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老师:《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错误动机》(网络讲座)

(资料来源于荷爸亲子育儿总群)

讲座提纲:

1.你了解行为发生时的情境么?
2.环境及计划是否能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
3.环境及计划是否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
4.行为是否由一个不当的角色榜样引起的?
5.父母的行为期待是否适应这个孩子?
6.孩子是否缺乏一些知识与技能?
7.孩子是否知道这个行为的后果?
8.孩子是否已学会了错误满足需要的方式?
这两年在网络上推广家庭教育理念,接触到许多朋友有关孩子行为的一些问题咨询,发现许多父母经常是问完了这个又会有另一个,拆完一招还有一招,疑问无穷。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父母掌握一些方法,能将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有一套流程可能帮助他们理顺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
五月份我讲了一个《PET父母效能浅淡》,也是出于这个目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是一个很系统化的亲子沟通的工具,它针对孩子的行为问题给出一套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个人认为这个系统还不够完善,于是我总结归纳了今天这个讲座《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来作为PET的一个补充,并且我建议在进行PET的操作之前,可以先利用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来过滤一下,这些在我上次的讲座中也是有提到,欢迎参照。http://user.qzone.qq.com/23291638/blog/1337992721
今天分享的内容大部分来自《儿童纪律教育》和《正面管教》二书。
《正面管教》,一直是山雨向朋友强力推荐的一本书,它里面有许多有效的“管教”工具,还有丰富的案例分享,既有人本主义理论的积淀,也有父母效能的沟通技巧,是一本知识性与操作性兼备的经典,非常值得参考。
其中被各个Q群及论坛讨论学习得最多的,应该是不良行为目的与分析这一章节,不良行为目的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瑞克斯发现的一个理论。德瑞克斯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他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背后存在错误的观念,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后面,动机却往往是正面的,它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德瑞克斯认为儿童之偏差行为目的有四种: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当鲁道夫.德雷克斯解释这四个错误目的时,人们常常会问:“你怎么能老把孩子往这些框子里放呢?”德雷克斯就会回答:“不是我老把孩子往这些框子里放,而是我老是在那里找到他们 。” 
为了不至于让刚接触这些知识的朋友“老把孩子往这些框里放”,在介绍四种错误行为动机之前,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不良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当你仔细观察时,你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这里面就涉及到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这段不良行为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几种原因:
一、缺乏知识,
二、缺乏技能,
三、成长中的阶段性行为,
四、受原始脑的操纵。
其中前三种,我把它们称为正常的偏差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中有许多的客观原因在里面,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都可以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特性。
缺少知识,缺少技能是问题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他迟早会了解到的,父母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个问题?我觉得父母太过焦虑了,并且不经意就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有些知识和技能,比如社会人际上的技能,只有孩子在群体环境中体验经历过,才能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技能。
父母的定位是帮助孩子,要么是示范引导,要么仅仅是心理补偿,给它成长的能量。
张文质老师有过一个讲座,总结就是:教育,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发现与等待的艺术。我想,对于内心充满焦虑,总觉得孩子不管不行的父母来说,发现与等待,可能是最好的药方。
提到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我推荐《儿童的纪律教育》这本书,这本书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下面这个图,就是行为问题原因的分析图。

点击查看原图

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我总结是先客观后主观,先环境后个体,先自省后觉他的这么一个流程。   所以探询行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妨问以下一些问题:

1、你了解行为发生时的情境么?

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情境背景,不试着去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那么你看到的孩子行为问题,可能就仅仅是一种假象。如果不能客观地去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本身就已经陷入主观印象中去了。

前几天一个朋友提出问题,说4岁多的孩子把另一个孩子从健身器材上踹下来,父母要求他向对方道歉,死活不肯,问应该怎么说服孩子。

因为截图不太清楚,我当时没有注意到“踹”这个带有强烈情绪的字眼,所以我把它理解成孩子正常的运动冲撞。在我的观念里,4岁多的孩子不存在一个恶意的动机,孩子都是善良的。可是它这里使用了踹这个字,可见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的情绪如此失控以至于不去思考行为后果。

案例中的妈妈恰恰忽略这个思考,没有先去了解发生了什么,直接判定孩子有错,要求孩子道歉,结果就遇到抵触对立。后来了解到孩子也觉得委屈,他也是受害者,他踹人是因为他先前被那个孩子攻击了。

孩子的踹人行为这里存在许多种可能,比如孩子的语言表达可能不够成熟,可能没有受过情绪调节的示范与引导,孩子可能不理解行为后果,不知道这样踹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伤害,这些都是行为问题的原因了解孩子的父母很快可以得出结论,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行为发生时的情境与背景,就很难找到真正的原因。

先了解,后分析!

了解情境之后,接下来我们可以思考,孩子的行为发生,是不是我们创建的环境有问题?

