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然老師《每个孩子都是外星人——也谈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的差异》专题讲座实录

为庆祝第45个国际儿童图书日,应冰城亲子阅读群月夜荷爸的邀请,著名儿童文学家、亲子阅读推广人、小书房创办者漪然老师,就《每个孩子都是外星人——也谈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的差异》进行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通过70余个QQ 群进行同时同步直播,下面就来看看现场记录的整理。(漪然老师的发言为红色字)

(以下由草莓蛋糕整理)

时间很快走到7点半,随着漪然一声“我来了”,大家用鲜花与蛋糕热烈欢迎。月夜荷爸先做了热场介绍。

月夜荷爸:大家好。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是第四十五个国际图书日,也是我们国家第五个儿童读书日。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亲子阅读推广人、小书房创办者漪然老师做专题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每个孩子都是外星人——也谈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的差异》。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个特殊还在于,是安徒生的生日,也是今天给我们作专题讲座的老师的生日。下面,让我们用鲜花、生日蛋糕,欢迎老师的到来吧! 有请漪然老师给我们作专题讲座 ——

 

在开始讲我们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外星旅行记》

一觉醒来,我就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奇怪。许多巨大的外星生物正在到处走来走去,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我想看看清楚他们长什么样,但是眼前一片模糊,强烈的光线照过来也无法让我看得更加清楚,反而有些头晕目眩;我想伸出手脚去摸摸自己身边还有些什么,但是手脚很沉,一点都不听使唤。甚至连呼吸到的空气都让我觉得很陌生,很不舒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个世界上喘几口气。

这时候,我忽然被一只巨手抓住,我使劲挣扎,但是毫无用处,这只手牢牢抓着我,带着我腾空而起,一些模糊不清的物体从眼前一闪而过,然后,我就进入了一个小小的飞船,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会动起来的,可它载着我,一路飞驰向前。然后,一片无边无际的苍穹,出现在我的头顶,发着微光,在这光芒的照耀下,我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并不是一个童话故事,它其实只是一个长篇作品的开头,它并没有结束。其实,这个长篇作品,也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一个这样的开头:从呱呱坠地,到第一次看见头顶的天空……

我猜想,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自己刚刚来到人世的感觉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弱小得不堪一击的,而且,也没有任何对这个大千世界的了解。所以才有一句古人云叫作“人之初,性本空”。

问题是,空,并不等于什么都没有,每一个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有感觉的,只是,这种感觉我们可能难以想象:

有眼睛,可是看不清东西;有手脚,但是什么都抓不住,够不到;没有清晰的时间观念,没有稳定的记忆,也没有表达清楚一个想法的能力,连怎么上厕所都必须从头学起。这就是我们的幼年时代,它绝对不是我们自以为的无忧无虑的黄金时光。实际上,每一个幼儿最常见的两种情绪就是:

不安

孤独

引起不安和孤独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是由孩子的两个特点造成的:

1、身体的弱势(发育不完全);

2、记忆的欠缺(对人类世界的不了解)。

如果你能理解孩子的这两大特点,其实也自然就能够理解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之间有多大的不同了,因为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的所有差异,几乎都来自儿童自身的特性。

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人以为自己理解,实际上却根本就是一知半解。比如说,身体的差异,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得很清楚。大人比孩子高嘛,大人比孩子有力气嘛。可是,就仅仅是这样吗?

那么,大人和孩子的身体差异,具体有哪些呢?我想先请至少三个0-6岁孩子的家长来想一想,说一说

 

 一夫:孩子对身体控制的能力比成人差,比如翻书上就会体现。

(直播员)乐乐:我想一体质,二思维、三是记忆

金色飞鱼:孩子的视觉角度和听觉敏感度都跟大人不一样

(直播员)菲雪妈:思维方式

成都-新新妈:6岁,高度\力量不如大人,但是五官感觉比大人敏感.

