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江平老师《涂鸦滋养心智》专题讲座
(资料来源于荷爸亲子育儿总群)
荷爸:
龚江平:
好,谢谢各位。现在我来接上了,呵呵。
有两串雨滴?一黑,一红?在画面的中心,有一个孩子,他的心被放到了头顶之上,分成两半着色,一半黑,一半红?有一个圈,分成两半,一黑一红,两个箭头向两个方向,也是一黑一红。
孩子告诉我说,外面的圆圈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的。孩子红的一半属于右面红色的父母,黑色的一半属于左边黑色的父母。
大家可以借此来理解一下孩子的心情。
有个舞蹈家说:“如果语言可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就不需要跳舞了”。
涂鸦也是一样的。那么,这件涂鸦作品,对孩子有什么意义?——传递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表现他的遭遇,纾解他压制的情绪。
新阅读直播(3839790) 13:09:06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形象总是大于思维的,所以,舞蹈家有那样的感慨啊!
这里的颜色,不再是美,不是为了漂亮,而是情感。所有的视觉的美,在情感面前都退居幕后。我们再看几件孩子的作品,这是我的一个主题《说悄悄话》:
我想请大家猜猜这件作品中的人物,看得出哪些人在说悄悄话吗?
他们在说什么悄悄话?图中的一个人倾斜着,头部位置的“圈圈”代表什么意思?
龚江平:
在“老师”的脖子位置,有一些铅笔画的线条,我看着孩子很用力地在那个位置愤怒地画下那些线条。我问孩子,这些线条代表什么意思,孩子回答:“把他杀死……”继而他又说:“如果你觉得不好,我就把他擦掉。”
我曾经跟孩子的妈妈确认过这幅画的内容,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妈妈们和孩子们都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趋炎附势和喜怒无常。
济南直播*文文(87851481) 13:13:30孩子能对老师——您,说这样的心里话,说明孩子对您还是很信任的。
龚江平:
确实,我就这点好处了,呵呵。
附录几件其他一些孩子的悄悄话作品:
在月亮上说悄悄话
跟妈妈说悄悄话
同学说悄悄话
好了,通过这几件简单却深刻的作品,我们来探讨下面的问题:孩子为什么要绘画?
壮壮妈:表达心情和情感。
龚江平: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也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却极少有人清晰地明白孩子为什么绘画的原因。
文文:为了宣泄。
鼠宝宝群:是一种表达方式。
龚江平:嗯,这些都是。
新阅读:5表达,感知,体验。
荷爸:没想到真有这种,之前只在一本儿童画与儿童心理方面的书里见到。
龚江平:我们来看一个问题,我这里需要大家的参与,请注意我说的话:“一辆红色的消防车呼啸而过,人们互相谈论着什么……”
请问,刚才你头脑里出现的是什么?
渭铭妈:又有哪儿着火了?
壮壮妈:有人有危险。
鼠宝宝群:靠边停车。
钧妈:红色消防车。
豆妈:哪儿着火了?
新阅读:红色消防车和说话的人。
龚江平:你们这么理智啊,直接解决问题。
A、一辆红色的车,并听到声音B、一辆红色的车,没有听到声音C、一串文字“一辆红色的消防车呼啸而过,人们互相谈论着什么……”D、只有消防车的声音E、毫无感觉,没有文字,也没有图片。
好宝妈:消防车。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一辆消防车,红色的。
魔鬼兔子:火灾。
龚江平:火灾那是头脑画面之后的判断。
小帅妈:紧张,让人紧张。
龚江平:我想问的是头脑当中的画面?
新阅读:我头脑中就是一辆红色消防车。
平常:C、一串文字“一辆红色的消防车呼啸而过,人们互相谈论着什么……”
钧妈:B、没有声音的消防车。新阅读直播(3839790) 13:19:32旁边马路上有谈话的人们。
龚江平:不去判断的,不去猜测结果的,头脑中出现的东西。
豆妈:A、一辆红色的车,并听到声音。
文文:一辆红色的消防车,没有声音。
小强:D、只有消防车的声音。
新阅读:(3839790) 13:20:34像心理测试了?
龚江平:很好,谢谢各位。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头脑里,随时都有一幅画,一些声音或者一场电影。
而这些画面和声音,就构成了我们的记忆,是我们的经验的储存的载体。
不是心理测试。它们记住了我们自己的所有体验和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头脑是个录像机,记录下我们经历的各种画面。昨天跟人吵架了,或者收到朋友送来的礼物,你在洗澡时候的状态,这些记忆,都会通过头脑这个摄像机记录下来。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画面,带给我们感受。当头脑中播放出跟人吵架的画面,你的身体就会感觉烦躁。
我们平常只所以会喜怒,就是因为头脑中有声音和图形在,那些图形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而随着头脑中播放的画面不断的扩大或者缩小,烦躁的情绪也随之扩大或者缩小。为了要体验这样一种情感,我们不妨试着在脑子里想像一个你喜欢的人。
当他在脑中里的图形愈来愈大的时候,注意你的感觉。随之再把这个你喜欢的人的图形,在脑中缩小,看看感觉有什么变化?
