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可以练出来》(连载七)

点击查看原图

第二章

学会学习:高效的秘诀是什么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2011-4-17

今天跟爸爸去电器店。当走到苹果手机柜台前时,我与爸爸聊到了苹果公司的iPhone。苹果公司确实很厉害,最早的手机市场上,诺基亚一直以来占据销量第一的位置,但是苹果公司就像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单单凭借iPhone一款手机,就超过诺基亚和三星,独占鳌头。

吃饭时,我对爸爸说,我很佩服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可以说他是那种能推动世界的人。

爸爸不断点头,对我说要好好学习,以后打工的第一家公司就可以尝试去苹果公司应聘。之后,爸爸告诉我,充满创新精神的乔布斯,其实与东方文化也有很深的渊源。

乔布斯不仅仅在事业上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对佛教也有研究,年轻的时候,曾经为了研究佛教专程跑到印度去学习禅修。

不仅如此,他经历过创办苹果公司,因狂妄被董事会开除,之后又重整苹果公司,使它真正成为全球最有名的创新公司的过程。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其中有一点,是他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最后脱胎换骨。这与禅宗“向内看”和修行的概念,密切相关。

窗外,几棵树长得枝繁叶茂,树叶在风中飞舞。天气真好,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流露出享受的神情。

看到我这种神情,爸爸又问我:“人的成长和树的成长其实是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想了一会儿没想出来,虔诚地希望爸爸“指点”。爸爸说:

“你看,树不仅仅要向外生长枝叶,也要向内扎根。而如果树的根扎得不够深,在地底延伸不够广,那么它的枝叶也无法长得很茂盛,无法伸展开来。反过来,如果枝叶长得不开阔,那么这棵树的根肯定扎得不深,延伸得也不够广阔。

“我们人也是一样,既要有外在事业的发展,也要有内在的修为,而这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优秀的人,永远要学会内外兼修。当然,从性格上讲,也要学会外向与内向的统一。”

爸爸这样的阐述,真是别开生面,不仅给我了人生的启示,也让我学到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理念:

学习,不应只在书本中;在生活中,就有大学问、大智慧啊!

晚上,我们在家吃饭。根据爸爸的要求,这段时期,所有的菜都由我来做,我从来没有做过鱼,结果在做干煎黄鱼时,出现了两个问题。想起爸爸中午的做法,根据自己做菜的体会,我总结出两点感悟:

第一,因为有些心浮气躁,想着快点煎好,一面还没有煎熟,我就将它翻到反面了。结果,在煎反面时,也因为着急,又翻动了。结果,做出来的鱼,皮和肉是不完整的,有些零零碎碎的部分不太好看。

春节时,我读到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却有了切身的感受: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鱼一样,要耐心、冷静,不能瞎折腾。

其实,我想不仅仅是治大国,做任何事都是一样,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有耐心,切记不能瞎折腾。

第二,菜谱上讲到“加点柠檬可以去腥增鲜”,于是,我买了一个柠檬,将汁液滴在鱼上,果然很好吃。

记得有一次,老师带我们研究人体酸碱性平衡时,我们很意外地发现,很多吃起来很酸的水果竟然是碱性食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柠檬。现在不少人是酸性体质,身体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时恰恰要补充碱性食品,吃点酸的柠檬其实是很好的。

世上很多事都是这样,表面看起来可能不好,但实际效果却很好。比如长辈的教导和批评,有时会让我们觉得尖刻、不舒服,产生排斥心理,但实际上却是“良药苦口”,对自己大有帮助。

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珍惜自己身边的“柠檬”。

爸爸给我的启迪真好,让我能将生活与学习“打通”——

既能在生活中学习,又能在学习中生活。

 

点评

世界文豪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向书本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人生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学问。

这些学问,是要你用心去观察,去品味和思考,才能得到的。如果你对生活漠然视之,它们就在你身边悄无声息地溜走。

在生活中学习,你会有取之不尽的宝库;在学习中生活,你会有源源不断的成长!

 

不是“无用功”,而是“功不够”

2011-4-19

在新东方学英语已经几个月了。前些天参加了托福考试,今天是查分的日子。

我充满期望地打开网页。但是,成绩低得让我抬不起头来——只有60分!这样的成绩,哪怕是考最差的美国大学也不会录取啊!

说实话,我真的很难过也很失落。难过的是,觉得对不起父母给我提供的这样好的条件;失落的是,我总觉得自己那么多功夫都白费了,也许我根本就不是学英语的料。

爸爸回来,我告诉了他成绩,同时也说了我的上述想法。

我这次到新东方学习,是离开学校专门到新东方培训的。看到我这样,爸爸的心里自然也不好受,但他却没有像我这样灰心,而是要我先分析是哪些地方没有做好。

阅读分数较低,是因为这次题目比较难,我做起来也不像平时练习时那么轻松。可能是平时练习的强度不够大,有一些单词也不太认识,看来我的词汇量也很不够。

口语也考得不理想。虽然考前准备时,答题都比较清楚流畅,但是一到考场上,突然紧张起来,找不到答题感觉,确实答得不太好。

爸爸不断点头,好像很同情,之后就问我:“难道就没有一门好一点的吗?”

