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姑婆》的现实意义

点击查看原图看到《虎姑婆》的第一眼,我就被封面上那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的画面所吸引。只是对“虎姑婆”这个名字了解得不是很确切。后来,查了百度,知道“虎姑婆”就是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可以化装成人,夜里去吃人。了解了这个以后,我赶紧去读故事,越读越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听过,等到整个故事读完,我竟然有种遇见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感觉。原来,这个故事叫《虎姑婆》,小时候我听我的小姑姑讲过哟!不是老婆婆,不是爸爸妈妈,是美丽的小姑姑!这场景经常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散,也因此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我长大以后看《小红帽》,看《狼外婆》总觉得有另一个故事的影子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闪现,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这次,终于有了明确的出处,埋在心底的那个谜揭开了,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民间童话总是和童年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小时候很喜欢听老人或者大人讲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也有自己的特点:性格单一典型,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坏到底;有些地方虽然有重复,但不觉得罗嗦;语言浅显生动,幽默风趣,坏人总会受到惩罚。这些特点在《虎姑婆》中有充分的体现。比如,虎姑婆就是凶恶、狡猾的代表,他骗取了妈妈的信任,趁黑来到山上的家中,骗开了门,还吃掉了小丫头。但他最终被聪明的两姐妹摔死了。再如,妈妈要去外婆家,大妞、二妞、小丫头都想去,都说了理由;虎姑婆敲门,三姐妹都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虎姑婆一一搪塞了过去等,重复中有变化,让孩子们无形中加深了印象,而且觉得有趣;三姐妹的语言和虎姑婆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口语化,小孩子听起来更容易接受,如,小丫头说,我自己会走路呢。这些性格鲜明的语言让孩子在听故事中能准确分出是谁说的话的,记得那时候小姑姑粗着嗓子学虎姑婆的声音,然后憋着声音学小丫头,常常逗得我咯咯笑。

如今我重新看这个故事仍然能被里面的语言吸引,那些生动活泼的句子给故事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很庆幸编辑在编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改变故事的原有结局,小丫头还是被虎姑婆吃掉了,两姐妹和妈妈哭成一团。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不乏悲剧元素:董永和七仙女,牛郎和织女,狼外婆也算在内,最后的结局都不圆满。中国人喜欢在最后皆大欢喜,有的妈妈也许会说这个结局太过悲惨,应该给小孩子看 温馨美好的书,不应该有太多的暴力和悲惨。但我自己却认为,还是应该灌输给孩子一些防范意识,毕竟社会没有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我们不必给孩子臆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其实,孩子的心灵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脆弱,小丫头被虎姑婆吃掉了,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多少会给孩子一些警示,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而且,虎姑婆越是凶残,孩子们的情感就会越强烈,对美的赞扬,对恶的憎恶更明显,就越能显示出两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这同时又可以告诉孩子:只要我们动脑筋,就可以打败坏人!书后的读书小档案很好地为孩子提供了表达想法的平台,可以畅所欲言。这个设计我觉得倒是不错!

民间童话故事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人的童年! 里面的情节即使很多年过去,依然念念不忘。我其实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一个事儿:那三个孩子在夜里都能看出虎姑婆有很多破绽,怎么那个妈妈在大白天都没看出来呢?真是一个粗心的妈妈!这或许也是民间故事的另一特点吧!不管是民间故事的疏漏还是特点,但这个错误却告诉小朋友和妈妈们,对陌生人真的不能合盘托出,以免给坏人可乘之机!

民间童话优美生动,悲喜结合,是日常生活的缩影和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这或许是他可以长久流传的原因吧。在这一点上,《虎姑婆》无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