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老师:《读书.成长——从心理需求谈儿童的阅读需求》

近年来,随着亲子阅读的推广普及,随着大量优秀童书的出版发行,如何给自己的心肝宝贝选到适合的好书呢?目前大致有这样几种选择:一个是按年龄段分类来选;一个是按所获奖项,比方说凯迪克;一个是按知名童书作家、插画家、翻译家来选;一个是按照当当卓越等网站销量星级排名来选;一个是按照资深阅读推广人推荐来选。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海豚编译馆总监·张冬老师。张冬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从孩子心理需求层面来思考怎样为孩子选好书。张冬老师主要从孩子有被接纳、被理解的需求、有探索世界的需求和有进一步接纳真善美价值观念的需求三个大的方面做详细解读。 相信通过这次讲座,能带给一些家长朋友启示和思考。

 (以下为海豚编译馆张冬(宝贝豆)先生进场讲座实录)

读书·成长——从心理需求谈儿童的阅读需求·编辑爸爸经验谈

出版社介绍: 海豚出版社是一家儿童出版机构。作为为孩子服务的出版机构,我们一直在思索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图书。通过图书海豚出版社致力于向孩子传递理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们一直贯彻和追求的落脚点。还是用书名说话吧,爱的小星球,幸福的小土豆,让想象飞,虎头虎脑小虎哥,神探老莫,美丽成长,金色启蒙,猜猜我是谁,“蓝蓝的夜蓝蓝的梦”睡前故事系列,《我不是完美小孩》《时光电影院》、丰子恺漫画选集、幼童文库、民国生活课本等都是海豚出版社的书。   详情访问出版社的博客,感谢大家厚爱。 http://blog.sina.com.cn/dolphinchildren

 

个人介绍 一个关注儿童成长的父亲,儿童图书出版人,曾供职于接力出版社,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公司中国分公司。现供职于海豚出版社,任海豚编译馆总监。海豚编译馆,面向0-12岁儿童的成长需求,立足于编辑出版海外引进童书版块,同时逐步寻找适合受众的本土原创童书。

从职业角度讲,我的一个生产原则是,生产出来给其他孩子的看的书首先要保证我乐意给自己孩子看。因此,我们在能力范围之内努力追求高品质的出版。当然,这个品质到底有多高,自己说了不算,还是让大家看看我策划编辑的图书吧。如果尝过鸡蛋的味道,判断下蛋的鸡是家鸡还是柴鸡基本就没啥问题了。

我策划的图书除了上边提到的从国外引进的图书之外,还有 “帕西爷爷的爱心公园”、《要是你给小老鼠吃饼干》,编辑出版《野兽出没的地方》等 …… 还有一些我在做版权经理的时候引进的作品,此处略过。

如果有幸群里有哪位爸爸妈妈看过这些图书,今天机会难得,关于这些图书,如果大家有啥建议意见,欢迎在分享的最后几分钟时间里,板砖或者鲜花飞过来,我都虚心接着。让鲜花继续盛开,板砖我用来盖个房子,北京这里买房太贵,我自己盖砖房吧。本着“挨拍”的精神俺穿着铁布衫来了。

做童书既是工作,于我也是生活。工作中,我做的“书”不少,生活中“娃”只生了一个。但是,无论是“书”还是“娃”,在我看来都是有生命的“孩子”。作书生娃,需要让他们成长,都要养,而且需要认真养,投入精力,注入感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一路走来,多多少少有了点感悟。感谢荷爸,感谢直播群,感谢各位直播员提供平台让我来说说话。我准备谈的就是我生活和工作中有关阅读和成长的小感悟,只不过是从父亲看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个角度切入而已。

我希望我的分享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有点普世价值,那样也就没辜负大家的盛意。能否达到这个目标我无法预料,起码做到尽力就好。

但是,无论如何,不敢以“讲学专家”自居,今天我只是个来分享的爸爸。  

分享正文

回到今天的话题,读书和成长。

前边只说到了我的“书”孩子,还没有说说自己家的小妞妞。我的女儿今年二年级,正在快乐成长ing。刚刚说了,书和小妞妞都是我的孩子。很幸运,这两个孩子在成长中没有怎么打过架,更难能可贵的是,“书”和“娃”也实现了相互滋养。

另外,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也伴随着我自己和家庭的再次成长,孩子的天真浪漫好奇探索一定会让有觉知的父母受到滋养。我相信在这里的父母都是选择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为了有机会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幸运,我们一起为自己喝彩,好不好。

这里的爸爸妈妈都是爱阅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爱上阅读?

