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鲜花《阅读与成功:双语阅读方法解析》专题讲座

(资料来源于荷爸亲子育儿总群)
首先说说我自己对阅读这件事理解的变化过程。出国前,很关注育儿理念育儿方法,知道阅读很重要。也买了一些书给安妮,其中有些很好的绘本。也知道听力理解能力很重要,所以在国外期间,买了大量的中文听力读物,当当上有的听力资源合适的差不多都买了。
但是现在回头看,自己对阅读的认识真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还是安妮在加拿大读书的这几年。从开始惊诧于他们对阅读的重视,到佩服他们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尤其是有效的阅读能力。目前大家批评教育总爱说中国人急功近利。其实,对于效果,老外一样追求,甚至花大力气研究怎么能出效果。只不过,他们的追逐的“利”更看重人的长远发展,看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远期利益。
下面我们就先看看北美教育是怎么看待阅读的:
一、阅读与成功的关系
国外有句话,叫做:Leader is reader。他们认为,所有的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是能读书会读书的人。阅读培养终身学习者。所以他们才倾举国之力推阅读。
关于这方面,我在《出国不出国》里面有很详细的描述,这里不再多说。相关内容博客中有部分连载。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阅读是一辈子的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2e7pv.html
关于美国总统挂帅举国推阅读这件事,有一篇微博:

点击查看原图

美国人为什么对阅读如此重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危机意识。这一点,我们从美国人家喻户晓、也影响了我们很多中国人的《朗读手册》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方式:

如果一个国家阅读得不够多,那么它就懂得不够多。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曾描述过这种危险:“在文明世界中,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无知的同时得到自由,这种期盼以前没有实现过,以后也永远不会实现。也许有人会说,国家的事情和咱小老百姓也没啥关系。咱普通人,把试考好,上个名牌大学。比啥都强。进名牌大学真的就是保险箱了吗?

我刚刚转发了一篇博客,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危机意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2e91v.html

下面摘录一些:DID YOU KNOW是美国乡镇信息中心教师做的PPT,荣获全球大奖(互联网可下载中文版)。DID YOU KNOW通过一连串的对比数字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高速的国际网络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以指数增长的时代——Google每个月的捜索超过27亿次;

人们每天发送的文字信息远远超过了这个星球上的人口总数;

今天英文词汇大约有54万个,相当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五倍;估计每周的纽约时报所包含的信息量,超过18世纪一个人一生可能接触的信息量;

估计全世界一年所产生的新信息量大约有40个exabybes,超过了人类过去五千年信息的总和;

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当现在的学生要用四年学习技术并获得大学文凭,当他们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

美国教育部长雷利指出,2010年最热门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04年还根本不存在。学生必须准备好毕业后投入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现在还根本不知道的问题。

国际公认的教育技术领头人Alan November提出,年青一代急需掌握全球化经济时代新技能,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习的必要性,有三样技能必须教给学生:

1.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

2.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学会全球交流;

3.教学生如何自我导向,如何不断组织自己的学习。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否也有危机意识?对于如何破解危机,是否心里知道可以从哪个方向入手帮助孩子建立核心竞争力?

也许有人说,我只想让孩子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不想让他功成名就。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成功,并非是做多大官发多少财。一个人心有所想,并有能力实现所想,这是最大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从来都和幸福不矛盾。或者说,幸福感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幸福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阅读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技能,阅读更能帮助我们找到心灵的家园。从个人而言,是一辈子如影相随的能力。从国家来讲,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这一点上来说,阅读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成为一种教育方式。所以北美主流教育中,才有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之后再用学到的阅读能力学习学科知识(read to learn)。而对于阅读能力,美国有非常严格的考核标准。

《出国不出国》有一节说的是美国的阅读战争。为什么一个国家为了一个教学方法是用全语言还是用phonics要进行十年的阅读战争?要哈佛教授牵头跟踪多年的数据,最后还要国会讨论,甚至总统还要签署法案?屈屈一个phoincs和全语言谁能作为主流教育体系中的阅读教学法为何如此大动干戈?就是为了结果,阅读效果。

越研究北美教育尤其是关于阅读方面的理论和做法,越能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教育能培养出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因为,阅读教育中,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而这些,不正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吗?