以前我分享过一个环境一致性的注意事项。

孩子一边作业一边玩,这种情况很常见吧,这里面其实与我们的环境设置有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作业的地方,最好是无干扰的。假如写作业的桌上有玩具的存在,这背后的信息不就告诉孩子我可以玩么?

有一个孩子,作业磨磨蹭蹭的,后来我发现,他作业的位置正好可以看见电视机,写一会就会看一下电视。即便哪天电视没打开,他也已经没法专心,总惦记着。

自制力咱们暂且不提,作为环境的建设者及管理者,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环境设置与我们的规则要保持一致,否则孩子也容易失去界限,因为这是矛盾的信息。

因此在发生行为问题的时候,通常我都说父母不要太着急去管,没有想好怎么管就先放一放,今天的不管正是为了明天管好。

放下“管”的心态,我们可以先从环境上着手,往往环境改变了行为就改变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就像我们路过垃圾堆,不自觉地也会吐口口水在地上,对吧,这能批评是个人没有公德心吗?不好说吧,因为环境往往影响人的行为。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应用环境来引导人的行为,我是从事酒店管理的,酒店管理中就会用到许多改变环境来引导行为的技巧。

比如酒店发现客人乱扔烟头,这个怎么管?顾客是上帝呀,管不了,只有调整环境,多在过道中设置垃圾桶,并且一发现有人抽烟,就派个服务员端着烟缸跟着,面带微笑,笑得你都不好意思抽,只好灭了。

这是曲则全的妙用,可惜父母很少这样想的,父母是天下最大的权力架构,这个敬畏之心,尊重之道,还是少有人心口随一的。

有点扯远了,呵呵,不说它了,接着分析。

2、环境及计划是否能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

环境常常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原因。环境设置中需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幼儿需要大的整洁空间以保持运动,所以责备孩子的不小心撞倒了东西,还不如检讨自己创建环境到不到位。

环境常常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原因。环境设置中需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幼儿需要大的整洁空间以保持运动,所以责备孩子的不小心撞倒了东西,还不如检讨自己创建环境到不到位。

孩子生理上会有许多的需求。没满足也会造成孩子行为不当,比如没得到运动释放的孩子,在家里总是很多动作,又不肯这么早睡,很让人烦心。

一位朋友说孩子2岁不到,一没得到满足就闹脾气,问这是怎么回事。

我说这很正常,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理解与回应,会很懊恼,他会感觉到不被理解不被关心,所以倾听是很重要的技巧,倾听具有移情的作用就是因为他感觉被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要学习做一个听“话”的父母,不是要求孩子顺应我们的节奏,而是我们尊重孩子的节奏,我理解孩子的节奏为轻柔与缓慢,这种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孩子的成长需求。

早上孩子起不来床,妈妈叫醒的时候甚至还会引得孩子发脾气。这是很多朋友遇到过的情景吧。

但是这个行为我就理解为这不是孩子的错,这里面,其实体现孩子这个轻柔与缓慢的节奏。

孩子会发脾气,纯粹是生理上的原始反映,狮子老虎如果睡觉的时候被吵醒了,它们就会变得愤怒而产生攻击行为。

人也是一样的。

但是父母不能感受并理解它,因为要上班,着急等等,往往在叫孩子起床这个环节很容易失去耐心,最终不是批评就是怨责,所以经常发生亲子间的冲突。

所以我建议把这个过程拉长放慢,打开窗帘,放点音乐,或者读一读昨晚的故事,一边肢体接触一边温柔叫醒,孩子就像花开一样苏醒了。

一早好心情,一天就好心情啊,呵呵。

3、环境上的问题,还包含这个环境未能满足一些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这一部分也需要父母去观察,去满足。孩子有哪些情感需要?

孩子至少有安全与接纳的需求、有权力的需求 、有安全的需求等诸多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如果这些情感上的需求不能满足,孩子就会用许多我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来试探,来寻找,来确认。

比如打扰,比如哭,比如做一些引起你关注的破坏行为。我这里列举几个我们平时可能容易忽视的需要:

(1)所有权的需要:物品的所有权概念,其实是一个正面的需要,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界限。

中国的家庭里物品都是共用的,这个物品归属不明确,相应的责任归属也就模糊,所以我发现许多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而又不习惯整理自己的东西,这里我觉得就有归属权这个因素。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东西负责,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里要建立所有权的这个意识。

说到这里,想起今天在荷爸群里聊的分享的话题。这里反映出许多妈妈就没有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这个需求,强行要求孩子去分享自己的东西。