体验10秒钟……
钧妈:心情变化。
新阅读:变大时,会高兴,愉悦。
龚江平:再次,想象一个你讨厌的人或者讨厌的事情,在脑中把画面放大和缩小,感觉有什么不同?
新阅读:变小时,我感觉不开心了。
龚江平:是的,这就是我们头脑的储存和记忆模式。
新阅读:直播(3839790) 13:25:03反之的,讨厌的事情变大了就烦躁了,变小了甚至不想了,会慢慢平静。
龚江平:每个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会获得或多或少的个人经验。这些经验透过视觉的图形,声音的刺激,身体的记忆储存起来。孩子也是这样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散乱进入大脑和身体的经验和感受就会交叉重叠起来,造成一定的混乱状态。混乱的经验如同家里未经安排的家具物品在头脑中,急切需要整理。
随着孩子逐渐肢体协调,手指身体与外界接触之后留下的痕迹,让孩子慢慢意识到,可以通过手与身体的移动制造出一个形状来代表头脑中的图像。于是,涂鸦开始产生。
这就是孩子绘画的动机——整理他的经验和感受。对3-6岁的孩子来讲,经验留在他的头脑里,而感受则被放置到了身体里。他通过绘画涂鸦的方式,去选择和过滤他的经验,以便整理出适合自己的成长经验。
头脑是客观地记录生活中的经验,但是,涂鸦,则是去整理这些经验的方式。当孩子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的表达方式不足于体现这些经验的时候,涂鸦,就成了最好的自我展现与自我沟通整理的途径。
但是,在经验中是有图形和声音的。整理这些经验的时候,生活经验的画面是涂鸦的图形,那么声音在哪里?声音就在孩子的解释当中。你肯定听孩子说了许多“这是我妈妈,我正在吃东西,这是巧克力和小手说悄悄话……”
画面造成的感受在哪里?在孩子的身体反应当中,当孩子整理那些快乐的经验的时候,那些经验造成的感受,会在孩子的表情和身体状态中体现出来,他们高兴地大笑,手舞足蹈同时嘴巴里喃喃自语……反之,悲伤的经验也是一样的身体反应。
也因此,我们说,涂鸦是孩子的表达方式。就是表达他生活中所收获的经验,认知,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涂鸦,就是——我有话要说。
当孩子有话要说的时候,有经验要加于整理的时候,他首先要先想到一些事情。
接下来的问题是——孩子如何开始绘画?
当孩子想要说话的时候,他必须先要想到某个事物,或者是妈妈,或者是一个面包,或者是一朵花,不管是什么,总有一个图形会先被想到。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看上面这件6岁孩子的作品,我们尝试着来恢复孩子思维过程:
要完成这幅画,首先,他可能先想到了一条蛇,蛇必须足够大,这样,当他跟蛇交战的时候,才更可以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而要显示自己的力量,那么,他可能会想,自己已经开始交战,并已经取得了成果,他就必须要用一些结果来展示。因此,一条被砍掉头并在狂泄鲜血的蛇就出现在画面中。
然后,他想到,这条蛇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必须有一个理由:可能是因为要产卵,而两条蛇正在保护自己的卵。当他这么想的时候,蛇蛋出现了,而且,它必须被放到大蛇的保护区域。孩子自己则需要在这两条蛇之间,否则,他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能杀死一条蛇而不被攻击受伤的理由了……
如果这个孩子足够敏感,他还会发现,自己的战场需要一个合理的环境,那么,最合理的就是在草丛而不是其他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孩子表现与构思的过程。
这其中体现了孩子的价值观倾向,对自己的认同程度,对事物所投入的情感程度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关系的了解。
当想到这些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实现了。于是就有了表现方法,也就是我们家长都非常在意的技巧问题。
孩子涂鸦绘画有没有技巧?答案是一定有的,没有技巧,根本不会出现图形,也无法表现出来。很容易被我们误解的关于技巧的看法,是把表现技巧等同于视觉规范的可辨认。
在这个问题当中,有一些概念,需要说一下:图画,什么叫图,什么叫画?外面的标志,路标、餐厅里的菜单、一个椅子的照相图片、一个设计师的图纸,那是图。图,具有客观性和指示性。
画,有主观性,带有一定的情感与价值观倾向。我们总是期待孩子可以画出别人可以辨认的图形,于是就出现了批判孩子画的不像,不好,乱糟糟的情况。
在表现动机上,那些为了让人可以辨认的图形,根本不是为了自己而绘画的。当有了跟别人互动的想法,那就要考虑如何让别人接受,这样的话,画就有了社会功能,那就是与人交流。
孩子的绘画,首先的交流对象,不是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而恰恰就是涂鸦者本身当孩子开始涂鸦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经验,交流的也是自己,跟自己对话,跟大脑中的经验切合而不期求被自己之外的人了解,那才是孩子真正的涂鸦。
所以,我把孩子的这种涂鸦叫做——隐私。因而孩子的涂鸦,也变成了一种孩子成长的方式,透过涂鸦来了解自己的经验,来传递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第二部分讲了之后,你自己就可以判断是不是合适了。
