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论一本历史书的时候

 

当我们讨论一本历史书的时候,我首先要关注的是作者拥有史料的广泛和扎实,编写历史书与做课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是一致的,必须占有详实的资料,才有发言的权利。与很多强调独创的学科不同,历史书的“创”必须站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容不得胡编乱写。就像司马迁宁肯忍受宫刑也要捍卫自己说真话的权利。闭门造车、人云亦云、主观臆断都是编写历史书的大忌。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我更注重作者的价值观,也就是评判历史的标准和取向。过分的偏激和追求新异也是造成对读者产生误导的根源。

尤其是,当我们讨论一本写给儿童的历史书的时候,我想,上面的两个观点可能更为适用。从这两个方向上瞅瞅,《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无疑是负责任的历史书。当我们讨论“儿童”这一特定对象的时候,决不能忽略作为一本历史书所应肩负的重量。

只不过,它的对象是儿童。因了这样特殊的群体,《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煞费苦心。孩子总是要讲求形象直观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小人儿嘛!就我手里的第五册而言,不仅在人物、事件上辅以精心绘制的图画,更在孩子们难于理解的内容上提供了配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其顿方阵究竟是怎样的壮观,而方阵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图形。在表现大乘小乘佛教的传播图上,不仅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两者的区别,而且用箭头进行了清晰的标识。地图旁边还附了一个小小的指南针帮助孩子辨别方向。

整本书的编制体例除正文外,设置了“亲子共享”的版块,对作者认为需要稍稍深入探讨的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帮助。

而在全书的最后,更具新意的是“人类大舞台”这个版块的设置。用一张图表将罗马、希腊、印度与中亚、中国按照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50年的坐标,将各国同期发生的大事进行了横向对比。一目了然,极其实用。

但是,抛却这些形式上的追求,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者的切入点和导向。

在内容的表述上,总体来看,作者大致采用了三个角度切入,即有趣的人、有趣的事、与中国的联系。大家可以从标题一窥——诸如,雄辩家与野心的国王,快刀斩乱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靴子展威风、复仇的英雄等等。而且,对人的关注更胜于事,这样一来,趣味性大大增加,与孩子的距离大大拉近。孩子们记住了这些有趣的人,也就知道了历史上的事。何况,所谓历史,本来也就是“人史”。

从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从人的视角看历史,从孩子的角度说故事,这是《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最大的特点了。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我认为是每个章节的容量有些偏大,本来国外的人名、地名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篇幅一长,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有所转移,整个章节的重点就难于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