没有人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有人阅读是为了养养花,有人阅读是为了做盘好菜,也有人阅读是为了填补空虚。不管怎么样,阅读总比不阅读强,即使是为了填补空虚而阅读,起码这些人没有因为空虚而去伤害社会。

理想的阅读必定是一种生活方式,理想的阅读必定要服务于生活,理想的阅读必定要服务于精神世界的丰满,理想的阅读必定要服务于生命的持续生长。我想问个问题,大家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关于孩子的成长,见仁见智。在我自己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对当下社会现状愤一下。已经不是愤青的年龄,姑且做个愤怒的中年人吧。1979到2009年,是经济发展的30年。中国一跃成为总量世界二的经济体。不过这个第二不是那么光鲜,吃的是地沟油,喝的是毒饮料,胶囊都是皮鞋做的,土豆都可以翻新二次利用。曾经人们常说,啥都能做假,鸡蛋肯定不能是假的。可是很不幸,在这个我们热爱的神奇的国家,事实证明我们又错了。大家说,这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 

当下,物质层面上我们的需求姑且称为被满足了。可精神世界里,我们在世界各国的名次在哪里?我们的信仰、精神生活、青年人的创造力在哪里?大家知道曾经有个对于全球儿童创造力的调查,中国孩子的创新能力排名第几?这个大家是否知道? 

孩子创造力不足,首先孩子的父母要做检讨,这事不怪孩子,首先我得必须承认,创新能力在中国儿童出版行业里也严重不足。坦率说,自主原创图书我自己也做得很糟糕。还好,自我批评不是今天的主要话题,俺的自省以后找个专门时间进行。 

那么,接下来回到有关孩子成长为什么人的话题。我先来回答自己的问题吧。作为父母,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个身体好,有创造力,有爱,快乐,有信仰,可以过精神生活的人。也只有个体健康发展了,世界才能好,社会才能好。为了实现个体成长目标,我的手段之一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图片来源:北京美好时光绘本馆的故事妈妈和孩子一起读故事)

点击查看原图

和孩子一起读书,虽然我们“贵为父母”,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高在上随意为孩子选书,很多父母给孩子准备不少图书,某种程度上很多父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让孩子为成年人读书,这是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作为父母,当我们为孩子选择图书的时候,我们应该扮演服务生的角色,我们首先该考虑的是孩子的需求。 什么样的图书是孩子需求的呢?

孩子的阅读需求 综述 孩子的阅读需求,基本都可以归结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去。要实现高质量的阅读,父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认为学龄前儿童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孩子需要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接纳和理解是基于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因为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而被滋养。这是孩子 内在发展的需求;

孩子有探索世界的需求。 孩子是天生追求自由的,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总是在婴儿床上。 当我们的孩子躺在那里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练习腿部肌肉了。孩子总是愿意出去游戏,愿意观察大千世界。因此,这第二点是孩子的外在发展需求。

孩子有进一步接受真善美价值观念的需求。孩子天生就是真善美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儿童阶段持续引领他们。打个比方,当小种子发芽后,她的头顶必须有阳光,太阳对于小种子,就如同价值观念对于儿童,让孩子像小种子一样成长成材,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必须持续引领。

下边我逐条讲讲。

需求1 接纳 理解爱

关于第一点,问题来了,啥样的书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让孩子感受到爱呢?我的定义是:美好的图画+深情的文字+深刻的内涵。 我们看两幅美好的图画做说明。

在发第一幅图片之前,我想请大家猜猜看,两只小蚯蚓是怎样亲吻呢?

点击查看原图

大家再猜一猜 如果一只长颈鹿要和小企鹅亲一亲,应该是怎样的场景呢?

点击查看原图

这些是不是美好的图画呢,如果孩子看这样的图画,他们的内心会不会变得柔软?接下来,我们欣赏深情的文字。

“如果你变成风,吹着我, 我就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那,我就变成树吧,好让你飞回家。” “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紧紧地抱住你。” “天,我不如就待在这,当你的小宝贝吧。” 这是哪本书?