 

嗯,身体控制能力,抵抗力,视觉,听觉能力.上面几位家长说得都挺好的,不过,还不够细致。我在这里再细致对比一下刚才几位家长阐述的这几个能力吧!

视力:新生儿的视力基本上等于,高度近视,对色彩的识别要在出生2-3个月之后才会形成。在5-6岁以前孩子的视力和眼球调节能力都很有限,特别容易患生理性远视。所以,婴儿房如果用太鲜艳的颜色刷墙,往往会造成婴儿因为长时间接触强烈视觉刺激,对清淡自然的色彩失去了精细的辨别力,但是,作为婴儿图画书,却又必须用鲜艳的大色块画面,才能引起视力系统仍然在发展期的小宝宝的阅读兴趣。

听力:婴儿的耳咽管短,对声音也格外敏感,1-2个月的时候已经能够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和其它人的声音的不同,但是要到7-8个月的时候才开始能够分辨说话声的内容,并开始学习理解简单的语言。直到3岁才开始听得懂比较复杂的复合句,但是语速太快的情况下还是一样听不懂。

这时候,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要求听有韵律感的语句,比如儿歌、童谣,并喜欢重复地去听去模仿,实际上,这就和我们在学一门外语的时候,会喜欢容易记忆的押韵的单词,并通过反复听和读同一句话来增强自己的记忆,是一模一样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专为3-4岁孩子创作的图画书,它们会采用特别简单、有重复性和有韵律感的语言。

骨骼:新生儿的腕骨是软骨,6个月时才开始变硬,到10岁左右骨骼才全部钙化完成。所以孩子的手部力量根本无法和大人相比。《彼得兔的故事》这本图画书的作者波特小姐,曾经因为考虑到一本给孩子看的书应该是适合孩子小手的抓握能力的,坚持要把自己的书做成小开本的图书,也正是因为出版商完全不理解波特小姐的创作理念,几乎使得这部经典的图画书作品无缘面世。

点击查看原图

 

而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闻名世界的米菲兔的作者也正是抱着同样的理念,参考了这种设计,将米菲兔系列图画书也做成了小开本,并且大获成功。

点击查看原图

 

大脑和神经系统:新生儿大脑重量一般在350-400克,2岁时达1000克,直到6岁左右,大脑神经传导系统才完成90%,7-8岁时,才接近成人大脑,重量达1500克。正因为小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成熟,所以特别容易兴奋,也特别容易疲倦。

这就是为什么给8岁以下的孩子阅读的书大都是短篇故事,即使是《青蛙和蟾蜍》这样的给7-8岁孩子阅读的桥梁书,也是由一个个短故事组成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仍然是不能持久的,如果他们兴奋得太久,倒有可能出现各种神经紊乱的问题。

点击查看原图

 

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还远远不仅仅限于这些,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成长中特定的心理状态,也是源于他身体方面的弱势。在这里,我特别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外星人ET》

点击查看原图

在这部电影里面,ET是一个身高接近7、8岁孩子的外星人科学家,它在下飞船采集植物标本的时候走丢了,举目无亲、饿得发晕的时候,它遇上了一个人类小男孩,他给它巧克力豆吃,还把它藏在自己家里,他们俩就这样成了朋友。

ET这个角色,从智力上来说,不算是一个小孩子了,它有知识,有文化,还会用衣架和发夹制造高精仪器,可它却和那个地球上的小男孩一样,充满了一种孤独和不安的感觉。

小男孩会感觉孤独不安,是因为父母离异,爸爸不在身边,妈妈要上班,也没空陪他,因为得不到亲人的爱,他和同龄人之间也很疏远。而外星人ET有这种孤独的感觉,则主要是来自他离开了整个外星人的族群,同时也是由于对于地球环境的不适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父母离异,小男孩已经接近成年的哥哥就没有太多的不安。在这个影片里面,男孩子和ET,都是作为一个个头矮小的小家伙出现的,在面对自己不能掌控的环境和无法沟通的人群时,最容易产生不安全感的,正是弱势群体。可以说,这种感觉对一个没有父亲可以交流的男孩子,和一个没有飞船可以依赖的外星人来说,真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在这个电影里,有一个片段特别有意思:在万圣节到来的时候,男孩让外星人ET化好了妆,想瞒过妈妈的眼睛,带外星人一起出门。