二、我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家长层面的问题:

上面我们说到的成功,很多人可能认为是个人事业生活上的成功。其实,在子女教育上,毅然有成功与否之分,甚至,这个成功要比个人事业的成功意义更大,因为它涉及的是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和未来。目前的独生子女家庭,使得大家对孩子的教育比以往都更加重视。但是,我们发现,问题也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如此?我觉得,和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整体的阅读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的,而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育儿方面。通过学习,获得足够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甄别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确定自己的方法和路线,最终创造出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策略和方法。

但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非常大数量的人不能投入阅读。从总体上来看,尽管整个社会文盲水平越来越低,但是能主动阅读的不多。

而主动阅读的人群中,理解不到位,缺乏独立思考,只能看出来别人的说法得不出自己观点的人非常多。这其中,最明显的倾向就是到处找方法,不看方法背后的前因后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东施效颦屡屡发生。严重的甚至对孩子造成伤害。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家长不会阅读,不能获取、筛选正确的教育信息,不能独立思考辨别真伪,是教育中最可怕的问题。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就要问怎么办了。其实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不断地学习。

一方面自己读书,更重要的是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比如我们目前的这种群体,每个人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分享出来再听别人的分享,提高就是这样获得的。我一直在群里论坛和大家说: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深深相信,分享是最快的成长方式。而我们做家长的成长了,孩子的成长也就会更加轻松愉快,尤其是会避免弯路。

目前看很多人对于给孩子花钱非常舍得,尤其是素材资源类的。但是,自己的头脑不武装起来,孩子能走多远呢?国外有一句话说: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小时候陪她读书的人。不仅是读书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能把书读到什么层次。所以说,自己的眼界和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当大家把精力埋头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真的是要时不时地抬头看路,而阅读能让我们看得更远。

2、 孩子阅读方面的问题:

因为家长自身阅读能力的问题,下面最直接的就是对孩子的影响。一方面,把阅读和语文或者英文学习等同,阅读不是培养能力,而是学会字词,应付考试。另一方面,阅读策略欠缺,即使想培养阅读能力,但是无从下手。

这其中,有不同教育流派的影响。比如跟随主张早识字的流派,可能早早就认几千字,早早就开始阅读了。结果呢?读图赏图通过画面理解的能力欠缺。这一点,非常多的孩子在中文上的问题,当开始英文之后表现非常明显。比如孩子的认知模式就认为阅读就是读字,所以一看到英文书,不认字,所以就拒绝。相反,那些读图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可以通过读图获得很好的理解,尤其是获得非常大的乐趣。所以英文启蒙初期的排斥就少很多。

关于阅读策略问题,国外的老师非常重视。但是因为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所以针对大孩子的较多。而我们,目前要补的是亲子阅读的课。这方面,需要认真的研究,目前我正在和分馆的老师通过磨合绘本精读课教案的方式,来解决亲子阅读的策略问题。这部分内容,我们后面有机会单独探讨。

说到这里,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文英文阅读谁给谁让路的问题。这是目前被问及非常多的问题。所以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之所以出现为谁让路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把中英文对立开来了。认为看英文书得到的就是英文。如果我们回到上面说过的观点,看西方阅读教育的做法。他们重点是培养理解能力、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如果从这些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你看中文书和英文书,最后是不是殊途同归呢?语言信号,不管是语音信号还是文字符号,最终都是一个载体。这种载体的具体内容若干年以后可能完全不记得了,但是当初通过这种载体获得的思维能力却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母语能力强的人,外语学习更容易。我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母语能力强,其实不是语言本身肤浅表面的东西,它的核心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这种能力,一旦能够把另外一种语言符号对应,那么原有的思维基础就决定了另外一种语言能力。

但是,这个命题的成立并不能带来另一个命题的必然成立。也就是为了保证母语能力获得足够的发展,放弃其他语言的启蒙。

任何语言的发展,和提供的时间有绝对关系,但是并非100%的时间就会有100%的效果,这中间引导者的方法以及自身的基因水平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没学别的语言中文照样不好的情形出现。就像我上面说的我们成人目前在阅读上在思维能力上的欠缺和早学晚学英语有关系吗?

