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让经典焕发另类光彩

点击查看原图

我原来一直不太赞成孩子们看改编后的名著,觉得改编以后,名著已经不是原作,而是带有了改编者个人色彩的另一本书,只是这本书的名字和故事的轮廓和名著相似而已。而要想真正了解一本书,非要看原著不可。

后来,孩子慢慢大了,需要了解的书籍也多了,有的书,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有些内容少儿不宜,家长总是希望能够更保险一些。基于这个原因,有时候,我对孩子看的改编书也就没有那么苛刻了,只是会注意那些书的出版社和改编者,尽量挑质量高的改编书给孩子看。

可是,拿到这本《凯叔<西游记>》,我还是很佩服凯叔的勇气。因为要想把《西游记》这样一本又厚又被人们所熟知的书改编成适合孩子们看的故事,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本就知名度很高。很早以前就有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深受孩子们喜爱。而70后、80后们对《小喇叭》里孙敬修爷爷讲的《西游记》也是念念不忘。再后来,因为杨洁导演的82版的《西游记》更让唐僧取经的故事,迅速普及,老少咸宜。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只要一看到电视上在演《西游记》《还珠格格》就知道暑假或者寒假要到了。可想而知,这《西游记》的播放有多密集,有多受孩子们欢迎。

 因此,凯叔要想把这个故事改编好,就得好好下一番功夫。首先,故事不能改动太大,因为人们对这个故事太熟悉了,稍微一动就会被大家看出来,说你是瞎编。其次,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要把那些少儿不宜的内容神不知鬼不觉地删除掉,还不能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再次,要把文绉绉的古文翻译得顺畅通达,还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能让孩子们看明白,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这些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不把原著好好研究透,就别想把精髓改出来,搞不好,还会去精取粗,使得改编的作品像一堆豆腐渣般拾不起来。

所幸,凯叔改编的这本书还是比较成功的。他熟悉孩子的心理和语言特点,尽量用口语化的语言来叙述故事,一些象声词和感叹词的使用也拉近了和读者和距离。对于一些原著中比较难懂的词语做了现代化的转化,使之更适合现在的孩子。比如,木叉被孙悟空打败后哭着说:“‘—-你等着,我找我爸爸去,嗯,不对,我爸爸也打不过你—–你等着,我找我师父去!’小木叉说完,转头就跑啊,“噔噔噔噔”比来的时候可快多了。”这种生动幽默的语言,短小轻快的句子,读起来非常有趣。木叉的语言、心理就和孩子们打架时一模一样,充满生活化,让小孩子们不仅有一种代入感。

再有一点就是,凯叔在改编过程中,在充分吸取了评书的特点的同时,兼顾了儿童阅读的特点。即按故事分集,但每个故事控制在一定的字数,都不太长;在每个故事结束的时候,留下悬念,吊足读者胃口。

光有这些文字上的锤炼和写作技巧还是不够的,凯叔在改编前还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最重要的是,他有实践经验。他把这些故事先讲给自己的女儿听,女儿有什么疑问,他就会在改编中把答案写进故事中,这样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孩子们阅读起来就更能畅通无阻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图中的插图都是选自小学生的画作,书中的人物千姿百态,各有不同,虽然尚显稚嫩,却充满了童真童趣。真真是做到了为孩子们写书,在增强画画孩子的参与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也拉近了和小读者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写书也并没有那么神秘。

其实,不论是电视也好,电影也罢,广播也算在内,都是经过改编的,既然你能让孩子看电视,听广播,看看改编的书也无不可。虽然改编的书有删节,但对一定年龄的孩子来说,好的改编书可以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面,在增加知识、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的同时,避免了原作中负面内容的影响。等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和判断能力,大可以找来原著,细细品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改编书,可以让一些经典焕发出另一种光彩。家长和老师们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找出质量信得过的改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