这个情节里很有趣的一点是,当ET裹上一条被单,装成男孩的妹妹的模样的时候,它那种身处异乡的不安感也就不再那么强烈了,甚至还让男孩的妈妈摸了自己的头。这一点,不能不让我们联想起,有很多孩子也是这样的,总喜欢在故事里扮演另外一个角色,并且由此找到安心和自信的感觉。

著名的图画书作者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曾经说过一句话:“写一本简单的书……让孩子们能有一小会儿从系鞋带一类的生活琐事的烦恼中解脱。”这句话可能也说出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听故事的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孩子需要在故事中超越现实的自己。

现实中的孩子,可能做什么事情总是会搞得一团糟,甚至连系好鞋带都必须当一个大障碍去克服。但是,当他们开始听一个故事,尤其是,一个和现实有一段距离感的童话故事,并假想自己是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有着另外一个模样,他们就会重新找到探索这个世界的快感。

你在和孩子阅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他总喜欢想象自己是其中一个角色?或者,你愿意给大家推荐一本这样的适合角色扮演的图书吗?

 

(直播员) 巴金妈:其实 咱们大人也是啊,经常看看书或者电视 就进入角色了

(直播员)乐乐:我家倒是蛮喜欢角色扮演的,目前我家还是局限于模仿

(直播员)菲雪妈:我和宝宝角色扮演的时候,她特别的兴奋

(直播员) 草莓:超人兔

(直播员)开心妈:现在我们经常搞些角色体验的活动

一夫:逃家小兔

深圳-李瑞瑞:刚刚给瑞瑞洗澡的时候,他还叫我,“老板,我要买鸡蛋,蛋炒饭的鸡蛋!”他在学《小鱼散步》里的小鱼儿说话

(直播员) 辉辉妈: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云里泥:《夏洛的网》中的蛛蜘夏洛一度是我孩子希望成为的对象

 

http://www.dreamkidland.cn/thhb/bunny/index.htm这就是一夫推荐的逃家小兔。它正是我们刚才说的图画书作者玛格丽特的一部代表作。

玛格丽特的《逃家小兔》

这本书,实际上完全就是一个特别适合亲子一起玩的角色扮演的游戏,小兔子不停改变自己扮演的角色(小鱼,小鸟,空中飞人……),每一次兔妈妈都很配合地和她一起扮演,并且用自己的爱去包容这个小家伙的任性,最后用一个拥抱和一根美味的胡萝卜让小兔子带着想象力驰骋之后的满足感,安心地回到现实里。

孩子喜欢阅读,正是因为在阅读中他们的心灵可以更加自由、开阔、充实,如果一个大人不能理解这一点,而只是认为读书就仅仅是要让孩子学到什么知识啊,道理啊,可能就会和某些家长一样作出一些冷酷无情的行为(虽然你自己可能意识不到这种冷酷)。比如,孩子刚刚在一个有趣的故事里找到一种安心的感觉的时候,家长却忽然用一些他们根本回答不好的问题(小兔子一共变成了几种动物?),让他们再度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我回答不上这个,妈妈就不会喜欢我了吧)……

你有没有在和孩子的阅读中遇上过类似的事情?你的孩子在阅读中有没有过一些让你困惑的行为?(通过直播员,各个群的问题蜂拥而来,由于时间限制,精选了十个典型问题作答。)

问题1:一些阅读书,要引导孩子去谈论一些问题,非知识型的问题,应该还是可以吧?