显然是因为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我们的教育学教的是语文课本而不是阅读。我们学的是别人的知识,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主体是课本,而不是人。

而把100%的时间分出来一部分进行其他语言的启蒙,共同帮助孩子建构整体的思维能力,甚至提升他们整体的智力水平,目前已经被世界上诸多的理论学派和实践者所认同和证实。

另外关于母语地位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知道那个叫王羽佳的钢琴小姑娘吧,现在应该是世界上比较有名气的钢琴家了,记得前段看到报道说平均每三天一场商演。她是12、3岁去的北美,在她20几岁的时候接受国内报纸的采访。她提出的要求是:用英文发采访提纲。

这说明了什么?尽管在国内呆到12岁,按照一般说法,母语能力已经形成。但是,此后环境的变化也不能保证母语地位一直占据主导。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同环境密不可分。没有一劳永逸的语言能力。有了还会减弱、丧失。如何保持,那就是不断地创造环境。

怎么创造环境?目前非常流行的说法是,在中国,没有英语环境学了也没用。那么我想反过来考虑,在美国,学中文是不是同样甚至环境更差?为什么有的人,比如李开复,大家能看到他的博客和微博。看他的语言广度和深度,觉得和我们有差距吗?他同样是11岁左右去的美国。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身边的例子。在温哥华的时候,一个是朋友的孩子11岁过去的,还有一个是12岁过去的。前者过去之后免ESL,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被两所mini school录取,老师非常惊讶于她的语言能力竟然刚到加拿大一年不到。

她的故事在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0hr8a.html

而另外一个孩子,从ESL一级开始,一共要过四级。在此之前很多主课没办法选。 

从小安妮的情况看。四岁之前主要在国内,中文是母语。此后到8岁,英文的广度和深度要超过中文。因为中文阅读当初在加拿大期间没有跟上。8岁以后回国,用一年多的时间,中文英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基本持平。而回国一年以后,对中文越来越有感觉。目前基本维持在双语思维的状态。两种语言的转化非常自如。但是,我不知道,未来的时间里,哪种语言能成为他真正的母语。因为那要看她会长时间地处于哪种语言环境中。

但是不管是哪种环境,坚持通过语言发展思维这一主线才是硬道理。

目前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优秀的阅读资源、阅读方法都在西方。美国总统挂帅推阅读,那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中,其中就有大量的资源开发,更有大量的方法研究。

这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美国提倡早阅读,0岁开始。这个阅读不是我们理解的:看书。0岁开始的孩子怎么看书?看什么书?具体作法可以看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2e85s.html

目前我看我们的妈妈选书,能够体会到人家做书人的科学的少之又少。

我博客磨耳朵目录下: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09669161_15_1.html,有0-8岁原版图书资源的分类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他们的设计特点,如何体现出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如果能把这一点掌握,科学阅读才有可能实现。

而透过资源的表象,我们更能看到的是,美国人对于阅读心理的研究。比如对于把书读出来这件事,我们很多家长老师觉得天经地义。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早早要求孩子跟读背诵的,也可以看到有些妈妈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早开始自主阅读的。而这些作法中,大家想到一点没有,那就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样《出国不出国》有一篇文章,是联合作者美国的美好妈妈写的,叫亲狗陪读,也就是说孩子在自主阅读之初,会很畏惧。为了缓解压力,美国的社区图书馆特意象训练导盲犬一样训练陪读犬,孩子在特定的房间里给狗读书,没有大人的围观、评价和要求,而狗会适时表达赞赏。

也许有人说我们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啊。其实不用具备,只要我们研究阅读规律,把美国人花巨资研究的成果拿来,就能少犯很多错误。{nextpage}

3、 老师阅读方面的问题:

说完了拿来国外的成果,那就不得不说说国内目前阅读教育的现状。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大批阅读推广人,他们的努力很值得敬佩,应该说,正是他们的努力改变着大家的阅读甚至学习环境。

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对于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还有局限。尤其是,面对中国的家长,大家觉得阅读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要的是成绩,这个怎么办?

我觉得要想解决,还是要从效果入手。美国人为什么能把阅读推广的如此深入人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阅读让更多人看到了阅读的孩子和别人的不同。

据我所知目前也有私立学校以阅读为主打,他们的阅读成果就很让家长信服。所以要想让家长认同,效果是必须的。这一点,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国外的作法:使阅读接地气。而在培养能力的方法上,中英文绝大多数是可以互通的。

关于英文的亲子阅读,我提出的亲子阅读三步曲:

http://bbs.anniekid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331&highlight=%C7%D7%D7%D3%D4%C4%B6%C1,实际上就是融合了国外阅读中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的具体做法。

这些做法,目前我们的老师,在集体阅读中,在中文阅读中,其实都是可以使用的。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个主线,知道阅读不仅仅是读字,不仅仅是读字面本身的含义。阅读需要引导思考。而引导思考的具体策略,则是老师和家长们包括我本人在内需要不断打磨的。