(2)独处的需要:长时间的社会活动会造成厌倦,会发生反社会反群体的行为,对群体排斥,情绪失控等等。

这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需要。

独处的需要,成人也是一样的,天天应酬的话,他就会想到郊外去透透气,电视里有钱人就去马尔代夫度度假,呵呵。

所以如果孩子回到家,情绪低落,想安静一会儿,别急着跑去问这问那,孩子可能就是想一个人呆一会儿。

我的一个理念是家庭是学校的补偿,家庭是社会的补偿,家庭就应该具备这种调适的功能。这是独处的一个需求。

(3)成功与挑战的需要:这里主要要考虑的是计划安排。

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和孩子互动的时候,要适当考虑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当然也要考虑给孩子一些挑战。

以前有人说过这里也有个二八原则,呵呵,80%的成功体验,20%的难度挫败,可以参考。有的家长陪孩子玩,自己也陷入争强好胜里去,惹得孩子要么沮丧,要么暴躁。

所以我建议和孩子一起多玩合作类的游戏,少玩一些竞争性的游戏。在玩有输赢的游戏时,不妨也遵照这个二八原则适当地满足孩子这个需求。

如果前面说的环境内涵第一个讲的是物理环境,第二个讲的是情感环境,那么环境中应该还包括第三个:人文环境。

所以第四个思考可以是:

4、行为是否由一个不当的角色榜样引起的?

是电视?所崇拜的成人?还是所钦佩的同伴?

从榜样中得到的错误学习,这个行为原因的指向,也不在孩子的身上,而在成长环境上,由于不好的榜样造成孩子的模仿行为,这也不是孩子的错。

孩子是社会中的孩子,孩子是环境中的孩子,我们尤其要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是家庭中的孩子。

什么是教?古语:上行而下效之,谓之教,可见榜样示范是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很奇妙,每个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会尝试许多新鲜的语句语感,比如“王八蛋”,“我靠”这些你不能接受的语言,往往父母会很在意。

其实这种负面的关注反而容易引起孩子应用的兴奋性,更加刺激了它的存在。对于这样的行为问题,常常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是从哪来的,淡然处之,只要不是家庭角色中有这样的范例,那就是不足为虑的,因为越关注越强化。

我女儿经常说“倒霉倒霉”,事情一不乐观,她就出这口头禅,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成龙经历记》中的台词,对于孩子来讲,这是具有喜感的一句,并不如我们想像得会是一种消极暗示。

所以说,很多行为,之所以成为问题,事实上真是父母的问题,往往不是误会了就是放大了。

刚才说的几点,我把它归为首先需要思考的环境上的问题。

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前面说了,有几个方向:先环境先个人,先自觉再觉他,自觉,就是自省,从自已身上先找问题,思考是不是自身观念上有问题? 

5、父母的行为期待是否适应这个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发展上的,文化上的,性格上是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父母一个典型的缺失,就是对儿童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不太了解。

比如典型的阶段性行为,如2岁孩子说“不”,追求完美秩序,固定的位置谁也不能坐、吃饼干只吃完整的等等。

许多我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无非是我们不了解这些成长的规律性特征。

所以我总结父母学习的几个方面之一,要先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发展规律,比如思维发展,心理发展,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等等这些知识,这方面的书籍可以看看《发展心理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家庭与儿童》,《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你的N岁孩子》等等这些书,我相信还有更多,呵。

第二个父母需要觉察的问题:成人的期待值对孩子而言是否合适。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恐惧的开花,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以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出父母的问题。

这一部分常常体现为父母的不成熟。父母价值观与性格投射以及心理伤痕下,往往很难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精神生命。

父母效能的创始人戈登有一问:你喜欢的是孩子,还是喜欢这种类型。

父母的眼中常常看不到孩子,至少看到的不是当下的孩子,要么是假象中的孩子,要么是期待中的未来孩子。

这是值得思考的,父母对孩子有时候像商品,有分别心,有喜欢有讨厌,尤其是有几个孩子的父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这些表现就会更明显些。

孩子的气质,有许多是天生的,黄帝内经里分析身体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性格也不同,性格类型也把人分为胆汁质,黏汁质之类,这些都会影响气质性格。

接纳孩子,就是要接纳孩子与其它人的不同。

在我遇到朋友们咨询的问题中,就有许多是属于成人期待的问题,比如说孩子内向怎么办呀,胆小怎么办呀,好动呀孤僻呀,这些带有明显的标签的评价。

这些带有明显的标签的评价,大部分是来自父母不喜欢这种类型或者说不接纳这种性格特征,关键是,父母越不接纳这些特征,孩子越不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生改变。

这近乎是一种吸引力法则:你把它当问题,它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

孩子,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来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的使者。教育孩子,最终会回归到父母的心灵成长这个层面上来。

所以在分析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中,思考自身认识上是否存在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不管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我都认为经过自省自觉这么一个过程之后,再来分析是不是孩子身上的问题,会柔软一些,也会客观一些的。

第三部分:孩子方面的问题。

6、孩子是否缺乏一些知识技能?他能准确表达吗?他能参与游戏吗?他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吗?他懂是如何协商解决吗?