回答:讨论问题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啊,但是关键是提问的时候大人要首先问问自己,这些问题你自己觉得有趣吗?你是打算和孩子平等讨论还是已经设定好了标准答案,只是要考考他?

 

问题2:孩子不怎么喜欢阅读怎么办?

回答:没有任何孩子会不喜欢阅读,如果你认为他不喜欢,那么可能是你对阅读的理解有偏差,比如狭隘地认为阅读就是看书,或者看某种“有意义的书”,实际上,对儿童来说,所有的语言交流都是阅读,听故事也是阅读,聊天也是阅读,这些我们在后面还会讲到。

我从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就给孩子讲绘本,她应该读过的书比周围的孩子都要多。可是孩子现在四岁了,仍然不会自己主动的讲任何一本故事。我知道她了解大多数故事的情节。是否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她多表达呢?——参考问题2的回答,另外提一句,每个孩子的成长时间是不同的,要相信他们会开花,但是不要限定他们开放的时间。

 

问题3:《逃家小兔》和《猜猜我有多爱你》都买了,孩子8个月,阅读兴趣不高(是不是现在看有点早?)

回答:是的,对8个月的孩子来说,这两本书的文字内容还是显得太复杂了,他根本听不懂的,建议可以买《抱抱、抱抱》这样的语言更加简单的书和孩子共读,并且要注意带上动作。

 

问题4:我去儿子班上(一年级)讲故事,为啥班上一些小朋友无法定下心来认真听呢?而有些却听得很入迷。是习惯问题吗?

回答:不同的孩子所经历的语言环境也是不同的,父母和孩子的语言交流越多,孩子对别人说话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就可能越久,所以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对你讲的故事表现出同样持久的注意力。

 

问题5:我给孩子讲故事后,几乎从来不问问题?她也很高兴,这样好吗?

回答:即使你没有问什么问题,但是你如果和孩子有情感上的交流,比如在读到有趣情节的时候和她一起微笑,这样也是一种交流。

 

问题6:怎么宝宝总会关注绘本上并不是主要的部分,某些极细微被忽略的地方会问个不停呢?

回答:因为宝宝的视力弱于成人,所以他们不太注意自己把握不好的整体,而更加关注自己能看得清楚的细节,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注意焦点和成人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需担心。

 

问题7:孩子放学回家就拿起书看,而且常常忘记了时间,我催他写作业,看到他很烦恼,可我很矛盾,想交他看书,又怕他不学习。

回答:作业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如果孩子愿意通过其他方式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他能对付得了学校老师的话,家长完全无需担心。

 

问题8:如果想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一种行为的好与不好,也只要讲玩故事,不要刻意去提问吗?孩子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吗?

回答:没有故事能教给人明白好或者不好,只有思考能让人明白一切道理,在阅读中,必须让孩子主动思考,而提问这种形式,如果不是平等讨论,就等于是剥夺孩子思考的自由范围,这一点在后面也会讲到。

 

问题9:你在读书时孩子不在那里认真听我们还应该继续读吗?

回答:继续读,而且,为什么认为孩子必须一动不动才算是认真听呢?很多大人自己不也一边开车一边听广播么?为什么到孩子这里就不允许了?

 

问题10:一岁以内的孩子每天读多久,以什么形式读?

回答:孩子想读多久都可以,无论她多大,阅读时间应该是由孩子自己把握的,厌倦了就不读,是基本原则,至于一岁以内的阅读形式,主要还是听读。

无论如何,尽管这些生理心理的特点,因为属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不太容易被父母注意,但是,毕竟只要我说到了,大家还是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且立刻理解的,而下面我要提到这个特点,可能一般人就更加容易忽略了。

 

宝贝妈问的那个一本书反复读的问题,可以参考这里:

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43915.html

 

另外,有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差异造成的早期阅读特点,在这个帖子里面大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

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43005.html

继续读,另外请参考刚发的3-4岁的反复阅读方案http://www.dreamkidland.cn/leadbbs/read.php?tid-43915.html