点击查看原图

再看一张图

点击查看原图

在这张图片的旁边文字是这样写的:

“突然,有一个小家伙不小心跌下来了,可是他没有哭,因为小草在下边接住了他。”

这样的文字传递的信息,就是柔软的感觉啊,孩子看了会不会非常滋养! 

接下来说说被理解

高品质的图画书,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我们再来看图说明。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请注意,在图书的第一个跨页是土壤中的向日葵种子,图书的最后一个跨页是盛开的葵花。图书的内文是关于种子的成长。

再看这个两幅图片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图书的第一个跨页是草丛中的卵,图书的最后一个跨页是叽叽喳喳的雏鸟。图书的内文是关于卵的成长的故事。

看了这样的文字,孩子的内心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充满了舒服感和安全感?看了这样图片,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就会对于成长的概念清晰了,我相信,孩子一定能收到成长的信息。是不是一定会感受到被理解的美好?在童年,孩子很容易和书中的故事产生共鸣,孩子们会不会把自己看做是小种子或者小鸟呢?

种子的成长,需要慢慢绽放。小鸟破壳瞬间,也需要孵化的等待。那么,孩子的成长呢?小牛小羊生下来就能站立,很快就可以奔跑了,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一样,先需要情感的滋养,然后是体魄的健全,让知识的吸纳和人格的培养贯穿其间,最后才能成就智慧的人生。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篇博文《建立规则,拒绝放卫星》。我曾许下心愿要30天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时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是当走过600天我再次回看,不禁又有新的感受。那时候,我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现在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了,已经是一个活泼依旧质朴不改的幼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5533a01012zxn.html#comment1 

 

接下来,我用《野兽出没的地方》中的三个细节说明我的观点,什么样的童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 借此机会,再次向大师致敬吧。 

第一个细节 1 麦克斯和妈妈的对话:

“你这个野兽!”

“我要吃了你!”

然后他选择去了野兽国。

点击查看原图

第二个细节。在野兽国,当麦克斯要回家的时候,野兽们说:不要走,我要吃了你。可是,麦克斯坚决选择回家。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呢?

点击查看原图

第三个细节,不贴图了。大家还记得书后最后那句话吗?“那碗粥还热乎呢!”就在桑达克老先生去世的那天夜里,我还在和孩子读这本书。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女儿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我继续强调下我刚才的问题,为什么麦克斯最后坚决选择回家? 

我个人认为,当麦克斯做出决定选择回家的时候,他已经战胜了内心的野兽,大家说是不是呢?他如何可以战胜内心的野兽,那就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三个细节:当他回到房间的时候,那碗粥还热乎着。

我个人的解读是,虽然妈妈骂他是野兽,但是她依然爱他,接纳他,依然按时喊他回家吃饭。这里让我想起来小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在街道上玩游戏,忽然四处响起了呼声,张冬(后边一定是拉长的声音),回家吃饭了。本来一大群孩子,忽然就呼啦啦地散了,都回家了。 

在这里,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可能有一个野兽,各位,如果是你,该如何驯服它呢???

也许大家会觉得我列举的大部分图片的感觉咋就那么“柔”?其实这也是我经常被朋友们“嘲笑”的地方。我也承认不一定很柔和的图画才能有爱,就比如《大喊大叫的妈妈》这个故事,我就很喜欢,在故事里,妈妈对孩子大声喊叫,孩子受到惊吓变成了八瓣跑到了不同地方,妈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就把孩子从不同的地方找回来了。大家看这个故事的思路和《野兽国》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点击查看原图

 

接下来我想多聊几句为什么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被爱的童书那么重要。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谈自己的理解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认为,只有这样的书才能让孩子 “安” “静”。 安静,在这里不是不说话的意思。如果是这样,那么大家都用胶布粘上孩子的嘴巴就安静了。所以,大家请不要误解。安静在这里是一种心理状态。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大学》中的话。《大学》推荐大家去看哈,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巨著!这段话用白话来说就是:要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处;能随遇而安,然后才能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只有心安住了 成长才有可能。 

孩子怎样才能成长,这是一个重磅问题,大家想一想。  

需求2 探索 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亲自探索世界来完成的。大家是否记得自己的孩子开始走路的那一天呢?

