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梯好借力,助人读《聊斋》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荡气回肠的歌儿一响,不一会儿,左邻右舍的人就都聚到了电视机旁,静待电视剧开始。这是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画面之一。

点击查看原图   那时候,电视还是稀罕物,《聊斋》让我第一次看到鬼气森森的坟墓冒出的女鬼,也是第一次看到换头的场面,那种震撼到现在还记得。也一直有个疑问,电视中明明演的是鬼啊,神啊的,为什么要叫聊斋呢?总感觉文不对题。长大些,能自己看书了,才明白“聊斋”的来历,再看里面的故事时,也不再只拘泥于恶鬼可怕,狐仙妖娆了。   只不过,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好多问题,有的版本只有文言文,有些地方不太好懂;有的古今对照,需要前后频繁对照,很是麻烦;也有的全是白话文,通顺是通顺了,但总觉得缺少一点韵味。这次看到《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最先是被它的封面吸引,一套四本,依次排开,深咖的底色,飘逸的人物形象,让人顿生好感(看书也是讲究皮相的)!等沉甸甸的书拿到手,翻开仔细阅读,才发现内里乾坤更是好玩好看!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的评了,一篇文章配一篇点评,要么介绍故事内容,要么评析社会时态,要么赏析人物形象,要么分享阅读感受,要么抒发个人观点,“用当代人的眼光、语言来品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感悟,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胡四娘》一文中,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世态炎凉,是胡家对程孝思的苛待,对胡四娘的嘲讽以及对考中后的程的巴结、讨好。却很少有人看到程孝思的“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搜刮民财”的一面。 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果真如此。“人世集”中很多这样的篇章后都可以看出王咏赋先生结合时局的辛辣点评,引人深思。

同时,在点评过程中,王先生也会引用别的评论家的话,但并不一味赞同,而是用发展的眼光,以一个媒体人的角度指出其局限性,并给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二商》中的“老王感言”就非常中肯实在,指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其实,何止是兄弟之间,人与人之间不也应该互帮互助吗,互惠共赢吗?

再有,王先生在点评时,也不忘结合影视剧甚至戏剧等来引发自己的观点。比如关于王寄生的故事,王先生就提到了评剧《花为媒》,指出了戏剧和书的联系;在有关《画皮》的感言中,也提到了有关影视剧对聊斋故事的改编,其实,有些故事只不过是借用了聊斋中的人物,其故事深意已经和《聊斋》没有关系了。每个改编后的故事都有改编人自己的思想渗透在里面,此中深意,也只有自己体会了。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王咏赋先生眼光犀利,下笔有力,看完之后,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辛辣幽默的点评总让人忍不住也要发几句感慨。

这套书和别的版本不同的还有一个“分类点评”,即根据《聊斋》各篇目里“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把《聊斋》全书按照人世集、妖怪集、鬼魂集、神仙集分成了四本,每本一百多篇。这样,即使不怎么了解《聊斋》的人也能对这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

更为细心的是,作者还在每篇的题目下面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更见功力。又在每篇文章中用括号注释的形式解释了文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一些古今异义、不太好懂的词语,让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原文的魅力,又能流畅晓义,不打断阅读进程,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顺利地读下来,方便得很。

王咏赋先生在采访中说:“我的6项工作不是攀登‘聊学’的高峰,而是给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架设一个通往‘聊学’的梯子。”用十年时间研究《聊斋》,并创造出自己的一套古籍整理法,这已经不能说是普通读者了,但依据这种形式整理出来的这套《聊斋》倒是真的可以成为普通读者的梯子,帮我们更快、更好地了解《聊斋》,了解故事背后的层层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