(提问时间到这里就结束了)

 

下面,我要说到的是儿童的第二个特性

无论如何,尽管这些生理心理的特点,因为属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不太容易被父母注意,但是,毕竟只要我说到了,大家还是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并且立刻理解的,而下面我要提到这个特点,可能一般人就更加容易忽略了 那就是:记忆的欠缺

如果说,身体的弱势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灵,那么记忆上的欠缺又会给一个人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这里,我想推荐大家欣赏另外一部电影:《人猿泰山》

点击查看原图

 

在这个影片里,泰山的父母在他刚刚出生不久后,就遭遇海难,流落荒岛,艰苦求生,不幸被野兽杀死,而还是个小婴儿的泰山,却因为被黑猩猩收养而幸存下来。

电影里被黑猩猩养大的泰山,虽然在身体上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并且,可能还要比他所有的同龄人更加强壮,但是,他对人类世界的一无所知,让他在初遇人类探险队的时候,表现得就活像一个小孩子。比如,他对和自己模样相似的生物立刻表现出善意和友好,并且对每一样自己没有见过的人类工具都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好奇心。

实际上,电影中表现出的细节并非是凭空捏造,在哥伦布刚刚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当地一些土著对来访者的好奇和窥探,正和泰山表现出的天真行为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当一个孩子来到陌生人的家里,经过几句交谈,解除了最初的不安和紧张感之后,他就会很快变得像个小猴子一样活泼起来,到处东翻西看,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

在泰山、土著人和小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共同点:毫无心机、凭着本能去行动、强烈的好奇心、不会考虑他人想法、没有计划地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等等等等。而这些特点,正是源于他们对人类社会的一无所知。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来: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文明社会及其行为规则,也没有在记忆里留下这些认知,那么即使他在身体上发育成熟了,他的心智方面,也肯定还会表现得像是一个不成熟的小孩子。

在人猿泰山里,还有一个细节是原著小说里详细描绘了,但是电影里只是一带而过的。那就是人猿泰山在长大了以后,偶然有一次回到了自己父母搭建在荒岛上的小木屋里,并在那里发现了一些书,原著里这样写道:

 “这些书籍对他似乎有一种奇妙的、强大的影响力,书里那些千奇百怪、引人入胜的图画诱惑着他,他再也没有心思看别的什么东西了。在这些书中,有一本识字课本,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初级读物,许多图画书,还有一本大字典。他把这些书都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不过最吸引他的,还是书里的那些图画,尽管在那些没有图画的书籍里,爬满了整页整页纸的奇怪的小虫子也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使他陷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这个细节,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期阅读要强调给孩子读图画书?

这正是因为,未谙世事的小孩子恰恰就好像人猿泰山一样,记忆里完全没有什么人类信息的储备,所有抽象的词汇也就无法转换为他们可以理解的信息。比如,你给一个三岁的小孩讲故事,你说:老鼠妈妈告诉老鼠宝宝,要小心老鼠夹子哦!

可是在这句话里,除了妈妈、宝宝这两个事物是他们熟悉的,老鼠、老鼠夹子基本上属于孩子没见过的东西。尤其是这个老鼠夹子,就算你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专门用来抓老鼠的工具,如果从来没有见过,单凭想象,他们又怎么可能想得出这种工具的样子呢?而孩子的思维模式却是主要依靠图像来进行的,如果缺乏老鼠夹子的图像,他往往就很难理解你这一整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在大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在给孩子讲述的时候,也必须有图画来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