大家是否记得自己的孩子开始走路的那一天呢?我今天还能回想起我女儿迈开第一步时候,在她的面孔上绽放出来的那种激动的神情。

探索可以带给孩子什么呢?《易经》中指出“易,不易.”,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就是“只有变化是不变的”,这是祖先认为的世界的真相,那么站在祖先的肩膀之上,我觉得,探索将带给孩子不但有世界的真相,还有人的真相以及价值的真相。

探索是一定让人类感觉到欢喜的。

接下来再回到今天的图书主题,我继续抛出问题:什么样的书是可以帮助孩子探索真相的呢? 

柏拉图说:“哲学源于闲暇和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从两位大家的隽语中,我们感受到,如果探索是一只小鸟,那么它的两个翅膀就是:好奇心+想象力。 那么,那些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激发孩子发展想象力的书一定是我选择给孩子阅读的。 

要探索世界,不和世界亲密接触是不行的。当然,如果阅读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那就太好了。

一度我家小妞喜欢视觉大发现好久。我觉得她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发现世界的乐趣。

另外,我家里有教孩子翻绳的书,大家可以想想一根小红绳可以有多少种变化。大家想想,一根红绳变成星星 变成小人 变成蝴蝶,这对孩子是什么样的激发吗?

点击查看原图

另外,在我家里还有教孩子折纸的书。我相信手巧就会心灵,同时可以培养孩子对于色彩的感受能力以及造型能力。大家请看,当孩子的创作力得到激发的时候,她们有多愉快。

点击查看原图

 让孩子探索,就要让孩子多动手。

1925年,人智学的创始人史代纳在一系列针对一群想创办学校的年轻人的演讲中提到,他认为在未来一个世纪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使用头脑而不是手脚。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的确如此,孩子们开始越来越多使用头脑了,这其实很可怕的事情。 史代纳还认为,用脑和用手脚活动的不平衡会导致意志力的退化。

点击查看原图

我相信意志力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孩子工作的时候很平静。  让孩子探索的书激发了什么呢?

我想分享一段话,是一位妈妈写出她自己的感受,当时她的孩子透过“猜猜我是谁”这本书的封面上的小孔望着她。 “或许他不仅仅看到的是我,而是这个世界;不仅仅对我微笑,也对这个世界。我无法想象他的视野,也许他只是发现这样很好玩儿。总之,他有他的理解,他有他的世界。”

点击查看原图

具体见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75ac8a0100wwq4.html

 

为了帮助孩子进行探索世界的行为,在天气适宜的时候,建议大家把读书活动转移到户外。前段时间,我们配合一个绘本馆带着孩子在户外阅读同时结合做手工,孩子们完成一个非常杰出的装置艺术。(图片来源:爱丁岛博客)

点击查看原图

具体情况请见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a2bf6101011o7g.html

 

再比如,如果说给孩子看有关种子的书,我们可以把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读书、可以猜谜,可以观察种子发芽和成长的过程,喝种子茶,了解种子的各种用途以及进行创意美术创作,最后领取小种子回家去。

这样,图书中的探索是不是就变成了生活中的探索。当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书的内容就不再是没有温度没有活力的,书会被激活,也将更有生命力,更加有助于孩子探索世界。 

这里的案例也供大家参考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4e9bb0102duye.html

让阅读走进户外,我们可以扩展“阅读”的物理边界;让阅读走进户外,我们可以扩大“阅读”的内涵。阅读不只是读书,更是读生活,读生命,读自己。天下溪的快乐小陶子老师在不在,我想申请你们那里的魔术地垫,我准备在自己的小区里给孩子们讲故事,我也想给你们再捐点书,支持你们的公益阅读事业。

 

需求3 价值引领

最后,我再谈谈心理需求的第三点,有关价值观的引领的问题。

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应该成为她自己!”但是,究竟怎样孩子才是成为了自己呢?