最近我在和我们的老师打磨绘本精读课的教案,我发现,他们提问的方式、对画面的理解,对逻辑思维的引导等等,都在发生质的飞跃。究其原因,就是方向。阅读的主体到底是谁,这是问题解决了,细节的方法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到自如的程度。

总看到大家跟我要方法,但是,理念才是灯塔。阅读培养的是什么人?培养人的什么能力?这个问题解决了,具体的方法即使有所不同,都不会出现偏差。

三、阅读策略及阅读方法

前面我们说过,国外阅读重点是培养能力。尽管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能力有后劲,但是却没人能够直接获得能力。能力的培养靠的是方法,那么好的阅读策略就是阅读能力进阶的魔法。

怎么理解阅读策略?其实就是引导孩子阅读的方式,比如猜测、连接、提问、推理、批判,从已知思考未知,探索新知这样一个过程。用这些具体的方法把孩子充分调动起来,阅读是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灌输的过程。好的阅读策略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独立思考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

前些天天我去济南做讲座,下午去一个连锁园给老师讲座,其中一位老师对于如何讲图就觉得把握不好;

而另外一位老师说《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我给小宝讲图的过程让他一下子开窍了。

其实,没有确定的模板,即使老师们做的教案也不能称为模版,为什么?因为主体是不同的,所以阅读教学包括我们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密切观察主体的需求,让主体来主导阅读活动。所有的阅读策略,不能孤立地去满足成人的需要,否则,就又回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文本为主体的模式中来了。

记得我看老师教案的时候,第一次的教案,我发现就是我们过去的课堂模式:提的问题都是知识点,回答的都是标准答案。但是调整之后,我发现完全不同,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自己看图就比较草草地看了,根本没有沉入进去,当我沉浸去把自己当成孩子,把这本书当作是我自己读的书而不是孩子读的书的时候,我发现我有很多感受。而我和孩子之间再阅读的时候,实际上是我和她分享我的阅读经历,分享我的思路想法看法,而这个过程中,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当他们说出他们的想法。比如你猜。。。你知道的什么什么怎么样;你觉得如果。。。不这样,那结果如何呢。。。

说到这里,又要回到前面的问题,就是说,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同样一个策略,在使用上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程度上就有所不同。所谓的因材施教,前提是了解孩子的特点。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国内推广阅读很困难。就像有的家长和我说的,你的理念挺好方法挺好,但是能不能给我一个固定的1/2/3,我照着做就行了?大家觉得,可行吗?如果这样能实现,那说明什么?对,说明我们的方法是把阅读文本作为主体了,而不是孩子。我可以给大家示范文本,但是大家用的时候如果照搬那就一定会出问题。

关于阅读策略,大家可以看这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0lrd8.html

从以上阅读策略的角度去看老师的方式。

记得这篇博文后来引起了一个讨论,就是要不要对孩子提问的问题。

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似乎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回头看,从理念上理解,会发现,不是提不提问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问到让孩子不觉得是在被问,而是被打开话匣子的感觉。

所以我们说需要开放式的提问,不要答案的提问,孩子说也行不说也行的提问。这样孩子没有压力。而更重要的是,提问的目的不是要看孩子的答案,而是要看孩子的思考过程,引导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如何运用推理获得因果关系等方式。每一个阅读过程都强化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所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这样形成了。

关于阅读策略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只能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我说要和老师们磨教案的原因。今后我想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我们可以就具体的阅读过程来做下记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这样才会真正的有的放矢。我也会把这些成果分享在论坛和博客中,大家可以关注。

咱们群里对中文阅读有深入研究的不少,我也算抛砖引玉,等着大家的精彩呈现。目前对阅读兴趣方面普遍关注较多,尤其是低龄孩子通过演绘本做手工等方式进行的绘本活动也很多,这些都是特别好的尝试,不过我觉得大家还有很大的空间,把阅读能力提高这个硬梆梆的效果拿出来,让孩子能够从文本本身获得更大的收获,也培养他们习惯于平淡的阅读–方式上的简单平淡,但是头脑中却是风暴,我觉得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环节:

问题一:

我家孩子2岁4个月了,因为我的英语水平不好,所以感觉在英语这方面不知道要怎么做,我现在每天做的就是每天早上听15分钟的WEE SING 2个月左右了,听了一个月左右的时候会跟着唱泰迪熊的前两句,现在一听这首歌就会说GOOD NEIGHT。我想问一下,对于我这样的情况,还可以做些什么吗?