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我们往往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父母只做三件事》当中也有这种理念:当孩子的律师。

也就是说,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我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有没有合理的理由。

当我们能主动地去寻找一些合理的解释,在处理起孩子的行为时,也会客观公正得多,并且态度上也容易柔软和善一些,而这些往往又会决定我们的处理效果。

事实上,许多我们认为的不良行为,其实原因很单纯,大都是由于孩子的发展不够成熟。

有一句话说:年龄,本身就是行为问题的源头。

《儿童纪律教育》中把孩子不成熟的表现分为:

生理发展不成熟

情绪调节能力不成熟

语言发展不成熟

社会交流能力不成熟

认知方面不成熟

这些方面的不成熟,需要父母正面的帮助,引导,指导,示范,让孩子体验认知等等方法来建构,惩罚等直接管教行为对孩子的学习而言,不仅有可能无效,还可能是伤害性的。

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表现我们举一些例子:

(1)生理原因造成的:碰撞。

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运动强度不够,孩子的肢体运动发展往往不到位,很容易在跑动的过程中碰撞到同学,从而引起冲突。

我身边甚至有7岁的孩子跑着跑着自已绊倒的,而这一类孩子也容易出现注意力障碍,这和运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我们要引导他们表达歉意,避免冲突,同时安慰受伤害的孩子理解他的“不成熟”。

他只是需要训练。

(2)情感方面的不成熟:哭、攻击行为。

情绪的流动能让人的精神达到平静的状态。我倡导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允许孩子的情绪自由流畅。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它的行为常常回归到本能的原始脑状态,比如遇到批评或者排斥,孩子的情绪要么沮丧,要么愤怒,就会表现出哭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它的行为常常回归到本能的原始脑状态,比如遇到批评或者排斥,孩子的情绪要么沮丧,要么愤怒,就会表现出哭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成人去倾听他们的情绪,并且引导他们通过语言的表达需求。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示范如何建设性地释放情绪的方法,比如通过亲子阅读,绘本故事等等。

(3)语言发展的不完善和社会交流技能的缺乏,也常常是孩子在交流中造成哭和踢人咬人等原因之一。

表达不出来所以直接动手,这是运动思维阶段的一贯表现;不懂得如何加入游戏而在边缘捣乱,想和一个朋友玩而使劲拍他等等,这些良好意愿却表现为不良行为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理解与帮助。

(4)认知方面的不成熟,大都表现为孩子对规则或者限制不理解。

比如我们说的孩子自我中心,喜欢“说谎”、表现“自私”、有时还有“偷东西”、作弊的行为。

其实了解了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就知道这些行为特征只是道德发展的一些阶段性行为。

这里可以应用行为后果的一些管教策略来帮助孩子。父母平和的心态与耐心地等待,是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偏差”的关键。

这部分不良行为,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寻找其中的合理性,往往我们就能发现这些都是正常的阶段性问题。孩子没我们想得那么坏,孩子天性是善良的。孩子也没我们想得那么弱,孩子是有能力的。

7、孩子是否知道这个行为为什么重要?他理解他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

本质上讲,孩子不理解他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在许多情境下,是孩子社会发展和认知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当然,父母这样发问,也是对孩子造成后果的行为做一个宽恕。只要是我们没有引导孩子认识到后果的行为,都是可以宽恕的行为。

比如无数个第一次的犯错。犯错不要紧,但是重复犯错就很可疑了。

这个单元除了宽恕以外,还可以利用故事,绘本等让孩子了解行为后果,也可以在生活中讲案例做示范让孩子体会后果,还可能用到的行为后果管教的一些策略。

比如刚开始提到的案例,4岁多的孩子把人从健身器材上踹下来,这个行为后果的危害性我想这么大的孩子是预见不了的。

所以父母的处理重心是定位于帮助孩子,帮助他理解他这样做是伤害性的。

所以我建议妈妈第一时间去查看受伤的孩子,并对此做出补偿行为,而不是去批评孩子,态度强硬地要孩子去道歉。

行为后果的管教策略,我也简单地归纳了一些,欢迎察看http://user.qzone.qq.com/23291638/blog/1338345770

同时《正面管教》中的最后章节,其实也是后果管教策略的一些应用,也推荐深入一下。

最后一个分析。

8、孩子是否已学会了错误满足需要的方式?