孩子的记忆空白直接导致的是一个这样的后果:阅读理解能力远远弱于成人。但是也间接导致另外一个后果:他的机械化记忆能力超强。比如很多孩子都会很轻松地背诵古诗,很多大人因此以为,自己的孩子是个神童,并且相当得意。甚至因此给孩子一堆背诵任务。但是,要孩子去死记硬背他们根本不懂得意义何在的句子,其实完全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就算一个三岁小孩子把三字经或者老子道德经全部倒背如流,只要他并不理解自己背诵的词汇是什么意思,当他再长大一些,也没有人再逼他背这些文字的时候,这些文字自然会从他的记忆里消失。这就好像我们当年为了应付考试去背政治,但是一旦考试结束了,不需要我们再去记住那些我们根本不理解的伟大思想的时候,它们自然就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是完全一样的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0-6岁的孩子的家长说自己孩子爱好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全信的,因为对0-6岁的孩子来说,阅读真的并不能算是一种爱好,这个时期的阅读,就好像吃饭喝水一样,是他们自然的需求,而且这个时期读到的文字,如果他们并不完全理解,也多半不会给长大后的孩子留下特别深刻的思想烙印。比如,当一个孩子攻克了语言关,他曾经喜欢的儿歌童谣很可能就被他弃之如敝履;当一个孩子有了足够的理解力,那些他反复阅读过的图画书可能就再也不会得宠。

如果,没有一个爱读书的父母,和一个到处有好书可读的阅读环境,早期阅读的努力确实是很容易付诸东流的。对一个大脑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兴奋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的小孩子来说,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大世界当中,比阅读更能快速引起他兴奋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诸如,足球运动,电子游戏,同学聚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能在小学时代一直坚持自己的阅读兴趣,直到中学的话,即使他在上大学期间因为要写毕业论文,要考研,去有意识地多看几本相关教程,但那也不再是因为爱好,而仅仅就是为了获取某种知识的目标了。然后,他研究生毕业了,工作了,他可能还会去看看新闻,或者翻翻小说,但是那种阅读就和看电视一样,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的纯消遣了。

实际上,看新闻、做学问、纯消遣,这些成人阅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儿童时代的阅读状态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随处看到这样的案例:

同样的阅读完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大多数孩子总会想和身边人分享一下喜悦,或者找人聊聊自己阅读中冒出来的一些想法;而大人多半只会做个“我读过这本书”、“五颗星”的标记,然后就当没事发生过。

孩子进了书店,什么书都想摸一摸,翻一翻;大人就会直奔自己要的那本“烹饪大全”或是“英文大词典”,对其它的图书完全当作不存在。

同样一本天文知识类的图书,孩子读它可能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漂亮的星星图片,然后他说不定就会因为读了这本书开始一段研究研究天文学的兴趣;而一个成年人却会在切下杂志里面的一张美图之后,把整本杂志都丢进垃圾桶。

在成人阅读中导致的最大的一个异化,我个人认为,正是在于,成人阅读已经把自我完善的目标和享受阅读的过程彻底分离了。成人阅读要么就是为了一个很清楚的目标,去读教材,去做笔记,而那些教科书不管写得多枯燥也没关系,反正还是有人读;要么就是什么也不为,仅仅是读一个小说,获得一些快感,而那些小说不管写得多空洞也没关系,反正还是有人读。

很多人认为这种阅读状态是正常的,而我恰恰认为这是一个扭曲的不自然的阅读状态。好像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认为,工作和爱好分开,爱情和婚姻分开,是很正常的,但是我想,许多人还是一定可以认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是达成我们幸福人生的基本要素之一,值得为之努力争取。

但是,我总是遗憾地发现,至今并没有几个人真正地意识到:

让孩子读着自己喜欢的书一路长大,也是我们幸福人生的基本要素之一,值得为之努力争取。

如果你知道,早在20世纪初,瑞典教育部就已经把童话作品和地理课本合而为一(尼尔斯骑鹅旅行记http://www.dreamkidland.cn/cpth/ners/index.html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格洛芙应教育部委托写的一部长篇童话,也是一部北欧的地理人文教材);

如果你知道,在美国的学校里,每个老师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童书作为教材给学生上课(我的四季短笛http://www.dreamkidland.cn/mysf/xhyr/sjdd/index.html就是这样被选中成为美国蓝星小学的孩子们的语文教材的);

