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孩子》让我们珍惜和平年代

点击查看原图

 

   初拿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对这个题目很不解,最后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为什么会用到最后这两个字?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翻看了这本书。

 

  起初看的时候心情很好,孩子们放暑假了,爸爸妈妈们哼着歌,开着车,一家快乐的前往外公外婆家,这里让他们向往,因为有亲人在,因为风景如画,因为他们曾经在这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岁月,一直留着很多有趣的记忆。地窖里有好吃的,山坡上有好看的小野花,外公的作坊里有好多有用的工具,外婆还珍藏了很多珍贵的八音盒。

即使想象着这样美好的情景,却因为我突然想起了“最后”两个字,让我变得不安,我有一种越美好越悲惨的恐惧感,这种不安让我马不停蹄的往后翻,想一探究竟到底怎么了?果然,就在一切美好的旅途中随着核爆炸的突然发生一切戛然而止,主人公们还没缓过神来,一阵阵的热浪扑过来,一股股的浓烟在天空翻滚,天空突然变黑了,树木不约而同的倒下了,凄惨声,怪叫声,恐惧的表情弥漫了这个原本美好的一天。真的就像世界末日,作者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似乎命运同他们栓在一起,接下来会怎样一片茫然。

 

   想到外公外婆也未免遭一劫,他们加快了脚步,大树挡在了车前,他们只好徒步前行,擦身而过的人都是些面目全非的人,血淋淋的,掉耳朵的,双目失明的,神经错乱的,整个地区完全没有了秩序,只有混乱和不安,终于辗转到了家,却得知外公外婆去了损失更严重的福尔达地区,那里几乎全军覆没。小主人公11岁的罗兰德在这样的环境下,展示出了善良勇敢的一面,他从最开始的不敢抬头看那些被辐射了的人的惨样,到鼓起勇气参与求援,先是帮助爸爸整理家里,负责提水,再到医院去当护工,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惨目忍睹的人死去,然后被集体填埋,在这里,没有尊严而言,只是为了生存。罗兰德的妈妈也终于战胜了自我,从失去父母和不愿面对现实点的悲伤中慢慢走出来,从最开始的为了保护家人没有一点同情心,到最后参与照顾幸存的孩子们。在一切基本生活资料都缺乏的战争时期里,人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友好,没有了秩序,没有了良心和责任,一切因为生存,没有吃的就要饿死,没有喝的就要渴死,没有住的就要冻死,被辐射了就得等死。人们在混论中的生活状态已失去了常态,原始代替了文明,为了抢一个土豆,一根香肠就可以致人死地。战争多么可怕,让人变得扭曲,但无论多么悲惨,无论疾病蔓延,瘟疫不断,流感肆意,但是终有爱的星星之火,罗兰德就是这样一个小伙子,在灾难面前,他仍然有一颗大爱的心,仍然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在坚持着自我,并影响着家人和周围的人,他回味垂死的人喂水,会为已故的人安葬,会为活着的人的送死,甚至会替寻短的人解脱,这些都是自愿或迫不得已的拯救别人的方式,或许是最好的。

 

   一个小男孩在巨大的悲痛和惨情面前,坚强的活着,他在经历核辐射后的灾难中,经历了是失去妹妹、亲人、妈妈、朋友的巨大沉痛,最后和爸爸在荒废的教堂里建起了学校,因为活着的孩子需要学习,他们不仅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做人,善待,勇敢,乐观,坚强。他要凭着自己的力量帮他们修复心灵,重拾信心,重建光明。

 

   整本书里荡漾着各种凄惨和不忍,语言赤裸裸的揭示着战争的惨剧,受难的人过的是非一般的日子,在和死人,垃圾,腐尸,瓦砾,废墟共存亡的日子中,人们要经受着怎样的折磨,这种折磨不仅是身体,更是精神上的摧残,他们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甚至那些暂时活下来的人不知第二天是否就要去见死神。战争带来极具的恐慌,最后的孩子们只有靠着信念重新开始,结尾似乎有一点光明,他们有了市长,有人清理马路,有了一点秩序,希望和平年代里的我们永远远离战争,一代代的人要对下一代人负责,不要在孩子们在墙壁上留下“可恶的父母”这样极端的憎恨,我们要对孩子们负责,核爆炸的威力会毁灭人性,我们希望带着现代的文明去伸张更多的正义,去维护世界和平。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