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孩子的“奶酪”

——《抓住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文  虎虎昇威 

点击查看原图

敏感期,一个越来越被诸多家长熟悉的词语,不仅解释了孩子诸多问题的根源,更承载了孩子成长的“内驱力”,正如作者鲁鹏程在书中所写,“孩子就像一棵树,他会在合适的时机发芽,在恰当的时机抽叶,接着会选择准确的时机开花,然后又在最佳的状态结果。”而我们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了解这一过程,让这些“敏感期”的动力真正发挥作用,不要轻易动了孩子的“奶酪”(借用曾经风靡的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说法,更能形象表达意思),干涉了这种内在动力的生发。

有了孩子之后,陆续读了一些育儿书籍,对“敏感期“这一概念也相当熟悉了,熟悉是熟悉,但是对于敏感期的表现以及应对策略还是很模糊的。在育儿交流群里讨论,孩子遇到敏感期了,我该读什么书,大家一致推荐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而不要买孙瑞敏的那本书,别被名字迷惑了。而我现在可以像大家推荐这本鲁鹏程写的《抓住儿童敏感期,你的教育就对了》,两者各有千秋,孙瑞雪在早教方面的地位不容置疑,她以女性特有的温婉和耐心,以讲述故事的方式,勾勒了孩子会遭遇到的一个个敏感期,直入人心。而鲁鹏程的关于敏感期的这本书更具有男性的理性和条理,虽然也有具体案例故事的讲述,但更多的是作为理论的阐释与铺垫,方法的呈现和载体。

书很厚,但因为内容深深吸引了我,用三天时间读完了,时刻带着这本书,开会的时候看,工作间隙看,晚上孩子睡觉之后也看……同事看到了都说我,“这么爱学习”,呵呵,当然了,关于孩子的问题马虎不得。写书评的时候发现自己想说的太多,零零碎碎的,还是归纳一下,学习作者的样子,有条理一点更好,于是我给这本书归纳了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容量大:此书以27个敏感期的100个问题,详细阐述了敏感期的成因、表现、应对策略等,每个敏感期的着墨不一,比较难缠的问题比如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空间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等不仅有概念的阐述、敏感期的表现,更有正反案例的说明,这些知识点如此之多,作者却轻松串联起来,就像一根项链一样,串起来各个知识点;二是语言理性干练却不乏生动有趣:男性作者的育儿书籍很少见,所以从开始读我就发现这个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以前读过的尹建莉、李跃儿、小巫等女性作者的风格不一样,除了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语言之外,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比如用河流、树的成长形象地说明比较理论性的问题,这些语言点缀在整篇文章中,感觉像项链上的钻石;三是作者的有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带靶心的图案;孩子藏猫猫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喜欢藏在一个地方,他希望家长有什么样的回应……如果你和我对这个问题同样有困惑,那也来这本书里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