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来配合一下,打开各位电脑上的绘图软件,一起来完成一些涂鸦。我等……
龚江平:一张纸,一根线条,一笔色彩,都没有表情,看不到喜怒哀乐,愤怒悲伤。但是,纸张和线条色彩,都是大自然生命历程的结果,他们也是有生命体征的。
我们不必要看到眼泪,不必要听到声音,一样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悲伤恐惧,喜怒哀乐的情感。
一根线条,可以时而悲伤,哭泣,它可以高兴,保持笑容,安定或者来个跳跃奔跑……而颜色本身就是情感的象徵,比如我们说的——脸色发青,碰一头灰……
现在我们看看,孩子是如何用线条来透露情感的。
如果一条直线,我们形容它的状态,可以用安静来描述,而用情感来看,就是平静。
假若,线条是愤怒的状态,它的身体会是什么样子?(请画出来)画出来的爸爸妈妈,可以截图发上来看看。
豆妈:
龚江平:
好了,我们简单表现一下,可以理解孩子的涂鸦就可以了。
现在我来解释:大家看看,是不是跟孩子的线条涂鸦惊人相似?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到孩子的涂鸦里出现可以辨识的图形,但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些变化万方的线条。涂鸦的线条,其实就是孩子的情感反应的方式。孩子用曲线去反映万物的动态变化,这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的把握能力。比如,桌子的线条,头上的房顶,鼠标线。然后是远处的花,树,草,天上的云彩,我们感觉到的风,呼出去的空气。那些直线的,就是最坚固的,那些曲线的,就是富有变化的,而那些随着变化而改变的,就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桌子,房顶不会变化(除非被摧毁被破坏),风、树、草、云,随着天气,随着时间,风一来,草改变形态,它们每天都在改变,那就是我们说的——适应性和弹性,也就是成长。
孩子的线条里,有如此丰富的变化,表明在潜意识里,孩子跟整个世界的互动是很积极的、变化的、有适应性的。
孩子的线条在变化,其动作也在变化,动作的变化带来了体验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如果孩子涂鸦的线条单一了、不变化了,就意味着他与世界的互动停止了,成长,也就停止了。
所以,许多孩子是被教笨的,因为孩子们都去画那些线条好看的、规则不变化的图形。
关于纠错。看这件作品,你们的感觉是什么?
龚江平:我在讲座的时候,大家都说——乱!
龚江平:我们的课题是《超市着火了》。
这件作品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画的,他的父母中好像有其中一位是做建筑设计的。我们的题目叫《超市着火了》,在我们引导感受的时候,这个小男孩从我们工作室的二楼,一路甩着手臂跑到一楼,再甩着手臂跑回工作室,期间,嘴里不断在大喊着“着火了着火了……”那一刻,孩子的记忆与感受力一定是被唤起来了。
各位,就在此刻。大家正在跟我互动的时候,突然你旁边的人说:“着火了!!”请问,你会是什么感觉?
龚江平:这正是孩子在表达的感觉:慌乱。所以,大家的感觉是对的。但同时,这个乱,却正好表现了孩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什么时候孩子会没有自信心绘画?
当孩子的妈妈来到工作室看到这幅画,马上怒火中烧。“我出那么多的钱,你就这样乱画?”……
我有个问题给大家:
1、如果头脑是个录像机,在记录我们的生活经验。那么,这个画面,是否也会被录入头脑?
2、孩子的绘画是在播放那些经验,剪辑和整理经验,那么,妈妈在否定画的同时,其实是否定了什么?这个不被理解的绘画过程和被指责的过程,对孩子将造成什么感受和信念?否定的其实是孩子的生活经验。
孩子由此造成的影响是:
感受:1、我画(录)的东西都是没有用处的。2、我真笨。3、我的生活是个错误。
情绪:1、担心被批评。2、否定自我。3、不敢肯定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不敢肯定自我经验的价值。
得出的行为:1、害怕录像——不吸收生活经验。
2、害怕剪辑和整理——不表达认识和理解,不整理经验,不总结生活。
我们许多的教师,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的需要,他们只想要“好看”的绘画,只要看得懂的绘画,所以,经常破坏了孩子内在的经验与表达的自信。绘画为自己而画的时候才是自我修复的工具。
有一位妈妈,送孩子到我工作室,想要保留孩子的想象力。某天孩子画了一幅画,画面中一个太阳被两种颜色涂满,红色和蓝色各一半,从中间对半涂色。妈妈在我们课堂结束之后过来看到画,那个很“突兀”的蓝色在太阳的内部显得很新鲜,我们这位可爱的妈妈,把孩子拉到面前,温柔地说:“宝贝,我们去看看外面的太阳,早上是红色的,中午时是黄色的,可是没有一半红一半蓝的太阳啊!”
后来我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太阳,孩子说,“太阳早上出来的时候是红色的,晚上太阳落山了,湖水的颜色反射上去,变成了蓝色……”
另外一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极大。每次只要讲座,都会想起来:那是8年前,一位幼儿园的美术老师,似乎是因为听许多家长说我的教学,于是带着7岁的孩子来看看。在看过我们张贴在墙壁上的涂鸦作品大概8到9分钟的样子之后,问我:“你是不是教特殊孩子的?”
