我家里的一些小事,是这些小事情让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欲罢不能。这些小事情不是关于一个女儿和他的父亲的,而是关于一个儿子和他的妈妈的的故事。

我们一家四口,我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百姓,我的妈妈,除了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的起居之外,她还会做一些杂工,比如卖水果啊和在家里面养鸡之类的事情,来补贴家用。我的母亲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虽然母亲非常劳累,但是当年,我并不能体贴理解母亲的辛酸。曾经,我觉得雨伞比雨衣好,我特别想要雨伞不想要家里的雨衣,就会跟妈妈去要。因为家里比较艰苦,妈妈不同意,然后我就跟妈妈赌气。妈妈在外面卖水果,有一次,有个顾客买完菜扭身走了把雨伞丢下了,妈妈下意识地想把那把伞藏起来,后来被发现了,我的母亲很尴尬,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妈妈脸上的那种尴尬、慌乱。妈妈为了家,最后累垮了身体,就在我高考前那年,她被诊断得了绝症。后来,她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在家里等待,等着每天女儿、儿子放学。有一次,我放学了,妈妈准备好了一些西瓜给我吃,我狼吞虎咽地吃瓜的时候,我感觉到妈妈在看我,我回头发现妈妈确实是在那里注视着,面带着微笑,脸上的表情非常祥和,也很幸福。现在我再回看那个时刻,我想妈妈的感觉中一定还充满了不舍……这一年,妈妈走了;这一年,我也“成功”地考上了一所学校,但是,实际上,当我目睹母亲下葬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面对自己的母亲当时的那种状况,我什么都做不了的,我是个没用的人。

带着这样的负罪和愧疚,我行走在初入社会的路上。那时,我内心经常在哭泣地呼喊:“妈妈,你来我的梦里吧,让我和你在一起,好好地照顾你!”但是,十多年妈妈都没有来。后来工作了,结婚了,有了孩子,生活渐渐开心起来,健康起来,不再颓废。就在上个月,在梦里,妈妈来了,在家里帮我做家务……当我醒来的时候,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在地铁里我还哭得稀里哗啦。妈妈为什么十多年里一直不回来,可就在上个月的时候,她回来了呢?我的答案是,妈妈不想看到孩子在颓废的状态中生活,她希望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家庭,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对于我们故去亲人是最好的告慰。此时此刻,我们坐在这里分享一个故事,我仿佛还是能感觉到,自己和妈妈的心是相通的。她现在,就在那个地方,看着我,看着我们。这是我和妈妈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一直都在。

这个故事确实是一开始让人很难受的故事,但在故事里,我也可以去到妈妈所在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妈妈的爱,妈妈的爱是永不止息的。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个故事应该开心起来。今天我拿来两盘小曲奇,是我女儿做的,她看着书,把配料用电子秤一点一点地弄好。我觉得这个曲奇不止是我女儿做的,我也会感觉到,这个曲奇里会有西瓜的味道,这个西瓜的味道是我妈妈通过我带给了我的女儿,让它融化在曲奇里。

 点击查看原图

名下(民间公益组织“彩蝶计划”负责人):

故事中女孩小时候离开了父亲,后来她的孩子长大后也离开她,她又经历了离开,所以我在想,故事中对远去的定义,不只是死亡,死亡是一种形式,孩子远去,不在身边,也是一种形式,如果是从这种角度,会让你觉得,一定要珍惜爱你的人,如果他现在不在你身边,你就要去找到他,可能因为你不在他身边,他的心里会有这种惆怅。我觉得这样的一个绘本故事,它其实是照见了每个人的内心,有触动是因为跟自己的经历有很多关系。另外投射到个人,我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和家里人的关系,家里发生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力量的,但是路是自己选择的,你很难把所有人都照顾好,但是我照顾好自己的心,这样父母即使离开,我想也会很开心的。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这些可能真的会哭,但是,是觉得温暖。我们看到这个故事是照到我们的心,孩子看到是照到他们的心,这样的一本书给孩子看的时候,他们的看法可能又不一样,可能年龄大了会有更强的体会。

 点击查看原图

丁丁(华德福幼儿园老师):

首先我是一个女儿的角色,现在我又是一个妻子的角色,这些角色刚才大家都提到了,我的感受和想法都和大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我想说的是,我作为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磕磕碰碰地在华德福的道路上走,从我自己和孩子相处的经验和直觉来说,我不会把这样一本书给幼儿园的孩子看,为什么呢?首先是画面的色彩感,色彩能够传递情绪,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要的色彩是美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在心里首先有善的、美的东西扎根,然后再往上年龄在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慢慢给与一些这样的东西。我个人对这本书也有很多感触和感动在里面,如果作为我个人这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我要把这些东西带给孩子的时候,我先要去观察我内心的念头,我带这本书给孩子是出于我的需要,还是真正出于孩子的需要,我要把这个弄清楚以后再去做接下来的工作。