如果你知道,在德国,孩子从0-18岁所需要的所有图画书和文字书都可以从当地的儿童图书馆或者学校图书馆免费获取(并且还有专门的阅读基金会负责开展家长学习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的培训活动)……

你也许就能够理解,我们的儿童阅读环境是何其简陋;而我们的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完全分离的这种理念,又是何其落后。

就因为这种简陋和落后,我们的孩子在还没有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时候,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下完全进入了成人阅读的模式,把自我完善的目标和享受阅读的过程给彻底分离了。这就和中世纪的童工不得不去做各种成人的工作一样,在本质上是极不人道的,却又被当时那些虐童的成年人视为理所当然。

每一个孩子,在他们刚刚来到这个星球的时候,在还没有被这种扭曲和异化改变思维方式的时候,他们读一个故事或者一本书,就是一个单纯探索、思考的过程。这种探索是基于他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自发需要,所以随之而来的思考也是自发的。

比如,一个7、8岁的孩子在读《圣经故事》,他可能会主动地和身边的大人讨论:人真是上帝造的吗?为什么上帝不准亚当吃智慧果?但是,如果他的父母懒得和他平等地讨论这些,如果他的老师也好像在我们学校里的那些老师一样,连提出这些问题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只要求孩子被动回答问题,不能主动提出任何问题,那么,这种自发的主动思考也就必然会被扼杀。

也许,你还记得我们一开始讲述的那个小故事吧?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几年,都好像一个来地球旅行的外星人,我们弱小、不安,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充满了求知欲,充满了创造力,还有敏锐的感受力。我们不是一落地就被分配了某种工作的机器,我们是没有确定自己要成为什么的人,所以,在我们确定自己要变成某一种人之前,还有一段准备期,去充实自己,塑造自己,进行各种选择,让自己身上发生各种改变。

而我认为,儿童阅读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延长和丰富这个成长的过程,而不在于加快这个长大成人的速度。因为,自我完善能力,或者更通俗地说,学习能力,正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

大人们最常见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把“学习”这个词狭隘化理解。他们首先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学习,看电影和动画片就不是学习。然后认为只有读国家法定教材才是学习,读课外书就不是学习。最后认为,只有拿出一套练习题来答或者拿出一篇范文来背才是学习,只是单纯去读就不是学习。

但是,常常被这样的家长忘记的一个现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绝对不是靠着做那几道练习题的。如果,人不懂得如何自我完善,那么,他现在也还是在荒原上啃草籽的一个原始人。作为原始人的孩子,我们可能只要花一两天去学习和掌握钻木取火的技术;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即使花上十几年的时间去学习,到了工作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自己不懂得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自己做小孩子时候的探索热情,也不能掌握一两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而仅限于把时间用来记住那几篇范文和那几道练习题的标准答案,随后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自己前半生所有的时间都是白白浪费了,因为他根本不具备和周围的陌生人表示友好的能力,不具备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不具备去拍板决定某个大事件的能力,不具备组织一群人集体行动的能力,不具备创造一个新的盈利模式的能力,不具备迅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的能力,不具备鉴赏判断一件产品的好与坏的能力,不具备判断一件事对与错的能力,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教材里面都没提到,所有一切都不得不从头学习。

幸好,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因为,儿童阅读还有一个和成人阅读的根本差异,那就是:儿童阅读并不仅仅限于书本——这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一个基础概念。单单是0-6岁的儿童阅读,就包含了读图、听读、反复读、角色扮演型阅读等多种方式,而6岁之后,可以进行的阅读方式就更多了,包括讨论式阅读、笔记式阅读、集体分享阅读,等等等等。所以,无论大人是不是把阅读、学习等同于读课本,他终究还是能幸运地接触到一些你认为对他毫无用处的信息。