当她说她是幼儿园的美术老师,还说自己带的孩子画得都很好看、很整洁,而我们墙壁上的作品都“乱糟糟”的时候,我除了震惊之外,还多了莫名的愤怒。
这样的事情接触多了,接触孩子多了,我很容易相信,孩子不是天生笨,他们之所以会笨,都是因为被教笨的。我们曾经许多家长跟我说,画简笔画也没有关系,我又不期望他成为画家,最多就是学不好嘛!你们认为有没有关系?
各位,有没有被狗咬过的?如果有,请看这幅画:
当你看到这幅画,而我要你画的时候,你会怎么想?是说,没有关系,我就画这条狗?还是说,不对,我对狗的印象不是这样的,我要画我印象中狗的感觉?
很显然,如果你跟着我画,那么,你经验中对狗的情感,将被我的画给否定和压抑。你既无法传递你面对狗的焦虑情绪,也无法释放你的恐惧。如果你不跟着我画,你知道会面临什么?
这些方式,都会让孩子产生不自信的感觉,进而把这种不自信的感觉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处于这样不自信的状态,是让人担心的。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依赖性很严重,他们需要有人可以去指导他,从而获得安全感。更甚至,他们会积极迎合成人的需要,而获取虚假的信心。
严重的自信和表现力的破坏,导致情感的压抑和感受力的封闭。在孩子的表面肢体上就会出现这些表情。
许多孩子一直画别人的东西,一直表现概念的图形,针对这个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放松的活动来突破。人为的设置放松的与突破定式的题目——传画。(建议5岁以上的孩子使用)
看得到画面中那些小猪,人和散乱的线条。
那是几个孩子画的。我让孩子们每人在自己的纸张上画三分钟,三分钟之后,不管有没有完成自己想画的东西,必须传递给自己旁边的同学,也是三分钟,然后再继续传下去,后面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选择是帮对方完成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来操作。在纸张上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除了撕碎或者丢弃),这样,十几个孩子画下来,刚开始的作品就面目全非了。
这个游戏进行两次之后,孩子的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那些刚开始中规中矩画客观图的孩子,开始放松地真正画画。
所有这些绘画的重点在于引导的方式,不是说“我们来画”,而是“我们去开车”“你来种花。”“你来浇水”……
把纸张经验变成实际的生活经验。
现在我们看第二部分:新环境下涂鸦的意义。
我发的可能快一点,总觉的时间不够用,呵呵。请大家原谅!
说“新”环境,感觉很突兀。不过,从我跟众多孩子与其家庭的环境的接触了解,包括幼儿园教学环境和整个社会教育环境来看,孩子成长的环境于我们而言,确实是新的环境了。或者说,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自动过滤了某部分重要的环境。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我是通过深圳和我的老家云南来比较的,那就是,作为大都市的深圳父母,努力在让孩子回到农村的基本环境,种花种菜、爬山摘菜、摸爬滚打。而农村的父母,则在追求大都市的电视、手机、科技享受……但这些,都只是补偿环境,无法改变整体大环境的设置。
就是在这个大环境的设置下,涂鸦变得意义非凡。我请一位妈妈来描述下孩子一天之中做的事情。哪位妈妈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孩子一天之中的活动和安排。
龚江平:很好,谢谢各位的分享。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些活动的共同点:
1、固体环境。
我们手指触摸的,基本都是固体,在质感上有少许的区别。
我们的父母有一个观念,就是认为“玩沙戏水”就是最好的儿童游戏,对儿童也有非常好的作用。而在我看来,则远远不够。在深圳,许多孩子,连玩沙的能力都很弱,不敢玩,因为害怕脏。可是,即便是沙,它也是固体,其颗粒基本一致,等于是很多缩小的木头、很多缩小的石头……
2、逻辑环境。
从孩子入园开始,跟老师的对话,幼儿园或者小学的课程设置,都是逻辑环境。最流畅的也就是玩沙和游泳,其他的关于对话的,学习的,无不在用逻辑对话的方式在进行。回到家,孩子跟家长之间的对话,也基本是采用逻辑对话的方式: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好玩的,谁怎么了……
3、理性化的知识和间接的经验。
在城市里,让孩子吸收经验最多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读书了。然而,这是个接受别人经验的活动。头脑以一种主观或者客观的方式在吸收别人带来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不是孩子亲身体验和总结的,也是有益。{nextpage}
4、逛公园和参加各种活动。
孩子们喜欢去公园,成人喜欢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为了长见识或者为了学能力。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孩子去公园都在做些什么事情?——疯狂奔跑、大喊大叫、玩各种游戏,不停找人互动游戏。
成人带着孩子去参加活动,基本的情况,也是大家都头脑发热,面对一堆吵吵嚷嚷的人和事。有几个孩子安静下来,体验一下风吹身体的感觉?体验一下手指触摸大地触摸泥土的质感?感觉一下肢体放松下的柔软与僵硬?
