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电视,到了晚上,一家人就聚在灯下,妈妈纳鞋底,爸爸给我和妹妹讲故事。爸爸读书不多,讲起故事来却绘声绘色,仿佛说也说不完,常常是一讲讲到深夜还被我们姐妹痴缠不已,最后不得不虎着脸催我们去睡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善良的白娘子,鲁莽的张飞,憨厚的董永,专断的王母娘娘,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最初关于真善美、假丑恶的印象,也埋下了我热爱文学的种子。

点击查看原图

时至今日,我依然对那些中国老故事情有独钟,那也算是中国人最本真的生命底色。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课上曾经说过:“至于神话、故事则是任何地方都有的产物,中国古代已有,但早前未形成文学而已。”“我们中国人在文学方面所用的精力,并不把它放在神话、故事上。这原因是由于中国版图疆域广大,难免有了地方性。”也正因为如此,民间老故事的整理就成为很困难的一件事。幸亏,总有一些人喜欢迎难而上,补上了这个缺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就整理推出了一套《中国老故事》系列丛书。

点击查看原图

这套书共12册,5大类,200多篇故事,分为民间故事(4册)、神话故事(2册)、民俗故事(2册)、各族故事(2册)、人物风物传说(2册),内容丰富多彩。在书中,你可以找到各地风俗的传说和来源,也能看到各个民族的传统故事,甚至连平时吃的瓜果蔬菜也都有其来源和故事。尤其在各族故事和风物传说中,地方性的色彩非常浓郁,虽然是老故事,但对于不同地区的读者来说,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对北方人来说,乌饭节和立夏挂蛋袋就比较新鲜;而对于南方人来说,吃饺子、喝腊八粥则不常见。海上女神妈祖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敬的神灵。而刘三姐、百鸟衣、马头琴则属于少数民族的故事,带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

点击查看原图

翻阅这些故事,你会有一种亲切的熟悉感,因为很多故事小时候就听过了,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小时候听故事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书中的人物形象依然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那样生动而鲜活。情深意重的孟姜女,美丽善良的田螺姑娘,先人后己的范丹——这些“好人”让人敬重、佩服、怀念,而暴虐的秦始皇、贪婪的落水人、凶恶的老虎外婆—–则“坏”得让人痛恨憎恶,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这种善恶分明的故事尽管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结局,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则有一种“惩恶扬善”的满足感。

点击查看原图

在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老故事其实是有很多“新东西”的。编者并没有一味固守“老”字,而是在保留原有故事精华的基础上,做了与时俱进,更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改动。比如,在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里,关于法海为什么要阻挠白娘子和许仙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故事模棱两可,而在书中,法海是因为白娘子和许仙救助百姓,百姓爱戴白娘子不去庙里烧香而去拆散他们夫妻的。这个理由既合情合理,又使得法海自私小气的狭隘的缺点突出了很多,同时隐去了白娘子水漫金山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细节处理非常得当。在《李寄斩蛇》中,也去掉了很多老旧的思想,而赋予故事新的时代气息,虽然只短短一句话,却让故事更加和谐美好。尤其在一些故事的开头更是援引现在的俗语,自然导入,亲切自然,和老故事自然融合,读来亲切顺畅,没有时间的痕迹。

因为是老故事,所以语言上,这些故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讲述式的口语特色,通俗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而且充分考虑到儿童用语的特点,尽量用比较短的句子和重复的语言形式,使得故事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讲述和亲子阅读。

点击查看原图

和老故事相对应的还有是书中中国风浓郁的“中国画”。书中的插画一改儿童画颜色鲜艳,人物形象美丽的特色,色彩比较柔和,人物形象更加写意,古色古香但不失可爱。

中国的老故事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魅力,这些土生土长的故事,一代代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生动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弘扬着精忠爱国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善良的美德,这些都是值得孩子们从小就吸取的。有了这些老故事的陪伴,孩子们的童年会更丰富、更充盈,也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构建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