德瑞克斯的几个错误目的,往往就是孩子学会错误满足的方式体现。

孩子用不适当的行为来引起注意,以此获得关注,这是孩子错误理解的动机中的一个普遍表现。

而在受到打压或者挫伤之后,错误地以为冲突能体现权力,报复能体现价值等行为,都是孩子自以为可以获得满足的方式。

所以这部分是父母管教中的重点。这个我们一会再谈,也就是海报上提到的错误动机,这里我也要纠正一下,只有错误理解,没有错误动机。并且我认为这个错误理解也是归属于行为问题的原因的一种,所以本来是不用特别强调的,只是相对而言,德瑞克斯的这个发现很多机构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单元来讲,所以突出了下。今天的分享前半部分就是这些内容。

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基本就是这么个流程,从环境到自身然后到再孩子,先客观后主观,先单纯后复杂,相应的解决方式可以对照下面这个图。

点击查看原图

这个图我认为在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方面是不够完善的,相信大家在我前面讲过的内容中能整理出来,也算一个作业?呵呵。

对于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大家也可以观照我整理的这个思维导图来理解,或者能加深点印象。{nextpage}

点击查看原图

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大的框架来自于《儿童纪律教育》一书,这本书我觉得涵盖了许多理念,同时它也精简了许多内容。

比如PET的有效沟通技巧,(这部分我推荐《父母效能培训手册》),比如行为后果的管教策略,(这部分《正面管教》中有许多策略是它的原理衍生出来的),比如德瑞克斯的错误目的的分析。

我五月份的讲座也提到过,行为目的的分析现在已经纳入PET父母效能培训体系中去了,而且日常生活中,出于这些目的而产生的行为也成为了一个阶段性的表现,所以借此我也想简单地概括一下,以下大部分内容为《正面管教》摘录,我也就加快速度了。

错误满足需求的方式?

错误的是行为,也就是满足的方式是错的,而需求是没有对错的,需求是成长的动力,所以我们说每个不良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能理解。

动机是正面的,因为人有需要,只是他的方式是错误的,而往往孩子没有领会到。甚至由于父母错误的应对反而造成了它的满足,从而强化了他的这个行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德瑞克斯这个发现的原因。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这四种错误目的以及父母应该如何来应用解决。

先来看看这四种动机下的行为特征:

(一) 获得注意

通常孩子因错误理解而产生的行为,都会从期待获得关注开始,关注意味着爱与归属,得不到爱的确认才转为报复或者退缩,这也是有一个规律性的发展,所以为了获取关注这类目的的行为最为常见。

获得注意的行为有许多表现,从干扰程度来区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自我表演。孩子在你的边缘活动,他们说“看看我,看看我”,有时是夸张的动作,比如在客厅舞枪弄棒,有时是夸张的情绪,比如摔一跌大哭不止。

他们自导自演,假如没有观众,他自己也会厌倦。

2、炫耀显摆。我见过拿着100分的试卷大呼小叫的孩子,他的成绩很好,可是他的自我肯定不够,他们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这类孩子的父母要么肯定孩子太少了,要么就常常夸奖孩子,这是一种外部评价过多的表现,反而孩子的内心里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只有他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同时父母也相应地表现我关注到了,这种“懂我”的感觉,真是有质量的陪伴。

3、骚扰破坏。同事的孩子属于这种类型,他们不太懂得用语言表达,经常采取动作,推人,动你,干扰你工作。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你陪我玩吧或者停下吧,我需要你听我说。当然也有些会缠人的,折腾人的,惹得人火大的。

4、装弱纠缠。会的装不会,行的装不行,总是找你说需要帮助,这也是孩子获取关注的借口之一。有的孩子一回家就说被谁欺负了,总是报告这些“负面”消息,这样的家长得注意了,它的潜台词是说:“你欺负我,你很少关注我,并且只有在我告诉你我被欺负的时候,你才关心我。”

为了获取关注的行为有许多,一会儿我们会提到利用两条线索来分辨。

(二) 争取权力

争取权力其实是自我发展的一个表现,它是走向独立摆脱依赖自我成长的一个本能的过程。人的三个反抗期(2.5岁第一反抗期,7-8岁左右的中间反抗期,12岁后的青春叛逆期)正是为了这个本能出现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权力争取是正当的动机,人都需要自尊,人都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当他们被批判被压迫的时候,权力争夺的需要本能地出现,即使冲突暴发。这类似成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一触动到心理防线就回归原始脑状态,固执已见并且拒绝合作。

典型表现是说我就不,我偏要,或者消极抵抗,无言抗争。

(三)报复

通常权力竞争愈演愈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并相信自己是不可爱的、是受害者,当他察觉自己无法击败父母的权威时,就更为沮丧和气馁了。于是他转而以报复的方法,借着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企图以残忍和让别人讨厌为自己寻求一个地位,以报复的手段来平衡自己的情绪。

这些意识往往孩子是自己感觉不到的,念头的产生近似一种本能,典型表现是骂人,说一些你听了会很伤心的话,比如“臭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坏的妈妈。”

(四)自暴自弃

当孩子感觉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觉得他在“好”的社会里丧失了地位,他真的就干脆彻底放弃了,因为他想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终究是要失败的。