单独看这4个新环境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问题。可是,当我们把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环境里,只有逻辑性客观的环境,而缺乏感受的环境。
多间接知识,少直接体验,多躁动少安定。就好比孩子的饮食,荔枝,巧克力,冰激凌。单独吃任何一种都没有问题,如果同时给孩子,那么就要出问题了。所以,我们讲究饮食平衡。当然,在孩子的学习中,也是需要平衡的。左右脑的平衡,感觉与逻辑的平衡,工作与休息的平衡。逻辑过多,就需要感觉去平衡,理性过多,就需要感性平衡。
接下来,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们都说,孩子5岁前,是依靠感官学习。在我们这些方式里,在我们孩子的生活中,有多少时间在使用感官?也许有,那最多的是视觉。
我们依赖视觉去处理信息、吸收经验。视觉是什么?视觉是理性的窗口。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很投入的音乐家,陶醉在音乐里的时候,他们通常是关闭视觉的,全然地听。当我们全然享受身体,享受咖啡甚至在享受瞬间的幸福的时候,都会闭上眼睛,好让这种感觉能够“全然”。
视觉学习者,多理性。而我们环境的设置,多固体,少液体。孩子们手指能接触到的液体,只有水。而水,是每个孩子的最爱。不是因为水让孩子发现更多的东西,而是水,可以滋养孩子的身体,放松孩子的头脑。
固体是什么意思?固体,只能让孩子们使用大脑去解释,去分析,去组合,去认知,去思考。它无法让孩子感受。固体环境,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液体是什么意思?液体是流动,是变化。它让孩子可以随时转换(我通常说的弹性),能让孩子们去感觉、去体验。液体环境,刺激孩子们的情绪体验能力,感觉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龚江平:为了便于理解这个过程,请大家看这两组玩泥巴的照片的对照:
大家都在用泥巴,这两种方式是怎么用的?泥巴变成固体,他们是把泥巴当做橡皮泥来使用。所以,拿到泥巴,就只能使用逻辑去解释——我要做一个城堡,我要弄一个碗,我在做一只小鸡……
这个关系,就是人在控制泥巴的走向,泥巴在实现人的预设的目的。而人控制着泥巴想要成为的样子,我要你弯曲,你就弯曲,我要你叠在一起,你就得叠在一起。而泥巴呢,就像是被命令的下属,只能完成上司的意图。
这个关系,只是控制的关系。孩子就是在用自己的意图(明确的目的)在控制着泥巴成为的样子。
再看这组照片,用刚才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这个时候,泥巴是液体。孩子只是在了解泥巴:“你到底是什么样子,你有什么变化,你在我手里我有什么感觉,你对我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捏你,你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时候,孩子在感觉,在体验。也在了解泥巴本身而不加以任何的解释和控制。许多孩子和成人,一遇到粘在手上的泥巴,第一反应就是——“脏”,而这就是感觉的刺激使用,让人无法去思考它,而只是感觉它的存在,感觉泥巴粘、塞、流畅、厚重与纠结。
感觉,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感觉,外感觉,感受自己之外的世界,理解大自然的风吹草动电闪雷鸣。
这时候,孩子是探照灯,所有的焦点都在外部世界。这种外感觉带来的很好的洞察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还有另外一种是内感觉。内感觉,向内,感受自己。自己的心猿意马、情绪挫折、郁闷纠结或者开心愉悦……当孩子在内感觉时候,他会关注到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觉,自己的需要。这种内感觉带来真正的对外部世界的掌控和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
这是身体感觉的释放,以及对自我身体状态所产生的觉察释放。如同瑜伽。这些跟涂鸦有关系吗?有,而且很大的关系。
如果说纸张上涂鸦,是把内心的东西往外展览的话,那么,这种“玩”材料的涂鸦,就是把内在与外在的自我整合,不求展示而只是积累的方式。它让人更有力量而非耗费能量。
还有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的涂鸦,就是在了解自己的情绪,感觉、直觉、也在整理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情绪,在体验自己。
我博客上有一个专门让家长玩泥巴体验的文字,可以简单看下。在我们上面所描述的新环境里,这个方式刚好是缺失的。
龚江平: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孩子,像个小轱轳一样不停的转,一刻也不停。不管是我们追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意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在使用大脑的工作。
而只有那些停下来去经验的、体验的、感受的、享受的,才使用心的能力。大脑是很容易疲劳的,正如我们工作会很累一样。而心,则是很享受的,是休息的。
因此,我们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会说——用用脑子。而谈到生活,我们会说——用心生活。心在先,脑随之跟上,脑在先,心就被排除在外。
我们往往会误会说——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就是要累得无力才会停歇下来。其实不是的,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会不一样了。现在环境下的孩子,是用脑,只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无法再掌握放松和休息的环境。脑子不停,但是不用心,不感受,所以,孩子们很燥。
许多孩子很难睡觉,一直不停说话,一个人工作也很难,多数时候自言自语,这些特征都表明孩子的大脑不休息。也就是缺乏让大脑休息的活动来平衡孩子脑力过度使用而无法停歇的状态。如果孩子因为脑力过度使用再产生担心自己脑力不够用的状况,那孩子就会开始焦虑烦躁。孩子们需要一个环境,好比我们成人工作劳累之余喝咖啡游泳、或者只是一个人安静地躺在树下听听风声,只是让大脑休息。
我们的孩子在工作室如此的翻滚,看着是天性使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我这节课,曾经吓跑了一个班的孩子。
许多孩子说,她不喜欢玩,只喜欢画画。或者不喜欢脏,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无法感觉,无法面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他们在生活中缺乏感觉的机会,所以遇到使用感觉,就无所适从。
博客上——《寻求更大的自由》里谈及了很多。
放空孩子的思考,什么也不想,不判断,不分析,不组织,不表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感受和体验自己。
最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有脑中所想,还在于,补充我们缺失的学习环境,平衡我们的思维方式、弥补我们对自我内在的掌握。
问题解答:
问题一:
我宝五岁现在要学油画有一个月多了。回家后还是什么也不会画比如简单的小房子或是小动物什么的,我不知道现在这阶段是学油画还是学蜡笔画对?这阶段是认识颜色重要还是学简单的蜡笔画?