这一问,我不由得兴奋起来了,告诉爸爸:

“写作,不管是综合写作还是独立写作都拿到了‘GOOD’的最高评价,分数25分也是很高的分了。写作是让我比较骄傲的一项,这要归功于我打字速度很快,所以在考场上写的字数比别人多;然后也要归功于平时爸爸对我写作思路的训练,爸爸教我的层次和逻辑方法在托福写作上刚好能用上,这使得我的构思速度和写作速度大大加快。”

说到这里,爸爸问我:“经过这一分析,你还觉得自己以前的功夫是白费了吗?”

我好好想了想,说:“看来还是哪里下的功夫最大,哪里成绩就好。”

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对啦!你能知道这点就太好了。”

爸爸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曾有一位年轻画家,去拜访世界名画家门采尔,诉苦道:“我用一天画了一幅画,卖掉它却花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

门采尔一笑,对他说:

“朋友,你不妨倒过来试试。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那么一天的时间,你准能卖掉它。”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对爸爸说:

“爸爸我懂了。不是我白费力了,是自己做得不够!”

“那你怎么办呢?

“我要赶紧调整好心态,选准薄弱环节,像学习写作那样,按最高的标准要求去做!”

是的,我就不相信,假如我再努力一些,付出更多的汗水,我就不能将托福考试好,我就不能考上我理想的大学!

 

点评

成长中的年轻学生,都有追求,但是追求是一个不断付出的过程。有的人,付出了,努力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开始灰心,就开始丧失自信,认为“我不行“,认为“白费劲”。

其实,他们没有想到:这仅仅是自己努力了,但努力得还不够。

自信往往来自自强。

所谓自信心,不是盲目多说“我行,我行,我一定行”,而是:别人行,我付出同样的努力就同样行。我付出更大的努力,就更行!

 

追星不是追他的光芒,而是追他的精神

2011-7-21

在各种体育训练中,我钟爱篮球,而姚明是我的偶像之一。

但是,昨天他正式宣布从NBA退役了。像所有“铁杆粉丝”一样,我一天都充满着无限感慨与忧伤。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他退役的新闻,其中有三点给我的感触最深,也使我更加尊敬他:

第一,关于姚明退役,有媒体评论说:“姚明走了,NBA赛场上便少了一位中国的巨星,NBA赛场上,确实还很缺少我们中国的闪光点。”

确实是这样,很多人看到姚明打进了NBA,成为如此伟大的一名中锋,对他很是敬佩。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以他为目标不懈努力,坚定地想要冲出国门打向NBA,这也导致现在我们中国的篮球球员,很少有人能达到世界上层水准。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我们工作、奋斗的领域,一定也会有非常优秀甚至顶尖的人,对他们我们不仅要敬佩,更要有一种“疯狂”的信念,想要跟他一样强大,甚至超越他。这样,我们才有斗志,才有奋斗的动力,也才能取得最大的进步。

第二,姚明在开退役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有人问他,退役之后会留在休斯顿、上海,还是北京。

姚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幽默地答道:“总之我能保证我一定在地球上。”

听完这番回答,我拍案叫绝。看似幽默,实际是非常智慧,他巧妙地避免了选择一个地方,而令其他地方的人觉得被瞧不起的尴尬。让所有人都觉得他还是那样可爱并好接触。

我觉得这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在公众场合讲话,尤其是接受采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说的每一句话,一定不能得罪任何人,不能让任何人觉得不舒服。

第三,当姚明在发布会上被问到退役之后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回答:“我退役之后的第一件事,要马上开始学习。”

你看,一个这么优秀的人,在拥有巨大成功的条件下,还要不停地去学习!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吗?

这让我突然想到前些天的一条新闻——我国某体育冠军沦为乞丐,过着卖艺乞讨的生活。我不得不思考:如果有关部门的制度设计得好一点,可能会避免这样的问题。同时,如果作为当事人的那位冠军,能有这种终生学习、不断充电的精神,他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吗?

我相信:一个能终生学习的人,就能不断拥有追求和奋斗的活力,就能拥有生存且持续发展的本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姚明那样去奋斗呢?

我太敬佩姚明了!不仅因为他在事业上取得那样的辉煌,不仅因为他每一个投球的动作都让人着迷,而且更因为他身上有着非同寻常的精神与智慧。

 

点评

你是篮球迷,但你不只是追他外表的光环,而更是追他的精神。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到他最好的东西。

所有的明星都有光环,一般青少年只被这些光环吸引。但是,这些光环的背后,往往是对自己超凡的要求和超凡的付出。如果只看光环,而看不到光环形成的原因,这样的追星不仅追不到他的光环,反而会活在明星的阴影里。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追星,但是我们不怕你追星,而且鼓励你追星,因为你把握了追星的本质。

 

世界最长距离,是耳朵到脚下的距离

2011-7-23

人的习气是何等顽固啊!