回答:这个问题说的是启蒙初期的资源问题,儿歌是韵律节奏的好素材,对初期的兴趣和语感都非常有好处,但是不同的素材作用不大,所以交叉使用效果更好。比如:视频和图画书便于情境对应,所以对理解非常有帮助,如果能适当地导入会更好。

当然这个问题要看家长的精力也看家长的英文水平,2岁多的孩子,如果别的都不介入,仅仅就是儿歌,也会有足够的收获。投入到什么程度,这个是和家长对孩子的目标相关的,但是总体说,我不赞成太多的投入,越小的孩子越有资格慢慢来。

每天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积累几年就是大收获,所以给着急的家长降降温,教育最关键的是平衡,这一点最终就又回到育儿理念上来了,好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二:

我家姑娘5岁每天看台湾的美语烘焙屋,很喜欢,前几天我又买了体验英语的分级阅读,小家伙的兴趣还不错。请问这类分级阅读怎么样?

回答:我对英语启蒙的理念是,用母语的方式进行英语启蒙。分级阅读,国外是设计来自主阅读的,所以句式简单,单词量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但是语言是丰富的,母语的特点是什么?。就是随便听个什么,即使不是每个词全懂,但是能理解基本的意思,这一点,如果只有分级读物这类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个素材本身就是为阅读识字目的设计的。想我们孩子上学之前,在家看什么书?,课本吗?一定是故事性强的,好玩的,贴近生活的,或者满足一定认知需求的科普的等等。

所以,我们的孩子启蒙初期,应该按照中文上学前的模式,加强听力理解能力,广泛接触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各种场景,国外的动画片国外的绘本国外的系列书,都是满足这些的好素材,但是目前我们大家的问题在于,家长潜意识里对这些素材不了解,畏难,所以要解决的是家长对素材的认识问题,启蒙早期,家长眼界越开阔,看到的东西越多,以后孩子的路就越宽。

问题三:

孩子在1岁多是用洪恩点读笔接触过英语儿歌,真正开始语感磨耳朵是2岁后接触安妮鲜花老师的理论,目前已经3岁3个月,这期间只听weesing和语感启蒙等儿歌,每天作为背景音乐听听,每天基本都有读原版绘本,看动画片时间也少且不连续,孩子目前的状态是对英语很接受,会唱不少儿歌,有的复杂点的也能哼唱,能输出简单的单词,形成实物和单词发音的对应,但是我感觉是不是磨耳朵的功夫还不够呢?应该怎么做?还有是不是还应加强听力词汇的积累呢?这时候需要给听绘本故事音频吗?

回答:

看得出来孩子的输出与输入成正比,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种瓜得瓜,儿歌部分做得很好了效果也体现出来了,说明听力辨音能力有了一定基础,除了辨音还需要有听力理解能力,听力理解能力中,含着一个语法文法的内隐式记忆问题,比如母语,孩子每天听完整的句子,和场景相结合,能形成对应,所以能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个完整的句子中,就有语序、语法结构等诸多问题,所以我们说母语的孩子不用单教语法也不会错啊。

那英语怎么能实现这个能力呢?因为大家日常语境欠缺,所以就要用一些能对应的素材比如动画绘本等。先是让他通过画面对应整句知道这句完整的话大概要干什么的,然后利用他的辨音能力,可能就会实现复述,所以说,成段地听音频非常重要,语感就是从这种大段完整滴听得过程中获得的,当他们充分理解之后就能迁移形成输出,动画音频/绘本音频都算。

问题四:

我女儿1岁7个月了,一直在用安妮的读图三部曲进行亲子阅读,但是都只停留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也可以进行,但是因为我女儿还不会说话,感觉就是我自己在用英语读一遍,完全没有互动啊,这个怎么办呢?

回答:亲子阅读三步曲,我刚讲的时候有一个连接,可以去看下。这个三步曲最后一步实际上是说:给予孩子完整的语音输入,就是他明白了这本书是什么故事之后,大脑中已经醒成画面感了,去对应完整的英语语音信息,通过一次次对应,形成音和画面的条件反射,以后一听到这个语音或者见到这个画面,就会反应出对应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只要听了就可以,听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输入的过程,类似于硬盘想调取数据总要先装进去吧,目前就是装的过程,以后才会有反应。

问题五:

我宝1岁半,一直在磨耳朵,看英文绘本,但最近处于中文模仿期,不允许我讲英文,我只要一说事物的英文名称就“不不不”的喊不停,接下来我该怎么继续我的英文培养啊?