龚江平:这个阶段,材料的作用应该是用来让孩子感觉的,体验材料的。至于油画还是国画水粉,在早期与专业方向来分,并不适合。我们可以让孩子用毛笔,用水粉颜料,但是孩子的心智程度决定了他的能力。材料如果只是用来绘画,那也仅仅是专业上的差别,真正控制内容的,还是孩子的心智状态。
所以,学什么画种在这个阶段并不关键,除非有目的培养绘画专业的方向。这个阶段重要的是让孩子去利用材料,而不是用材料来控制孩子的思维方向。
问题二:
我的孩子今年快4岁了,平时喜欢涂鸦,可是仅限于画些粗犷的简单的线条,如果想让他涂色什么的比较困难也比较反感。纠正了几次后对画画就很反感了。请问我该怎么改变这个情况?
龚江平:涂色的方式可以转换一下,把硬的笔换成软的,慢慢让孩子通过手指的节奏去体会变化。涂色可以用毛笔,大面积涂,比较容易一些。我们今天谈到的玩材料,其实可以代替让孩子体验动作。
我博客上也有一些游戏的方式,比如开车,走路游戏,这些可以设置一些动作节奏不同的状况来改变它的单线条。
问题三:
孩子快2岁了,现在非常喜欢用力点划线条,但好像对颜色没有什么感觉,是否需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色彩概念?还有我家现在非常喜欢给我指图画书上的图案让我给她画出来,我是否应该给她画这种图呢?应该如何指导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涂鸦呢?
龚江平:千万不要跟这么小的孩子画画,对颜色没有感觉,估计是提供的环境不够。当然,这个年龄有其特殊的需要,就是体验动作,所以会对流畅动作的东西感兴趣。对颜色的感觉,是从玩开始的,培养色彩感觉,就是在玩色彩的时候产生的视觉刺激。
如果说到指导的话,就是提供柔软的材料给她,但是要有成人在旁边照顾。还有提供足够多的纸张,让孩子自由去敲打不要给孩子任何的暗示或者指导,然后,等着……
问题四:
一岁五个月的孩子,面粘在手上不喜欢,脚踩着沙子也不喜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进行感觉方面的学习,如自己玩泥巴以外的。刚开始让宝宝接触,怎么让她玩这些啊?是就给她些颜料,让她自己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龚江平:这么小就很容易了,还没有被定型。不断地让他接触,直到适应。我们经常担心的是孩子受到伤害,但是,让孩子接触沙不会受到伤害,而只是不舒服。所有的调整,都是源于不舒服的,不要害怕孩子不舒服,我们担心的是受到伤害。除了接触柔软的材料之外,就是多触摸,摸各种不同质感的东西.给她颜料之后,要在旁边照顾,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控制不住去尝。而且,如果哪里痒了,还会去挠,尤其眼睛,要小心照看。
问题五:
怎样对孩子的画发表看法呢?很多家长都不懂,及时鼓励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
龚江平:这个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语言跟他交流,探讨画面中的内容,但是不评价好与不好。探讨本身,就是最大的鼓励。
第二种,对一些很喜欢互动的孩子,要调整他的安定性的时候,不要去做语言互动,当他们来跟你解释的时候,用表情表示我看到了,我知道了。用手势做简单的回应。少用语言。
问题六:
很想知道这些颜料在哪儿采购,那个颜色是否安全无毒,请教品牌名?还有关于分析涂鸦中孩子分析的书籍推荐。给孩子买本教画画的书,又怕禁锢了孩子 的发挥,我该怎么办?一个2岁,一个4岁。
龚江平:
第一种方式的探讨,可以设置一些场合,让孩子继续思考。我自己用的是上海马利的水粉颜料(不是广告颜料),颜料基本都无毒,但是因为配方的不同,有些不好的颜料,对鼻子和眼睛的刺激性会大一些。即便是马利的颜料都有许多假冒的。
关于分析涂鸦的书,家长其实不要涉及,这要花费太多的经历去辨析了。没有哪本书可以讲解到很透彻说你看了就会了解的。目前最好的观念书就是《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作为基本的观念了解是够了。这个时候,最需要刺激的就是孩子的自发性,教不如不教。这个方向保持下来,后面的事情,到了7岁之后,交给专业老师去做。
问题七:
我们这有个5岁的男孩 非常喜欢黑色 给自己起名字“黑白配”画画,橡皮泥什么都是只要黑色的,同时自己不动手画 每次都是要求妈妈必须给他画,还必须按照他的要求画,他在涂色的时候,有一点出线就开始哭闹。妈妈在旁边怎么说都没办法。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啊?
