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给孩子“养气”

点击查看原图

几年前,偶然见过一款台湾凤梨酥的包装盒,至今都印象深刻。那是一个做工精致漂亮的套盒,打开可见商品,合上便是一个完整的台湾地图。其用心可谓令人既惊喜又感动。显而易见,设计者不仅仅满足于推销商品的诉求,更希望将商品所附属的文化内涵推销出去,发扬光大。一个小小的包装盒,在商家这里更成为了一个展示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对外窗口,有着一种急切而热忱的自我表达: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

说到历史,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想起氤氲四散的故纸堆,或是图书馆里被束之高阁的典籍,总给人一种不可亲近的高深莫测和一本正经。如果说,成人看历史是为了知时代之兴替或者系统地做研究,那么,我们让孩子从小接触历史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个人觉得,让孩子从小接触历史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养“气”。

这套《写给中国孩子的世界历史》可见步印在文化回归道路上的探索与坚持。在众生迷茫的当下,是应该静下心来读读史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应该继承的?什么是需要摒弃的?这些在历史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与其急功近利地开发孩子的各种“智商”“逆商”“社交商”……不如培养他从小远离浮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那么,给孩子看的历史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套《写给中国儿童的世界历史》给出了成功的答复:给孩子看历史就是让他听故事!

这套《写给中国孩子的世界历史》语言叙述上不再老气横秋、死气沉沉,而是生动形象地开始讲故事,深入浅出地轻松还原历史真相!比如讲到十字军东征,很多人都涌向耶路撒冷,用“小学生远足”来形容、类比十字军的这场浩大征途,即刻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除此之外,这套历史还恰到好处地运用第二人称,切中孩子听故事的好奇心理,开启与孩子的思维互动,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与此同时,《写给中国儿童的世界历史》在极力呈现历史的客观面貌,不吹嘘不浮夸,实事求是,客观真实。比如世界闻名的巴黎大学是如何诞生的呢?原来,在法国,有位叫阿贝拉德的修道士,经常在巴黎圣母院演讲,许多年轻人都跑来听他讲,听的人多了,慢慢地,便形成了现在的巴黎大学。后来在巴黎大学里,有些英国教授,因为对新校长不满,便带着学生回到英国,继续在一个叫牛津的村子里讲学,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牛津大学。

再细微的事物都有属于它独特的故事,再光鲜的外表都有朴素平凡的过去。历史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