即使是父母和孩子每天的闲聊,其实也都是一种“教”和“学”的互动,包括父母在聊天中谈及各种生活琐事,包括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人际交往,其实也都是在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掌握一种如何对人与如何对事的态度。所以爱读书爱思考的父母往往也能带出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孩子,这不是遗传基因的魔力,而是语言交流的魔力。松居直曾经就亲子阅读写过厚厚一本《幸福的种子》,我觉得最精华的一句就是:“盼望您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因为,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在这个讲座即将结束的时刻,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

《小种子和生命树》

从前,有一颗很小很小的种子,一直沉睡在一个黑漆漆的宇宙里。它不知道自己沉睡了多久,但是,有一天,它忽然醒了,并且看到自己的头顶出现了一道光线编织的梯子。它顺着这道梯子向上爬去,爬了很久,它不得不长出两个小手一样的叶片,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个攀爬的过程。最后,它发现自己离开了黑漆漆的宇宙,来到了一片荒原的中心。这时候,它已经不再是小种子,而是一棵小树苗了。

这棵小树苗独自在荒原里待了很久,无所事事,但是它的叶片很敏感,总是能觉察到微风弹拨的音符,还有阳光摇曳的舞蹈。它的根就像是它的脚趾头,许多毛绒绒的小花小草会从脚趾缝里冒出来,这让它很快活,很满足。

有一天,荒原里忽然发生了变化,降下了一场雨,小树苗柔嫩的叶片根本抵挡不了风雨的侵袭,一起凋落了。但是因为雨水的滋润,它又长出了很多新的枝桠,风雨过后,这些枝桠上又长出了新叶片,但是这些叶片就不是那么柔嫩了,它们更加坚硬,足够挡住更多的风雨。

后来,这棵小树苗又经历了很多场风雨,它也越长越高大,枝桠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坚硬。因为足够高,它可以看到荒原以外的世界了,它看到了许多和自己不同的树,还有许多会啃这些树的动物,可这一切没有给它带来欣喜,反而让它感到十分不安。为了预防那些会啃树苗的动物出现在自己的领地,小树苗停止了长高,用身上所有的养分把自己变得更加粗壮,更加坚硬,甚至连它的脚趾头都长成了铁板一块。

就这样,它终于长成了一棵真正的大树了。再没有什么动物能够撼动这个庞然大物,它无比强大,风雨不侵,可它庞大的身躯遮盖的地方,也变得寸草不生。

现在,这棵大树因为太坚硬,已经再也感觉不到什么微风和阳光的波动了,它剩下的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着自己身外的世界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而它自己仍然不变,不老,不倒。可它终究还是被一样东西击倒了,那就是时间。虽然,对不再成长的大树来说,一万年和一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时间还是会让这个不再有变化的躯干发霉、腐朽,最终倒下去,化成一些木屑。不过,就在这些木屑中间,有一些新生的小东西正在发芽,也许,它们就是未来的小种子和小树,也许,它们仅仅只是大树的回忆……

这个故事里面说的小种子到生命树的过程,其实既是暗喻每个人心灵的成长过程,也是概括地描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人类的一次重生。他们是决定未来这片土地会变成什么模样的关键力量。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如果能让自己的生命树更柔软、更包容一些,这些孩子也就会得到更多的成长空间,并获得更多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夜晚,还能静静地回忆一下:在你曾经是一个意外地降落到这个世界的小种子的时候,你也曾经很脆弱,很无助,很迷茫,独自一个在这陌生的星球上探索了一年又一年,你是否还能回忆起你生命最初十年间发生的事情?能回忆起多少?你愿意和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的孩子去分享这些记忆么?

好了,今天的讲座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排队送花致谢……) 原文地址:http://user.qzone.qq.com/824570484?ADUIN=734153162&ADSESSION=1339636991&ADTAG=CLIENT.QQ.4561_FriendInfo_PersonalInfo.0&ptlang=2052#!app=2&pos=133358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