龚江平:让他哭,哪怕撕心裂肺的哭。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黑色的颜色要少用,不是因为有心理负面的东西,而是黑色长久的接触会有自然的视觉暗示。对孩子的发展不合适。
问题八:
孩子平时不提醒是不会涂鸦或是画画的,为什么呢?孩子的性格比较外向,爱聊天。涂鸦从哪里开始我应该如何引导?是不是说我们提供个安静的场所给他就可以?
龚江平:最难的,是父母看到孩子哭闹之后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了。不帮忙是最好的帮助,一旦帮了一次,以后就永无休止了。涂鸦本身,是面对自己经验的方式。外向的孩子,如果不涂鸦,那么只说明一种情况,就是他比较少考虑自己的需求。涂鸦之前,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安定下来,独处,跟自己相处。之后涂鸦才会开始。没有自己跟自己相处的能力,互动一直产生的话,涂鸦是不会开始的。
这个语言上可以诱导,比如,面包要吃的,如果是黑色,那就是烤焦的面包了。醒孩子,如果这些提醒都不起作用,把黑色扔掉,让他哭吧。
安静的场所不够,要让孩子先变得无聊,然后再给他一个工具。多一些无聊时候,腾空孩子的互动习惯,这样他才会考虑自己的需要。
问题九:
大点的孩子9周岁多了,玩这样的颜料怎么玩?怎么引导下?如果涂鸦可以使人放松,表达内心,颜料泥巴让孩子放松,不会放松过头不再喜欢学习用脑了吧?会不会越玩越好动?
龚江平:其实,我们的孩子玩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而且,感受在先,脑子也是在动的,但不是躁动也不是单一的思考。这其中是有两种吸收外界信息的方式存在。不会出现你说的那个极端。在玩颜料的过程中,既可以抽离出孩子来观察外界,也可以跟自己内在互动。这就是玩颜料和泥巴的好处。
因为是大孩子,他本身不仅仅在感觉,而且多是思考。这几乎是种惯性了。现在来做,其实也只是补偿,而不是成为主要的方式。要让孩子有跟自己相处的机会。现在的亲子关系,已经密到分不开了,要适当制造一点距离。
问题十:
女儿快3岁,已经上幼儿园了,现在她涂鸦的内容多了具体人像的内容,显然是幼儿园老师的固定模式教法,我担心孩子会被固化,我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女儿喜欢让大人教她画形状,我又应该怎么做呢?如果幼儿园的老师教的画法和家长的想法不一样,那么需要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吗?让老师不要多教自己的孩子?还是让孩子不用理会老师的教法呢?
龚江平:
画任何东西之前,尤其是人物,先确定她要画什么样的人,让他自己先扮演那个人的动作、表情,然后再去绘画。然后,可以制造一些场景,比如,刮风了,下雨了,人会怎么办?注意强调人的动作和物体的状态。其实,才3岁的孩子,多画线条好过多画具体的图形。否则,感觉体验转移到认知过快了,可以用线条上山,下河,走路,摔跤这些词语来引导孩子体验动作和身体感觉。
我博客上有一篇文字——《关于幼儿园绘画课填色问题的解决》,简单看下,里面比较详细:blog.sina.com.cn/s/blog_4857fd130100gvs9.html
接纳幼儿园的方式后,回到家,可以尝试做另外的变化。可以跟孩子解释,线条在幼儿园很安静,现在回到家了,可以让他放松放松了。意思是,让孩子把线条的使用灵活起来,不僵化与一个方向一个节奏的动作。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路线去走。在框子内,设计绕框游戏。还可以故意跑出框子,作为游戏的一部分,还可以先让孩子乱画线条,然后再把线条用一个颜色的线包围起来,形成形状。反复几次,估计孩子会理解涂色并不一定要顺着固定的方向去涂,而是可以把它变得很有趣。
我建议的方式还是一样的,先接受。然后,在家庭里来淡化。给孩子一个意识——幼儿园老师的简笔画,只是一种方式,而不是所有方式。比如,一朵花,幼儿园老师的简笔画通常是花的形状,只有图形而没有情感和变化。回到家,可以跟孩子沟通说:“老师教了你没有风雨吹打时候的花,我们来看看,如果下雨了,刮风时候的花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也是一样,可以说:“老师让这个小朋友(人)站了一天了(动态的人物,如果是静态的人就更好说了),我们让他弯弯腰(改变动作)喝口水或者牛奶(改变表情)”。
切忌跟幼儿园老师冲撞或者在孩子面前说老师教的不好,这会让孩子更无助和迷茫的。
问题十一:
我家小孩3岁半,喜欢在墙上乱画,在学校学了一学期的画画,是简单线条照老师的画,现在不想给报这个班了,请问龚老师,我家宝贝应该从哪学起比较好呢。
龚江平:只要回到自由涂鸦就可以了。孩子自己会找到方向的。
问题十二:
我家2岁孩子拿蜡笔玩儿,喜欢把蜡笔掰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玩儿,我好崩溃啊但没敢说孩子。对于这种情况,请问我改如何引导?