他会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是很糟糕的”等借口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的期望,他也可以借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责罚的机会。

如何识别它们呢:可以通过两个线索来辨别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 ——寻求关注

受到威胁 、挑战、激怒或挫败 —— 寻求权力

受到了伤害 、失望或者憎恶—— 报复

绝望、无望或无助——自暴自弃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会停下来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

寻求权力:孩子继续其不良行为,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这通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报复:孩子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这常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报复循环。

自暴自弃:孩子往往很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有时候,这样的孩子会把这种感觉“以行动表达出来”(或许会成为经常在班上闹笑话的人)来掩盖他们在学业上的不胜任感。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动机呢,缘于他们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价值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试图避免失败)

了解了孩子的错误观念后,有多少父母能立即做到理解和接纳的呢?不多吧。

在与孩子生活的时空里,父母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孩子在抢占我的领域,占用我的时间,侵略我的领地,许多无法接受的行为往往来自这种不成熟的自我防卫,不得不说这是个事实。我们太过关注上面所说的孩子的错误观念,父母就很容易产生防卫行为,无法平静下来积极引导。

所以我建议给孩子的这些心理译一下密码:

1.寻求过度关注——正面动机:爱,归属感。翻译:我爱你,我想确定你也爱我。

2.寻求权力——正面动机:重要的,价值感。

翻译:我需要自我掌握,我是重要的。

3.报复——正面动机:力量感,价值感。

翻译:我感觉受到伤害,我要展示我的力量。

4.自暴自弃——正面动机:避免失败,自尊。

翻译:我需要你放低期望,我不想再让你失望了。

通过这些翻译出来的语言,我们是不是更容易感受到孩子那充满感情的心声了呢,而同时,对于孩子这样表达出来的需求,我们那慈悲的仁爱之心,是不是更容易激发出来呢。

这就是积极转念的思维能量。

不良行为的错误理解应用的主要策略:

1.寻求过度关注——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

2.寻求权力——退出争斗,并要承认所发生的事情 ,邀请孩子协商解决。

3.报复——对孩子的受到伤害的感受表示理解,采用赢得孩子四步骤技巧。

4.自暴自弃——花时间向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做示范。

具体的解决方法我就不分享了,相信通过对四种错误理解的转译以及主要的解决策略,办法可以生成出许多,这一部分内容欢迎参考《正面管教》。

解决的重点,其实总不是那些技巧上,而在发现孩子的潜在需求方面,这是根本目的,满足需求是根本目的。

所不同的是我们的重心不在于改变它的不良行为,而在于引导他通过正确的方式来满足。

今天的分享,主要还是让大家能了解孩子行为问题的一些原因。

并且我试图整理出这么先客观后主观,先环境后个人,先自觉再觉他,先单纯后复杂这么一个方向,以方便大家理解得更清晰。

行为问题的原因有着诸多原因,一个问题的几个原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意味着,为了提供有效的帮助,你需要了解各种原因。只针对症状,而没有针对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管教注定要失败的;如果问题行为的原因没有找到,它还会继续浮现出来。

有关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系统化的思考,我期待朋友们能应用它来参照孩子的行为,希望我的总结和归纳能帮助大家更为直观一些。

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我不忍拆成细节一个一个地说,我的意图就是系统化,框架化。

所以今天的分享会显得很无趣,呵呵,但是你只要把自己的思维代入进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分析与解决的体系时,我觉得你可以用得着。

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不怕没方法,就怕没方向。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鲜花掌声)

希望各群自己能组织去深入学习《儿童纪律教育》《正面管教》以及《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点击查看原图

我建议把PET及行为问题分析结合起来学习,一个重在分析问题原因,一个重在解决行为问题。

为什么妈妈们喜欢先问怎么解决呢?父母首先要思考的是可能是什么原因。

我始终相信,办法一定有,而且能解决的只有父母,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是吗?

 

问题解答部分:

问题一:

妙南:我家孩子二岁二个月,女孩,刚上幼儿园二周,从园回来,每天都要从晚七点闹到八点多,可能是他没睡好闹觉,闹到我恨不得打他,就是一会哭着要干这,你满足了,他又不要,这样子,这样要怎么处理呢?

回答:

我透着问题里感应到情绪,呵呵。孩子闹,因为他有需求。他的需求是需要父母的陪伴。我这里提到的陪伴是心灵上的陪伴,是有质量的,而不是时间上的。

原因,情感未能满足。解决,用“心”满足。

问题二:

亦洲妈妈:我儿子激动了、不激动了,喜欢出其不意去捞一下别人,打一下别人,怎么解决?