今天做蒸菜,蒸盘与碟子卡得太紧,我便用水果刀把碟子从蒸盘里拿出来。但是,我忘记把刀及时收好,当我去洗碗时,刀子不小心掉在地上,差点把我的脚伤了。

这其实不是第一次了。上周,我做好菜后没有放好菜刀,不小心让菜刀掉到地上,将地板砖砸了个小坑,差点伤到脚。

当时爸爸就指出,这样不仅会伤自己,万一家里来了小孩子,这种危险物品不及时收好,很容易伤到他们,会出大麻烦。我为什么就改不了呢?

晚上,我在房间看书,爸爸看到了我读书的姿势,直接冲进来把我从凳子上给提了起来,让我坐好。

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的确是他亲手把我提起,让我坐直的。

其实,关于我弯腰读书,甚至缩成一团的姿势,爸爸提醒过多次了,我也明白不能这样做:因为脖子往前一厘米,颈椎压力大一倍!!还有也容易伤到腰椎。

可我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些道理,却一直不改呢?

我与爸爸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培训师,爸爸向我分享了一个观点: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从耳朵到脚下的距离。”

一个人的耳朵与脚,相距并不长啊,可为什么这么说呢?

爸爸解释道:耳朵代表你听到了,脚下则意味你落实到行动上。对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这却是极难的。为什么呢?

“入耳容易入脑难,入脑容易入心难,入心容易入行难。”

我顿时明白了:学习,不只是简单听到一些道理和知识,关键在于要将所学的东西用到行动中去。听到一些、懂得一些道理并不够,一定要多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点评

在对当代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查时,不少人提到了一个共同的缺点:“有触动,缺行动”——明明知道哪点对、哪点不对,但是还是不能落实到行动上去。

那么,该怎么去解决呢?

首先,要明白再好的道理,只要把它转化为行动,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一定要把“觉”与“行”结合起来。“觉”是觉悟,“行”是行动,有觉悟就立即付诸实践,不要拖延,否则就成了惰性的奴隶。

其次,“猴子不上树,多敲几次锣”。一次强调没用,那就逼着自己强调再强调,多讲几次,效果就会更好。

 

在美国感受“研究式学习”的魅力

2011-9-15

到美国读高三已经一个多月了,我开始感觉到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

比如在美国的课堂上,竟然允许学生在老师的限制范围内吃东西、喝饮料、听音乐,整堂课像是在茶馆里一样,这让来自中国的我,深感不可思议。与此同时,虽然已经快高考了,但他们都很轻松,很不符合我的学习态度。

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我很感兴趣,也很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中学就开始的“研究式学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且举两个例子来说吧:

第一,案例教学。

在上次的英语课上,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它讲的是一个人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他便给自己列了一张单子,写下自己在剩下的生命里要做的事情,最后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好朋友。

老师首先让我们围绕案例进行了充分讨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该如何安排人生,主人公那样去做,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大家纷纷发言,讨论十分热烈。我以前也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但看了这部电影,又与大家进行讨论,心灵受到很大触动。

之后,老师要我们也做一张类似的清单,在我们死之前,要做完哪二十件事情。

通过简单的思考,我便写下:首先要把自己的学业完成,要找到份好工作,要赚多少钱,然后要买房子买车成家之类的事情。再然后是等我有了经济能力再去报答爸妈和其他的恩人,最后也要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教育。

其实我写下这些计划都没怎么仔细思考,家里一代代人都是这么教育的,我受了那么多熏陶,这些都已经变成我自己的思想了呢!确实,自己一定要有出息,然后有了能力再去报恩,还要给自己的下一代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条件。

今天再上英语课,老师让我们进一步拓展:将上节课我们写的那些在生命结束前要做完的事情,做成一张海报。我们要从杂志上找图片、找印的很大的标题里的词语,然后剪下来贴到彩色纸上,表达我们的计划。

我找了好多杂志,剪了好多好多图片下来,然后做了一张挺漂亮的海报,看到海报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样,很有成就感!

第二,体验教学。

就是不只是讲抽象的道理,而且你要有切身的体验,然后再一起研究。

在这方面,经济课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我们这些学生都是很早起床,随便吃点东西就赶校车去学校了,一般早餐都吃得不太好。这位老师竟然买了很多精美的甜点,带到学校来卖给学生当早餐。他的甜点既好看又好吃,还带着诱人的香味,很快就卖光了,他也因此赚了不少钱。

之后,他在课堂上让我们讨论:为什么他能赚到钱。大家纷纷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何了解顾客需求,如何细分市场,如何与对手竞争……这样一来,所谓市场定位、稀缺性、竞争性、便利性等知识,我们很快就掌握了。

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它不是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我们动脑思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能学以致用。

此外,这样的教学还能让我们提前拥有一些生存技能。

例如,今天经济课考试,考的是写一封个人求职简历,我充分发挥优势,写了一封既简练又吸引人的简历,老师竟然给我打了满分。太开心了!

 

点评

研究式学习是当代学习的趋势,其中的案例教学,就是哈佛大学MBA教学的主要特点。你能在中学体验到这样的学习方式,的确是十分幸运。

活生生的体验,不是“填鸭”,而是动脑筋思考、大家参与的“头脑风暴”,为将来的生存而进行的“提前学习”……让人想起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希望你珍惜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更大的收获。