龚江平:这是很正常的一部分。买蜡笔来干什么?就是给孩子用的。至于怎么用,那是孩子的事情。一般正常状态 的孩子,拿到蜡笔会做一个事情——撕开外包装的纸(看到蜡笔的全面),然后,折断蜡笔(开始了解蜡笔的属性),之后才开始使用(探索它的用处)。
问题十三:
我女儿五岁了,学画画有半年,先说明一下,她的画画老师不是那种拿一个什么苹果之类的东西教你照着画的那种老师,她的老师每节课内容都不太一样,但基本上都是引导着学生让画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我女儿很多时候总是画一个长发公主之类的,画面比较单一,只有一长发女孩,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这是什么原因?给我感觉她好像不知道自己想画什么,脑子里没有老师说的那种概念。
龚江平:这是个好事情,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暂时不接受外界的影响。如果老师敏感的话,应该可以根据孩子画的长发女孩给予一些引导,比如,让女孩子开车,吃饭,和朋友一起跳舞,就是把女孩子的生活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如果喜欢穿裙子之类的,也可以让她穿起裙子来表演,但是在画面中,要呈现出观众的状态来。
问题十四:
孩子六岁了,继续这种涂鸦还是要受正规绘画训练呢?我家的偶尔会自己拿起笔来画,但不经常,需要刺激他多画吗?还是说就让他这样?想画就画呢?培养一个画画大师和用涂鸦帮助孩子成长,家长需要做的有什么不同?
龚江平:这样的话,孩子自己就跟外界的环境有了链接。是这样的,在孩子7岁之前,所有的画画需求都只是满足本身而言。只有到了7岁,如果孩子还喜欢画画,那么,他才会有那种成为画家的欲望。之前的一切,就是刺激他多画,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念。因为这时候,他的情感发展是和涂鸦一起成长的。涂鸦会影响他的情感。但是,到了7岁,情感基本稳定了,那就可以跟专业的美术接轨了。假若他还有兴趣,可以找专业的美术老师帮忙了。所以,7岁之前,建议自己画,多提供材料,多刺激生活经验。7岁之后,交给专业老师去做。
问题十五:
我家儿子三年级,喜欢自己一个人画。以前喜欢色彩,现在喜欢素色铅笔画 很细小的圈、方块、三角等…组合起来很好看,但画的很小,很精细,像连环画那样连续的,经常花好长时间画这个,不知道是什么心态,还有孩子一味涂鸦会不会失却构图的能力?孩子大一点以后,怎么把涂鸦与把握形体相链接呢?
龚江平:一般情况下,5岁以上的孩子会多使用硬笔,因为可以很好地表现他的逻辑认知,这个时候是孩子的逻辑性发展很快的时候,所以,他可能不喜欢用色彩。但在之前色彩却是必须要的。一旦精细化的方式开始,那么孩子就开始进入客观和作品的阶段了。画的小,通常是孩子的经验在限定在某一个方向上了。对大孩子来讲,这个无所谓,对小孩子来讲,需要扩展他看事物的眼光。
一味涂鸦不会丧失对构图能力的把握。其实,所有的涂鸦都有构图,小时候用的是逻辑与认知来安排位置,大了,就开始用美感来安排。如果是大孩子,可以适当请教专业老师,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觉,该强调什么,如何强调。三年级的孩子会对客观性要求很高,不妨请教专业老师。
问题十六:
4岁的宝宝。请问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喜欢把几种颜色混在一起,玩橡皮泥也是如此,家长应该如何反应?需要提醒、引导还是只看不说?另外,孩子这样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在幼儿园,老师也让涂色,我们就是乱涂的,我们家的玉米涂为绿色,完全是自己想用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给她纠正吗?
龚江平: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反应,但是提供的材料错了。孩子早先就是混色的,就是改变固有颜色的,因为他们是用情感来对颜色做解释,不像我们是用眼睛来看颜色。不需要纠正,但需要改变提供的材料。提供合适的材料之后,一切的问题都不存在了。我们只需要去观察他如何使用就可以了。颜色混合,最好的就是水粉颜料盒水彩颜料,可以看到更多混合出来的变化,可以流动,可以用身体接触。
问题十七:
5岁半了,一个月能画几厚本。不过还是范围有些窄,几乎都是画她自己最心爱的恐龙啊,大山猫啊,狼啊什么的,怎样才能让她把画的范围扩大呢?
龚江平:所有的动物都会有感情,如果你想在画面中用到车,就然恐龙去开车,如果需要用到人,就告诉孩子,有人跑到这个恐龙世界里来了,该怎么办?有人来了,猫会怎么反应?
把你需要让孩子关注到的东西,加入他喜欢的世界里,联系就产生了。关于这部分,我博客上也有《天天奥特曼,不是问题》,可以参考。
其实,要注意这个思考方式,观察是可以表现更具体的,但是,艺术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去感受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