现在我们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反反复复拿“爱的小星球”那几本书,没事就翻,还有《黄昏老爷爷》,每遍翻的时候就不停地在那里说,每次说的都不一样,我不会给他们讲的,我玩我的,你们看你们的。我们到故事里面去旅行,我旅行我的,你旅行你的,所以我讲故事的时候,会用比较平静客观的语气去说,这样不会干扰到你自己的想象、你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把我的情绪先放到一个地方,把它安放好,放在这里,对,我就放在这里,然后让别人在故事里去经历、去想象。所以每次我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他们脑袋里都是在“冒泡”的,而且可能每次冒的泡都不一样。

而对于成人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画面都打开了人的心之眼,让其看到自己的生活、生命。这就有助于人的成长,成人自我的成长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张冬:

丁丁老师刚才说,这本书不是太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我个人也持相同的看法。这本书,就像大家说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法和理解,都有不同的感情的投射,孩子肯定有他们的感受,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所以给他们一些时间。但是如果有机缘,他们能够一起分享,也是还不错的,我们不期待他一定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很多东西是慢慢熏的,可能忽然有一天他就想到,哦,我原来读到那样一个故事,它是什么样的一种含义,当有这种感受时可能是特别美好的。

  

(来参加活动的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女儿和姥姥)

妈妈:今天阵容庞大,我们一家四口来的,孩子、她爸爸、还有我妈妈一起来的。其实一直很感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绘本陪伴,她现在八岁,我们家绘本加起来大概有二三百本,一直是被绘本滋养大的。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是生命本身的东西,其实蛮大的,尤其是牵涉到生死。在不到三年前,我父亲因癌症去世,因为对孩子来说,从小姥姥姥爷在身边,我在想怎么让孩子面对这件事情,当时我给她看了两本书,一个是《獾的礼物》,一个是《一片叶子落下来》。一个是积极的,獾好像是从机体上离开了,但是因为他曾经做过的那么多温暖的事情给身边的人,所以一直在大家心中,一直在口口相传,所以他的生命还是在的。后面一个是从自然的角度谈生命,是一个平和的解释,我觉得都还好,所以当时介绍给她这两本书,帮助她度过了这个阶段。今天看到这本书也是这样,这里面有很多触动心灵的东西,但也有很多平和的东西,包括她跟她爸爸一直“在一起”的这种概念。生命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认为的形式的存在还是另外的一些东西。给孩子可能她读不出来那么多,但是她能看到哪儿就看到哪,我觉得也不用太担心会给她压力,因为这就是自然存在的东西,她也就像看到我们有美好的天气也有雾霾天一样,我们没办法去屏蔽一些事情,那就让她先去能接受到什么程度就接受到什么程度,然后随着她的感悟随着她的生命的历程,一定这些东西就在她的生命里了。

点击查看原图

爸爸:我补充一句,画面中特别多的留白,我老听到这个关键词——留白。这部作品给大家的感受和大家的解读,我觉得也是作者本身给所有读到这部作品的人的一个留白。而作品本身的含义,像有人刚才说的,离别,思念,我觉得思念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一种留白,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又无处不在。

点击查看原图

姥姥:我首先非常地衷心地感谢今天组织活动的小伙子们、姑娘们,我真的很高兴,因为从我的印象里,我已经快70了,我是个退休老师,我总觉得现在年轻人好像是浮躁、不干事儿,我今天看到你们那么认真地干那么重要的事儿,我真的非常非常高兴,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我觉得这本书是表达一种深层次的爱,作为我,我的切身体会,为什么我比较容易激动,我觉得,作为父母来说,对于孩子,放手就是一个伟大的爱。太不容易放手了,以至于到我的女儿40多岁哎呀还是操心的不行,其实人家过得好极了。这本书里女儿去寻找父亲也是一种心里的爱的追求。

第三我要说的是,刚才很多小伙子、姑娘们都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非常地动情。我的切身体会,从陪着我们这位宝贝儿,我才开始看绘本,我们以前没看过,她爸妈小时候也没有。我觉得绘本太好了。比如我看《爱心树》,她在幼儿园,在接她回来的路上,我女儿借了一本,我就在汽车上看着我就哭了,真的,绘本太好了,我的感触也特别深。