格子苹果:我宝宝今年37个月,性格比较活泼,总是动来动不不停歇。 我每次带他去上早教课,最怕的就是他突然去打一下别的小朋友。在家里有时也这样,喜欢 打你一下。我和他说了很多次了,激动了,开心了,都不要打人,可以采用抱抱等方式。但他还是喜欢去欺负人家,搞的我每次都要去和别人道歉。

回答:

这个例子我觉得是正常的,问题是父母行为期待上需要更新认知。激动时有就爱拍打人,这是语言表达不成熟转而行动表达,一方面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给情绪命名。一方面让孩子认识到行为后果,感受别人的感觉,引导他虽然不是有意,但是别人会觉得疼。

请注意确认行为发生的情境。“欺负”这个评价是否有些主观了?

问题三:

飘扬草:孩子4岁9个月,女孩,很多时候很疯,不管在玩什么还是做什么都表现在哈哈大笑,乱扔东西,或表现得很粗鲁,尤其家里来客人或人多的时候更是这样子。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回答:

个人感觉是为了获取关注。可能妈妈需要思考平时给予孩子关注多不多,倾听得多不多,交流得多不多。

获得关注的解决,主要策略是引导孩子转向有建设性的行为。比如安排他做点家务,加上点鼓励赞赏,他会很乐意的。

当发生行为的时候,一般是忽视,而在不发生这些破坏性行为的时候,给予关注,满足孩子想要获得的父母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问题四:

爱脑公爱果果:我家宝宝2周半,每天早上洗脸洗手换衣服都要花好长一段时间才肯洗,我该怎么办?她总是自己再床上玩好一会儿才罢休。

回答:

今天的分享中提到,孩子的节奏是轻柔和缓慢的,它就是这样的一个生物反应,活动过程的转换我们都要注意要给孩子的思维一个缓冲。

洗手换衣服慢慢来,这就是他的体验,需要调整的是父母的心态与生活节奏。

问题五:

虫虫:孩子5岁,孩子很多意愿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比如:时间很晚了,要上床睡了,可她还要讲书,不愿意睡,如果没有满足她,她有时会采用非常过激的行为,比如用语言故意伤害你“你这个臭妈妈,我永远不要再见到你,你滚开”。。。等等之类的话。然后自己的请问这种情况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报复行为?应该怎么引导。另外,我们需要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吗?这样会不会宠坏孩子呢?

回答:

妈妈的判断应该是对的。孩子在权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往往会转而采取报复行为。

解决的主要策略是:理解这是孩子受伤害的感觉,所以不要陷进去。

可以采用的办法是一,先退出冲突,给双方冷静期,比如隔离。正面管教提供一个方案:把自己关进卫生间。二、等双方冷静下来之后,去倾听孩子的感觉(受伤害),再寻求共同解决的方案。

退出争执和倾听是重要的两步,后面的方法可以自己相机进行。

虫虫:行为?应该怎么引导。另外,我们需要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吗?

回答:我们满足的是孩子的内在需求,不是行为要求。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善良的吧。

问题六:

帆心:孩子,11岁,升五年级,现在在家就是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与妈妈脑,甚至很暴力,踢打都来,又不肯见外人,封闭,自己想干嘛就干嘛,父母只能围着她转,只要她不发脾气就好,也不肯去看医生。

回答:

第一,接纳情绪。发脾气是情绪释放,对身体有益,关键是尽可能引导在合适的地方与情境释放。其实孩子为什么会对家人发脾气,和我们成人一样,对最亲近的人往往发脾气,为什么,正面的思考,这是家庭相较更具有安全感。

第二,从孩子的情感上去贴近他。孩子发脾气,他有很重的情绪能量,而父母又不能接纳并倾听它,这是个问题。如果真如你所说,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的帮助。

这个太复杂,需要更具体的情况了解

问题七:

Hennessy:我儿子四岁,和她同学女生出去旅游八天,他总是忍不住去招惹他,那个女生就总哭,哪怕只是一句不好的话。就这事儿我忍不住想揍他了,怎么说都不听。我该如何引导呢?

回答:

四岁多的孩子,是处于人际交往的敏感期,同时他可能进入了性别认同的阶段,对异性有了认识的想法。这些是正常的探索,别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好不好。可以看看敏感期的一些概念。

认同他喜欢那个女生的这个情感,可以引导他通过语言表达,游戏邀请的方式去接触她。

问题八:

爱脑公爱果果:我家孩子好像很敏感,奶奶一说她怎样怎样,她就马上不高兴,然后就哭起来。如果到了幼儿园也这么不禁说,老师也就不喜欢了,如何引导这样的孩子呢?