回答:一岁多的宝宝对应一般更强,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中文名字你要说英文她就会说不对,而且先入为主很强烈所以保护他的中文状态,中英文能力之间,也是交错上升的,就像我刚说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等,当一种语言要上台阶的时候,他就会专注于这个语言,也就是我们说的敏感期。他就想着这个事情,就要这样做,反反复复,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建构好了,反复就停止了,对中文的热恋就会变成平淡了,然后对英文又开始恢复。这个时候通过中文形成的能力会帮助他更好地解决英文问题,二者互相促进交错上升,这个问题,我家小宝前段有非常明显的表现,论坛里他的楼我详细记录了:http://bbs.anniekids.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1&extra=page%3D1

这是楼的链接具体哪层不记得了,从后往前看,一般多久不一定啊,所以要顺应他的需求,要不怎么叫孩子在前妈妈在后呢,好的教育者,是观察孩子然后发现孩子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创造环境,提供帮助。

其实是不是要磨耳朵不是绝对的,比如孩子不想妈妈讲中文或者不想讲书,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不想听歌不想看动画片,他不想的不强迫想的就顺应,而且随时观察变化,调整供给,磨耳朵是说从长远的思路上来说一定要磨。

问题六:

女儿今年6岁,从4岁开始英语兴趣班,目前到了自然拼读法的阶段,但是对单词读音比较含糊,而且感觉不是很理解,我没有很多的英语亲子阅读,是担心我自己发音不准确,平时多是给孩子看英文电影,我是不是还应该多给孩子磨耳朵,帮助她发音准确?

回答:不理解是单个词不懂还是全文?理论上说,phonics上连听力下接阅读,这个听力既包括听力辨音也包括听力理解,如果说孩子发音含糊,可能是辨音能力有问题,没听出来,这一点我们成人的耳朵一般就比较钝,所以小的时候多听培养对语音的敏感这是必须的,不仅英语包括音乐,都对辨音能力有帮助,而理解方面的问题和亲子阅读看动画片理解等都有关系,所以说不理解,两种解决办法:第一,顺应自主阅读素材,做好对应去理解,有条件的,同步进行亲子阅读,加大听读的量,这样会比单独使用自主阅读素材要效果好。

问题七:

请问自然拼读到底从几岁开始比较合适?一开始启蒙就开始?还是启蒙到到一定时期再开始?儿子2岁多开始绘本音频动画片启蒙了一年,现三岁多,没有系统学习phonics。

回答:5岁左右孩子具有拼读意识最好,但是不要早于4岁,所以我们说4岁以上,具备一定条件的可以。

这个有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19a2901017pho.html

问题八:

我的孩子1岁半 连续三个周末给她看清华的英语启蒙 第二次听 她就自己用手比划着little bee 看到peek-a-boo就自己蒙着脸说“猫” 会跟读个别简单的单词 对儿歌感觉一般 我给她买了“Mommy’s Best Kisses ”“I Love My Daddy Because…Board Book ”“Five Little Monkeys Storybook Treasury ” 虽然每次看的时间不长 但总是要求拿来看 我会用中文跟她解释每张图的含义 请问 这样可以吗 我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回答:一岁多的孩子刚刚开始理解简单的内容,做好对应就好,另外就是给些完整的素材,比如可以把动画片提成音频当广播剧听,书的音频也可以。

问题九:

我儿子8岁了,因为之前阅读不多,所以对读书不是很感冒,但是昨天他告诉我,他喜欢看到图的书,就是 不一样的卡梅拉  ,这2天拿着翻来覆去的看,其他书都不看了。 他对于文字多的书没有带图案的书那么喜欢,是不是小时候没有读过绘本,这个年龄看这个晚吗?

回答:不晚啊,你这算是很幸运的,孩子喜欢看,所以抓紧补课,不少大孩子没有看图画书的习惯,所以,补课都没机会啊。

问题十:

孩子现在2岁9个月了,看书总是翻的很快,甚至一次翻好几页,一本书用不了多长时间就看完了。请问这样的看书是不是不好?是不是太粗糙了?我应该怎么引导她仔细的慢慢的看?

回答:也许他在寻找一个力量感,也许是没找到书的兴趣点,所以关键是家长每一次都能自己发现书好玩的地方,这个好玩的地方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或者近期认知相关联,那么他可能就会翻来覆去地看。这个寻找的过程需要妈妈和宝宝一起磨合,观察孩子的兴趣,妈妈自己也要学会发现自己对书的兴趣,自己能看出来书的好玩就会影响感染孩子,这个时候双方就是平等的交流者,对孩子会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