我今天特别想说的是,我作为父母,比你们年龄都长,父母辈的年龄段的,我怎么想。尤其是老伴去世以后,我想,我怎么爱孩子们,爱自己就是爱孩子。我原来不这么想,我把全部的精力全搁在他们身上,满脑子都是他们。其实这样不对,尤其是我现在的情况,我觉得我爱我自己就是爱他们。我把我自己身体搞好了,打电话让他们一听,我妈真精神,我把我的生活安排得非常丰富多彩,我看书、旅游,孩子们一听,我妈真行,他们就很放心。反过来,对于孩子们,我奉劝各位,你们现在的社会和我们不一样,我们那时候穷,但是大家挣的都是一般多,大本毕业545,都是545,一个月半斤油都是半斤油,所以大家伙食一样,没的可比,现在累就累在比上了,甭管你承认不承认,谁家孩子上什么幼儿园,他们家什么车什么房,现在的年轻人很累,不像我们那时候铁饭碗,也没有炒鱿鱼这么一说,那么我觉得我们父母对于儿女来说,你们怎么就叫爱父母了,就是把自己过好,就是爱父母了。不用你希望父母这样、父母那样。实际上,你们自己没有的,不可能给别人,比如健康,比如宽容,比如自信,比如快乐。我快乐我才能让自己女儿快乐,我健康我才能让她健康,才能感染到孩子们。所以我希望你们,父母在也好,父母不在也好,先过好自己,让父母一想,我闺女、儿子真好,真健康,真快乐。现在的父母不同以往,需要你寄点钱或者怎么样,什么都不需要,过好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大的爱。

点击查看原图 

一位正在筹开绘本馆的妈妈、女儿:

我可能算比较幸运的,因为我父母都在,今年80左右,但是我可能是最脆弱的,因为总是不敢去想,害怕失去这两个人。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的管教太严,所以比较叛逆,后来出国对父母的照顾也不够,现在比较释然的是学会宽恕自己,也更加理解父母。现在我在和朋友筹备开绘本馆,就是觉得亲子阅读是一定要推广的,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孩子,了解整个社会,帮助孩子有一个更高的视野、更开阔的胸怀。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也能联系上。不管走的多难,我一定要办下去。

 

一位带儿子来参加活动的妈妈: 

首先感谢各位编辑和老师,我觉得大家都是在用心地做这件事,把爱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来读书,所以我特别感谢各位。我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也确实很感动,但我也在尽量抑制自己的感情,因为我觉得这个作品是想告诉我们,爱是永恒的,想带给大家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很温暖,也让我觉得,要好好地去生活。

宽宽妈妈:

好好生活——父亲去世前给我留下了几句话,其中就有这一句。在那之后的一年我有时候加班,晚上骑自行车回来的时候,经过一条安静的街道,也会经常想起他这些话。我想分享的是,不一定是在梦里见到老人才是他回来了,只要我们想起他,他就是回来了。刚才讲故事的时候正好拿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有个月亮在这儿,我觉得这就是思念。

 

大头哥哥(资深童书编辑,故事哥哥):

这本书最早我看的是格林的版本,我挺喜欢格林的书名的——《骑车到岸边》,如果按照编辑刚才说的编辑意图,我觉得《父亲和女儿》的书名可能会比较显小,我可能会觉得是一本儿童书,《骑车到岸边》会比较文艺一点,让更多成人来看。所以我对书名还是有一点点小想法,保留意见。但是整个书的感觉真的特别好。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哭了,我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离别,而是生命。加上后来家里的一些经历,前几天当看到这本新书的时候,当时的震撼和感动,和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绝对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一本书可以反复地读,不要着急。有的书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反复读的。《父亲和女儿》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点击查看原图

王然(《父亲和女儿》责编): 

今天在坐的有爸爸、有女儿,有不同年龄段的人,像我们孩子辈的,还有阿姨给我们那么多忠告。特别感谢作者,有这个机缘今天把我们聚到一起,刚才大家的分享让我很受触动,比如宽宽妈妈拿到的那幅画,她从暗夜的月亮里看到了思念,阿姨拿到的画上,孩子们走下堤坝,阿姨在那一瞬间看到的是:放手就是爱。就好像每个人手中拿到的一幅画,就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最真挚、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小部落一样,互相有连接,有鼓励,有理解,有慰藉,所以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话,这是一位教授说的,他看了《父与女》这部短片不下200遍,他分析了这部片子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不管是对在坐要开绘本馆、做阅读推广,给大家带来阅读快乐的,还是对我们出版人,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他说:

“在社会里,艺术家要所起到的作用,就好似古代氏族里的萨满巫师一样,要运用自己的‘魔法’,把整个氏族联系在一起,对于今天,也就是要用艺术的魔法,把爱,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让人们联系在一起,不至于人们孤立互相仇恨自私,最后导致氏族的灭亡。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这部片子的导演一样出色的萨满。 ”

这是艺术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传递的,谢谢大家。

 

点击查看原图

活动结束时,已经是中午快一点,比预计晚了一个多小时,大家还饿着肚子,但没有人提前离场。

一次读书会,有这么多泪水、讲述、倾听与温暖,是我们不曾想到的。分别时,很多原本不相识的人仿佛已是老朋友。

这奇妙的感觉无法言喻,它来自每个人敞开的心扉,来自生命本来的样子。

感谢书的引领,它将我们带到生命的开阔之地,在那里,我们遇见彼此,倾心交谈;

不需要太多的言语,雪花飘飞的冬日,我们满怀温暖与默契,回家。

  点击查看原图

宽宽在当晚回家路上有雪的车上画的。
点击查看原图 丁丁当晚画的,送给父亲的春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