我个人认为,有关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努力发现孩子本身特征的基础上,从价值观念层面上,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持续的引领。 

“教育小孩不能仅仅只给他们一些形而下、实实在在的知识性的东西,更多的应该给予一些形而上、玄虚的智慧性的东西。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是需要这些的,这也与他们的空盈之心相契。” —— 一念行者

 

我想进一步重复下我的观点:

孩子有进一步接受真善美价值观念的需求。孩子天生就是真善美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儿童阶段持续引领他们。打个比方,当小种子发芽后,她的头顶必须有阳光,太阳对于小种子,就如同价值观念对于儿童,让孩子像小种子一样成长成材,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必须持续引领。而价值观方面的引领,除了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还可以选择那些有正向能量的图书。

在“爱的小星球”中,一群根娃娃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装点着大地。

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美好的小故事。在故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万物之间和谐相处带给心灵的冲击和感动。从书中我看到了美,更感受到爱。

我们看到了书,更看到了理想中的生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书里的故事和画面呈现出生活状态就是桃花源,谁不想要呢?

点击查看原图

再比如,《日月颂歌》我也很喜欢,人类的富足来自哪里,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是恰当的,我们怎样对待世界是恰当的,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在哪里?这些问题,在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点击查看原图

史代纳三元社会理想

最后,我想聊几句三元架构的社会理想。 

史代纳,前边在讲到帮助孩子进行探索世界的第二点分享时候提到过他。先生是人智学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人智学理论是现在大家经常谈论的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他的理论中,认为理想社会是三元架构,即物质、情感、精神三者和谐统一的社会。 

什么是三元社会结构呢?我打个比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比如,我是一个出版工作者,我创作出的物质就是图书产品,这就是第一个层面。产品为媒,我今天来到这里,跟大家谈谈图书,谈谈教育,我很开心大家也开心,我们就有了情感交流,这是第二个层面。那么,我们在一起,不是为了侃大山而侃大山,我们共同的指向是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的成长,这就是第三个层面的事情。

因此 大家看到 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物质=图书, 情感=此处的转播交流带来的共鸣和关系,精神=我们共同的追求,读好书 养好娃。大家都感受到这个三元架构的美妙关系了吧? 

前边我提问说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回答是“作为父母,我个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是一个有信仰,有创造力,有爱,可以过精神生活的人。”大家看,我的回答最后也是落脚到这个三元架构中来了,我们希望通过和孩子一起(情感)阅读图书(物质)带给孩子的成长(精神)。 

好的,我前边讲述了我个人心中儿童的阅读三个需求:

1 被接纳 被理解 被爱;

2满足探索世界的愿望;

3 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我刚刚跟大家分享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我无法说我找到了真理。另外,我也觉得,每个个体都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就是去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去发现孩子的特质,按照不同的孩子的需求去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图书。

我觉得我谈到的也只是一点点而已,相信儿童有更多的心理需求派生出来的阅读需求,比如说,我就认为孩子有“不读书的需求”,这是绝对可以有的。只是我们要相信这是成长的阶段性表现而不是全部,如果这样理解,相信大家就会释然了,是不是。

时间真快,分享就快要结束了。在分享结束前,有两个小小想法。

第一,如果各位觉得今天我的分享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请大家在有时间的时候帮助我写一条微博,写下各位觉得你们认为最需要满足的儿童阅读需求,微博请 @宝贝豆babytoe,以 #儿童阅读需求# 开头。我收到后会进行整理,然后挑选出我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进行转发。

第二,我想跟大家说,在做引进童书的童书,我将尝试出版国内作家的童书作品。如果大家有觉得合适的思路和想法,或者有作家和画家的作品,也欢迎推荐,微博请 @宝贝豆babytoe,以#推荐作家画家#开头。我们会对出版的作品实行版税制。微薄约稿来了 :)。

再次对公益阅读直播群的爸爸妈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我相信我们行走在在相同或者相近人生轨道上,这种连结让我感觉幸福。感谢大家的倾听感激大家给出反馈,感谢各位直播员的辛勤工作。最后,感谢荷爸的持续的沟通和协调,辛苦您了,辛苦大家了。

我今天的分享内容就到此为止吧。感谢大家,谢谢孩子。是孩子让我们走到一起。有了大家的热情,相信我们的世界就是爱的星球。 

原文出自:http://user.qzone.qq.com/824570484?ptlang=2052#!app=2&pos=133972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