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导读】是谁饶不了谁?(文/悠贝亲子阅读学院 孙莉莉)

文/悠贝亲子阅读学院  孙莉莉

佐野洋子的书,似乎都有着相仿的调性:温和但不失趣味,有一个好故事应有的曲折、反复、叠加,有一个合理但又意外的结局,画面简单质朴。《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如是,《五岁奶奶去钓鱼》如是,《绅士的雨伞》也如是,而这次的《大树,我饶不了你》也不例外。

故事讲的是一位住在一棵大树下的老爷爷,他与大树为邻,在大树下乘凉,用大树晾衣服,采摘大树果实,用大树落叶烤红薯,甚至连邮递员都用这棵大树作为给老爷爷送信的路标……这么看,我们都会觉得老爷爷应该深爱这棵大树、感恩这棵大树才对吧?谁知,老爷爷却“看不上它”。因为,老爷爷清晨总是被大树上的小鸟吵醒,在树下喝茶的时候竟遭到鸟粪的袭击,他晾的衣服因为树荫的遮挡没有晾干,而秋天大树的落叶也怎么扫都扫不完,冬天树上的积雪甚至还差点伤到老爷爷……这么看来,老爷爷不喜欢大树也是有道理的吧。
于是有一天,忍无可忍的老爷爷不再只是对着大树喊:“你等着瞧吧,我饶不了你!”,而是干脆拿来斧头,砍倒了这棵让他“看不上”的大树。这下,鸟叫啊、鸟粪啊、有人偷果子啊、落叶啊、积雪啊,一下彻底解决,都不再是麻烦了。那老爷爷是不是该开心了呢?当然不是。老爷爷那望着圆圆的树墩,手里拿着吊床绳、晾衣绳、空果筐时的眼神告诉我们:他此时才知道,当初与大树为邻的生活虽然有很多“烦恼”,但也有很多大树给他带来的乐趣啊!老爷爷追悔莫及,失声痛哭。好在树木总是给人希望,稚嫩的新枝条也给了老爷爷弥补错误的机会。
读罢此书,我相信很多大读者又会像读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绅士的雨伞》一样,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是的,这就是佐野洋子作品的魅力。它不仅仅带给孩子有趣的故事,也带给成人充分的思考空间。而我想到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不断重复着这种愚蠢的做法呢?我们片面地看待事物的利与弊,为了避免弊端,不惜罔顾长远利益,甚至根本不承认利益的存在。例如,有些地方的人会高喊“外来人口挤占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却不去思考人口流动带给我们的利益;有些人会大喊“规章制度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却不去想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会造成怎样的混乱;有些人在喊叫着“父母皆祸害”,却不去想没有父母,年幼的孩子又该如何成长……所谓“负能量”,往往是没有看到事物的“利”而只看到了“弊”,并且不断放大这种对“弊”的不满,希望简单粗暴地一下子解决问题。其后果呢?很可能就像砍了树的老爷爷一样。
但是,这种思考和感悟对于孩子来说,会不会太深了?真的适合与孩子分享吗?确实,片面地看待事物是幼儿思维的一个特征,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人生阅历不足,也是因为受到了认知水平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与孩子进行分享了,这种时候比较好的策略是,和孩子一起聊聊他的阅读感受。例如,老爷爷一开始总是对着树“大喊”,可是等树砍倒之后,他又对着树“嘀咕”,那么他会“嘀咕”些什么呢?再比如,你认为老爷爷应该砍树吗?为什么?或者是,虽然大树给老爷爷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确实带来了很多不便,你能说说大树给老爷爷造成了哪些不方便吗?能把大树给老爷爷带来的利与弊都罗列一下吗?帮助老爷爷想想,除了砍树,还有什么办法解决麻烦吗?
这是一个基于换位思考的亲子阅读过程,可以让小读者站在老爷爷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评老爷爷的愚蠢和短视。这也是一种独立阅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阅读儿童文学,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小读者在书中看到了故事,更看到了世界;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他们在对愚蠢和荒诞的嘲笑中展开思考,提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更为荒诞的,但同样也是宝贵的。因为他们在尝试着用文学的方法,抛弃绝对和单一,多角度、多层面地与作品以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进行对话,并逐步完成自我世界的建构。
而佐野洋子的作品就总是既充满了温和的力量,又充满了多层次的理解空间,使得我们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欢笑的同时,也一起思考。或许,日后当我们再遇到那些让我们不爽的“大树”时,我们既不会无休止地抱怨,也不会手起斧落,而是会想起大树下的老爷爷和他最后提起的小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