回答:

还没上幼儿园?《孩子来自天堂》把孩子会为四种性情,敏感型,尤其是女孩子,是很普遍的存在。父母会不会是自己不太喜欢这种类型,所以在意。

所以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敏感是正常的。成人其实也敏感不是,你说我我也不乐意。

敏感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接纳,把他的敏感当正常。哭很正常,生气很正常。她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就觉得我很正常,我也很安全。

如何引导?淡化、美化。这是我的建议。

家庭应该成为一个学校及社会的补偿。孩子觉得受了委屈,我们要淡化这种伤害,美化对方的行为动机。

比如,孩子觉得同学欺负他。我们可以说,他只是语言表达不成熟,不晓得用语言表达,所以他一激动就会用手拍你,这不是打你,而是喜欢你呢。

问题九:

赣0805男中多妈:我家小孩4岁,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比如开门要第一,如果我们忘记了,没让他开,就会哭,要重新关上,再让他开,如果碰到这情况,我应该如何引导?

回答:

问题九可能存在今天分享中讲到的环境影响。许多家庭习惯灌输竞争的观念给孩子,什么都要争第一,所以孩子有这些表现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建议多和孩子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少一些比赛类的竞争性游戏。

案例中的孩子,也显现出一种权力的需要。开门是他的权力,满足它,何乐不为。顺便也可以把关灯啊什么的任务交给他。

这个面对,留给社会与学校不好么,家庭的作用更多的是补偿。竞争不是不可以有,只是我发现比例大太了,这是一种现象。所以主张。

问题十:

:男,18个月。我现在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我们点一不高兴就躺地上去了,就在那边不停的哭。。。以前我们用忽视的办法还管用,不一会他会自己爬起来玩别的,但现在好像不管用了,不理他,他会一直在那边哭。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养成这个习惯的?和点爸讨论来讨论去,最大的可能就是白天在奶奶家,只要他一哭一闹,他奶奶肯定立马哄他依着他。

回答:

问题十的妈妈其实很懂家庭教育了,呵呵。你已经有方向了,解决不是问题呢。

孩子是家庭中的孩子,每个成员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一定有正面的影响。

坚持你自己的做法。孩子意识到你是坚定的,那么至少他不会在你们面前企图通过这种表现来获得满足,那就够了。

所以,坚定你的原则。

我们说,温和的坚定,坚定是原则,而不是态度,态度是温和。可不是要你冷面硬脖子,这就激发冲突了。

18个月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坚定原则就是拥抱,微笑,身体执行。少说多做。

问题十一:

5岁女孩,每次在睡觉醒来的时候就喜欢发脾气,哭闹,很苦恼。

回答:

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顺应他表示关注就好了。当然也可能有情感上的需求,孩子睡前睡后会有一些退化行为,像一两岁的孩子,醒来后会找妈妈。可能需要父母及时关注,或者进行缓慢的叫醒他,避免他索求需要。

问题十二:

我的孩子2岁8个月,现在一遇到不顺他意的事儿就哭闹不止,一定要求大家按照他说的去做,比如在邻居家有一个好玩的玩具他想玩,因为玩了很长时间,到了该吃饭的时间,人家也要做饭,我就要带他回家,可他不肯,邻居让他拿着玩回家来玩,也不行,就非要在人家家里玩够了才肯走,请教山雨老师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处理。

回答:满足还是坚定,这个矛盾是父母比较纠结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习惯把自己和孩子对立起来。索求满足——坚定的拒绝。

然而这其实陷入了思维误区。这里可以应用PET里倡导的第三途径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中,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在人家家里玩。父母的坚定是什么?吃饭。那能不能有第三方案呢。在人家家里吃饭!可以不。

另外,对于2岁半左右的孩子,常常可以用的技巧的,给予选择权:你是拿玩具回家玩,还是吃完饭再来和朋友玩?

吃完饭再来和朋友玩呢?

邀请朋友带着玩具来自己家玩呢?

问题十二:

王珺:我家孩子三岁半,每次上阅读课都能自己上,但今年春天感冒,我就陪她去上阅读课,到现在必须每天我陪着上。我知道她缺乏安全感。每天睡觉必须抱着小被,上幼儿园都哭着想妈妈,我走了,就好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回答:

这个情境里的妈妈太能同理孩子了。这往往会造成孩子太能感应你的需要了。你会觉得孩子很没安全感,很需要你,但是结果搞不好是你很需要她,你对她的依恋更多,所以她的行为是在满足你。

和老师了解一下,你不在的时候是什么行为,如果正常,那孩子就没问题。

相反,父母要从容平静,父母焦虑,孩子惶恐,安全感更不容易建立。

问题十三:

妈妈:宝宝快3岁,别人碰不得他的东西,一碰就打人,很多次,虽然我们知道是别人先碰他的东西,但是他打人就反应太过度了,和他说了好多次让他和别人说这个是我的,我还在玩,可是宝宝要么不说,要么就很大声说并且推开别人,有什么改进方法么?

回答:这个我今天的分享中有提到,所有权的意识。所以孩子的行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父母需要引导的是表达,说不。在家里可以进行一些“是”与“不”的游戏,或者找一些绘本来引导,讲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是目的性不要太明显,要注意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